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与践行原则

2014-08-15宋朝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

鲁 奇,王 伟,宋朝普

(1.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吉安343009;2.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3.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行的重要精神动力。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述:为何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合理性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亟需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向世人和国人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价值原则和思想依据。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什么,中国道路的历史凭据和特殊性何在,这些都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清晰阐明。质言之,从意识形态层面考虑,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获取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并使中国人找到自己的价值归依和精神家园。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它能奠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合法性基础,强化全体国民的国家认同,提供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定常”,凝聚中华民族精、气、神。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都有重大意义。[1](P22-23)这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是准确的,它强调了这种价值观对人民生活和民族生存的精神引导作用。

确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上的意义,而且对转型时期国人的精神有价值导引意义。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间,中国人的思想都铁板一块,不管人们自愿与否,都在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氛围中思考与生活。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变得日益开放,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现了一个价值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各种名目繁多的价值观因其背后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表现出诸多差异,有些甚至产生对立与矛盾,出现了所谓的“价值冲突”。这种价值冲突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更重要的是,价值冲突使得国人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式微,整个社会的精神凝聚力也随之衰减,如此下去,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与此相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显著的价值失落过程。文革的后遗症使得国人拒绝崇高,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注重实惠和实利。远离理想必然会拥抱现实,只注重眼前利益,价值的失落也势所必然。价值理性渐行渐远,工具理性甚嚣尘上。价值失落必然使人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的物质利益,漠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价值的缺失会导致人的生命意义的丧失,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从本质上看,价值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失落实则一体的两面,它们都缺乏一种内在的超越性价值维度。如何在多元的价值格局中达到一种价值的融合,以及重建一种基于现实又超拔现实的理想价值观,就成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在当代中国具有紧迫性,既要体现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几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世界和中国一百多年的共产主义运动历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确立的历史基础。正是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财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具有极好的历史参照物。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采取王霸结合的政治治国方略。王霸政治背后的思想支撑是儒家和法家思想,而且统治者一般采用阳儒阴法的政治权术。儒家思想在古代治国上担负起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儒家建立了以人伦关系为基准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规范与引导当时人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政治活动。“三纲五常”、“三纲六纪”等即是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这些道德价值观念就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上起了敦风化俗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极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使中国古代的专制统治政体真正实现了长治久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流传下来的文明形式,其中儒家核心价值观作出了主要贡献。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思想慢慢被边缘化,但儒家核心价值观其实已深深浸润于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中。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可参照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成果,但不必拘泥于其具体内容方面,而更多地借鉴其价值思维方式。儒家独特的价值思维方式主要在于:对于自己强调内省,对于他人关系重视仁、义、情与信,对国家要忠诚,胸怀天下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成果。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离不开继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丰厚的价值观遗产。社会主义运动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发起的,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这里讲的个人自由并非资产阶级宣扬的原子式的封闭的个人自由,而是具有社会性的真正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对资产阶级鼓吹的“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价值观,马克思认为它们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而无实质内容。“平等,在这里就其非政治意义来说,无非是上述自由的平等,就是说,每个人都同样被看成那种独立自在的单子。”“任何一种所谓的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即没有超出作为退居于自身、退居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与共同体分隔开来的个体的人。”[2](P184-185)马克思把资产阶级所谓的平等和人权都看作是形式上的、非社会性的。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列宁特别重视爱国主义价值观,把无产阶级国家看作一种价值而加以认可。社会主义思想传到中国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特别强调集体主义思想,并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然而,从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上出现重大偏差。其中关键是没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关系。但不管怎样,世界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价值观建设的经验教训都已可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历史参考依据。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迫切而重大任务。该如何着手呢?这里我们不能提供一些能立马执行的具体措施,而只是提出几条概要的原则性要求,给予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指点方向。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对其进行精要概括和凝炼,使之明白易懂,能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掌握;其次要对这些凝练出来的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之产生无意识认同;最后,要发挥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让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发芽生根并付诸行动。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与凝练,既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实践智慧,又要发挥学者专家的理论智慧。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要考虑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这表明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要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不能脱离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马克思在批判德国政治现实并阐发自己新思想时说到:“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意识则是世界应该具备的东西,不管世界愿意与否。”[3](P418)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是党员干部或知识分子头脑的构想物,而是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对于价值观的提炼者而言,要多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要参照国外价值观建设经验成果,同时也要关注一般大众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诉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理念、社会精神和公民道德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是对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概括为“新四维”(国家为基、人民为本、社会为先、天下为怀)和“五个定常”(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1](P90)。这种概括就很好地融合了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思想成果。对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还要注意用语要简洁明了,一般人都能理解和把握,而且读起来要能朗朗上口,又倍感亲切,心中激情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炼出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这种价值观广泛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其实就是加强我国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葛兰西认为一个国家有两种霸权(或领导权),即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一个集团要成为国家统治阶级,既要掌握政治统治权,又要掌管文化霸权,两者缺一不可。此处的文化霸权实质上指意识形态的霸权。“一个社会集团在赢得政权以前可能而且确有必要已经在行使(文化)‘领导权’了;而在行使权力时,这个集团随之便成了统治力量。但即便它牢牢掌握了政权,也必须继续‘领导’下去。”[4](P208-209)葛兰西看重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地位,它是能否获取和巩固政权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化功用。核心价值观的受众是全体中国人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也可经由教学课堂等媒介。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采用灌输法使受教育者直接领会和接受,也可以通过电影、杂志、小说等形象生动的方式无形地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念。这种间接的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它能使受众感同身受,并激发其高昂斗志,对人的心智与思想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从而真正使得核心价值观沁人心脾,并转化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无论是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还是宣传,毕竟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使其真正渗透于人的灵魂并转化为其自觉行为,还需全民的共同努力。歌德有言:“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的金树是常青的。”马克思也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5](P55)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理论或思维的实践品格,理论来源于生活,脱离实践的理论是教条主义的理论,不具备现实性。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地内化于心,关键还是要看执政党的主角角色。执政党和知识分子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者和宣传者,首先要明白自己也是受教育者和行动者。“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P55)。他们首先就应该是核心价值观的践履者和带头行动者。“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6](P319)孔子告诉季康子为政之道在于,以官德来感化民风。现在我国是经济市场化社会,为政者也受到市场经济思想影响。因此,中国社会的治理要由以前的德治为主转变为法治为主。而对于一般的平民大众而言,对于他们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加以因势利导而非施以强制。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6](P334-335)孔子告诉冉有政务要素中最根本的是要富国和富民,之后才谈得上教化民众。孔子的为政思想于今仍有意义。对大众进行核心价值观教化,首先应让其富有。当政者在民富的基础上再把民众引导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才是行之有效的。

[1]吴新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