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兴载体的运用
2014-08-15温弘
温 弘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认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运用各种通俗化的语言以及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由深奥转变为通俗,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从而内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成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一种过程。[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应提高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同时又不能忽略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的载体,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承载和传递着主体教育宣传的信息、并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所操作的与大众化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2]通俗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利用的媒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逐渐出现了众多的新兴媒介,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载体。
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
马克思曾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这充分说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先要使人们广泛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不断研究和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载体。
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载体十分多样,这些载体按照教育方式,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理论传播载体、实践传播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播载体。理论传播载体就是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理论灌输来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思想政治课、党的领导集体的先进理论会议等;实践传播载体就是通过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去切实体会和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例如到烈士陵园扫墓、走访红色旅游革命基地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播载体就是受教育主体既作为已经接受理论的熏陶,同时又在实践活动中作为再接受和再传播的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比如参与党团工会活动、举办爱国大合唱等。这三类载体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的在接触和应用新的形式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载体。新载体顾名思义,就是承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新的物质媒介,或者是传统载体通过技术创新和包装推广,以新的形式出现,又被应用于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介质。这些新载体以其普及性、趣味性、参与性见长,成为时下非常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形式。这些形式主要包括:各类主旋律文艺活动载体,例如举办爱国主义画展、革命话剧巡演等;此外,微博载体在网络时代亦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沟通方式,其实它也是网络载体的一种,然而大家通过网上的微博互动,能够快速灵活的扩大爱国主义文化和活动的影响力。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还有产业化主旋律电影电视载体,之所以说产业化,是因为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主旋律电影电视剧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公式化情节和机械的灌输教育中,它已经逐渐形成了集思想性、艺术性、经济性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除了以上这些,还有这些年逐渐形成大趋势的手机载体,手机载体以其百分之百的到达率而著名,手机的出现不仅仅带动了通讯业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会。
总的来看,这些新兴载体大多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它们与原有的载体一起,建立起了全面立体的理论传播体系,提高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趣味性。
二、新兴传播载体运用的不足之处
在新时期,采用传统的灌输方法和生硬的课堂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但不利于受教育对象的接受,反而会使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枯燥单调,而采用新兴载体进行教育宣传,就可以避免这类问题。但是,由于新兴载体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我们在对新兴载体的选择与运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
1.主旋律文艺活动载体
其一,时下众多主旋律文艺活动办的过于程式化、内容枯燥单一,缺乏吸引力。如今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艺活动其实也不少见,但是真正做到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艺活动却是凤毛麟角。一方面很多举办单位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正所谓上面有号召,下面就要开展,全然不顾开展的目的和效果;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类活动形式大都如出一辙,很少有新意。人们了解其中一个活动就如同知晓所有的活动模式了,每个活动都像是前一个活动的复制品,生硬的表演和公式化的节目令人兴味索然。
其二,很多主旋律文艺活动受到商业娱乐活动的排挤,异常冷清且收效甚微。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之下,许多文艺活动都必然带有商业性质,这使得主旋律文艺活动这类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活动难以跨入到激烈的“眼球竞争”中。比如去年国庆时期,同样是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举办的文娱活动,展出爱国画展的宣传栏就“门可罗雀”,但是一旁凌志手机的街边宣传抽奖活动就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在受到巨大的利润排挤之下,这样的活动收效可想而知。
2.微博载体
首先,运用过于自由,强化了休闲性、弱化了教育性。现如今,只要你在微博上键入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字眼,点击搜索,可以看到跳出来的就是几个高校建立的微博或者是某某政府的官方微博。这样的微博和其它的微博毫无区别,只有几行文字表明微博主体近期的心情状态,再不然就将近期单位的动态和各项通知发布到网上。这样灵活机动的媒介,没有发挥它特有的优势,起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作用,着实令人惋惜。
其次,没有充分发挥微博优势,互动性差。现在的网络论坛、微博可以算的上是当代交互性最强的传播媒介,如此有参与性的媒介本应该随时收到人民大众的反馈信息,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参与度。但是目前开通理论知识宣传和互动在微博上还是一个空白,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再者,微博缺乏监管,秩序混乱,影响可信度。在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本身就非常不健全,关于微博更是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条例,这样就不免出现真实性差、可信度低的弊病。打个比方来说,开通一个微博,谁都可以随便注册起名,这样就非常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诸如恐怖势力及反动分子利用,造成对当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误读和误解。
3.产业化主旋律电影电视载体
首先,娱乐导向过强,不尊重史实的改编,引发社会争议。随着科技的发展,主旋律电影电视逐渐形成了批量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为了使剧情更有吸引力,众多电影电视剧纷纷改编历史,捏造看点,甚至有的主旋律影片竟然被改编成偶像剧,完全脱离了史实,引起社会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在电视剧《中国1921》中,伟人的妻子被塑造成了开放的“女追男”形象,在雨中的大胆示爱让很多人表示,“这个情景发生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伟人身上,有点让人不能相信。”[4]无独有偶,前一阵子网上爆红的电视剧《抗日奇侠》也出现了众多的雷人剧情令人瞠目,主人公竟然能靠“轻功”躲过枪林弹雨,单人徒手撕鬼子,飞刀千里杀日寇。很多网友纷纷调侃:这样就能打死鬼子,鬼子还能坚持八年?”
其次,商业利润优先,内容互相抄袭,内涵空洞,削弱教育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商业利润在产业化经营的主旋律电影电视剧中始终是先行的,但是电视剧《潜伏》的热播证明了只有党的理论和政治信仰,才能给看似充实实际茫然的现代生活指明方向。可是让人意外的是,电视制作方由此掀起了谍战片风潮,大家你抄我的我抄你的,互相指责,剧情雷同。从电影《风声》到电视剧《地上地下》,一个个谍战英雄出炉,但是其教育意义却被大大削弱了。
4.手机载体
其一,手机载体应用较少,都是个别应用,没有形成规模。随着“苹果”奇迹的出现,智能手机已经作为一种普遍的通讯工具,成为信息传递的弄潮儿。但是运用手机载体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对人们来说似乎是十分陌生的。现如今不少80后、90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屑一顾,其实这不能说和接受教育的载体过于单一、知识教育渐趋于形式主义的说教没有关系。手机这种高参与度、高互动性的媒介得不到良好的应用,难免让新新人类觉得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其二,仅有的通过手机载体进行的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对社会公众毫无吸引力可言。如果你在路边随机询问是否听说过革命彩铃,也许大部分人都会说:没有。但如果你在网上键入“八荣八耻彩铃”,搜索,很快就会跳出付费下载彩铃的字样。如果党的理论都被商家拿去作为娱乐产品贩卖,那么对公众的吸引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既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兴载体的运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课题。
三、运用新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建议
1.主旋律文艺活动载体
首先,增强主旋律文艺活动形式的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层次选择文艺活动种类。文艺活动作为精神领域的重要产品,绝不能千篇一律,而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层次相结合,把过于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使其更易接受;把过于枯燥的政治性内容生动化,使其易于传播。例如,央视七套举办的“我爱祖国”演讲大赛,采取全程直播,邀请专家评委坐镇,层层选拔,吸引了不少的注意力,大家纷纷表示这样寓教于乐的文艺活动更有趣一些。事实证明,主旋律文艺活形式需要创新。
其次,使文艺活动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长久生命力。随着文艺逐渐从公益性事业向市场化产业转变,文艺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载体,一方面要以社会效益为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也须以经济效益为市场保证。[5]离我们最近的就是去年哈尔滨举办过的“移动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设置各类奖项,不仅增加了娱乐性和群众参与积极性,而且联系到了赞助商,达到教育目的和经济目的双赢。
2.微博载体
首先,建立互动式的知识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微博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特征,创建理论微博,经常进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解读。例如邀请专家,微博解读“中国梦”、“科学发展观”等主流思想,随时随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也可以每日固定时间直播讲述革命家背后的故事,如百家讲坛一般,相信亲身经历的解说和演讲会吸引一大批人的参与。还可以利用微博征集大家对主旋律纪录片的拍摄建议并报名参与表演等,这样贴近群众的传播形式可以使大众的参与度广泛提升。
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微博促进实践。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团体组织各项大型活动,例如开展一些加入义工联盟,做志愿者帮扶弱势群体的活动,广泛吸引年轻人加入到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当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
最后,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努力创造安全、和谐的上网环境,为微博类教育载体创造良好的氛围。一方面由于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违法网站和违法微博受反动势力的教唆,公然发表反动言论,这对运用微博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客观上的阻碍。因此,可以采取实名制微博注册加以管理。另一方面,尽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管理规程相继出台,但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也会造成操作上的弱化。[6]所以,对于微博载体的监管还需要经过一些试点管理才能长期推广。
3.产业化主旋律电影电视载体
第一,把握改编电影电视剧本的度,尽量尊重史实。“主旋律”与“娱乐化”也并非水火不容,革命剧可以有一些娱乐精神,如果完全没有娱乐元素,拍出的革命剧也会枯燥无味,但绝不能脱离革命剧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内涵。[7]前一阵子适逢建党90周年,红色题材影视剧扎堆。其中《建国大业》一片就基本符合史实,没有加入过多的杜撰成分,看完之后使人振奋,融入了新中国建立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和中国人民翻身做主的振奋之中,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之作。
第二,在丰富和创造内容上,要求艺术家有更高的智慧。不是简单的抄袭和虚构,而是从历史中,找到新的创作灵感,使观众能在适度的夸张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例如一直受到好评的革命剧《亮剑》,就是通过适度改编了王近山将军的故事而被搬上荧幕,其中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广大观众记忆犹新。
4.手机载体
第一,大力发展手机载体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现电子媒介多角度延伸。可以适度开发主旋律短信及彩信,随着手机报一起赠送到用户手机上。诸如“八荣八耻”、“伟人名言”等,都可以作为手机体裁的应用形式。据报道,延边大学曾在全校范围内启动过手机“传箴言”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试验了手机这一新兴载体。
第二,拒绝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并举,形成特色产业化规模,全面提升手机载体的影响力。例如开发主旋律手机彩铃,倡导自己录制,例如开展有奖征集“自助编辑主旋律彩铃”这样的活动,倡导公众自助录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发革命手机小游戏,例如开发一些逻辑游戏,使人们在著名战役的游戏中熟悉我党在历史战争中体现的策略和战略。这样寓教于乐的手机软件,既收获的经济效益又收获了社会效益,也不失为一种应用手机载体的好方法。
列宁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8]只有运用适合的载体,才能使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创造性地运用新兴载体,不仅要注意传播内容的政治性,更要突出载体本身的趣味性和文艺性。只有把抽象的内容和具体的形式有效结合,才能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1]许丹.微博阵地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2]马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J].理论月刊,201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4]金力维.“红偶剧”有说法《中国 1921》两句台词惹争议[EB/OL].南海网,http://www.hinews.cn,2011-05-27.
[5]姚迎春.运用文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6).
[6]吕治国.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7]何勇海.革命历史剧不能脱离“历史真实”[EB/OL].新华网,http://www.sina.com.cn,2011-06-08.
[8]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