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州窑器型之“拙”见

2014-08-15秦厚威

焦作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窑工器物陶瓷

秦厚威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寿州窑是安徽境内考古发现较早的一个窑场,也是最负盛名的,它存在的300多年里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精品。现在全国主要的几大博物馆都收藏有寿州窑的陶瓷产品。

1.寿州窑产品的特点与制作工艺

寿州窑(亦称淮南窑)地处安徽省淮南市境内及周边地区,淮南唐属寿州。据考证,其烧造年代始于南北朝中晚期经隋朝没落于唐代晚期。初期的寿州窑烧造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唐代中前期是寿州窑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产品的数量、种类还是质量都在同时期的窑系中属于佼佼者。陆羽在茶经中也对唐时期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从器物的色泽、造型以及饮茶的角度做了客观的评价和相应的排列,“寿州瓷黄”是对鼎盛时期寿州窑陶瓷产品的一个形象描述,它体现了寿州窑陶瓷的主要特征,并且确立了其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

“寿州窑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早期主要以日用品和一些简单的小型工艺品为主但整体制作水平不高,特别是那些以动物为题材的小工艺品如猴、猪、鸡等单体为多和稍显粗糙。”[1]中后期寿州窑陶瓷日用产品种类有所增加,并且也出现了服务于建筑装饰部件产品如瓦当、地砖等;到唐中期寿州窑达到了顶峰,此时的寿州窑产品更加丰富,处于南北窑系中间地段的寿州窑以独特的黄釉瓷而自成一派。笔者曾多次去寿州窑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也收集了一些寿州窑陶瓷碎片并且做了相关记录。寿州窑遗址于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寿州窑遗址,虽然每天都有大量的古陶瓷爱好者来此收集瓷片,但现在仍然还能捡到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陶瓷片和一些窑具,由此可想当时寿州窑的盛景和制陶规模是何等的宏伟。寿州窑日用器主要以圆器为主,制作方法主要有轮制成型和模具成型,在很多器物中仍然可以看到拉坯成型留下的明显手迹,一些不规则的器物直接则由手工塑造成胎;寿州窑器物大多数底部都是平底,只有少量器物底部稍稍内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圈足底且胎体较厚,故此器物显得比较笨拙和粗犷。寿州窑器物另一特征就是釉不到底,往往釉色只施到器物腹部以下的区域,再往下就不挂釉了,而器物内部则是施满釉。寿州窑器物普遍使用了化妆土工艺来保证器物表面的光滑性和一些高凹不平带来的瑕疵,但有时釉与化妆土结合得不是很好,在烧制过程中会容易出现一些剥釉现象。在烧制技术上,为了节省窑炉室内空间、增加入窑产品数量而普遍采用了支烧技术,也就是叠烧,这种烧成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瓷器内部留下很多支钉眼。相对于普通粗瓷,一些较贵重的器物在烧成的时候,会利用匣钵这样的窑具来保护器物在烧成过程中釉色的稳定性与器物四壁受热的均匀度。

2.寿州窑器物的造型意识及其装饰

寿州窑器物造型简洁、大方朴实,以圆润、饱满的视觉形象而大受不同阶层人士的青睐。对一座主要以烧制日用品为主的民窑来说,它既满足了当时社会实用需求,又增加了当地窑工们的经济收入。由于寿州窑所处的地理位置水路交通非常发达,大部分所烧制的器物通过船只被运往外地进行销售。扬州是唐时期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寿州窑的产品通过淮河运往该地再销售出去。考古材料也证实了很多地方都有寿州窑生产的黄釉瓷,当时的贸易盛景可想而知。

盛唐时期的寿州窑产品种类极其丰富且造型生动,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在很多地方都有实物出现,说明此类器物在当时作为商品销售的范围已经很广,主要满足社会不同阶层的需要。寿州窑陶瓷器物的造型受唐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用习惯和审美倾向的影响而做出系列化变化。中国在唐代开始使用了椅凳等家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由席地而坐改变为现在的垂足而坐。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方式,在制作陶瓷过程中,必须改变一些器物的造型、高度和把持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垂足而坐增高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因此一些日用器皿在造型上与先前的造型就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样才会更加符合实用的需求,同时也是审美的需要。对其他窑口器物造型的借鉴也是寿州窑产品的一大特点,鼎盛时期的寿州窑产品以陶瓷注子、瓷枕和圆器等而闻名于世。饮茶之风对寿州窑瓷器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唐朝全民皆爱饮茶,甚至以茶为食物,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饮茶的兴盛必然会导致茶具生产的繁荣,加之皖西地区古代就是产茶之地,这样就为寿州窑茶具的大量使用提供了客观发展的机遇。”[2]

从某种角度上说,寿州窑产品总是给人以 “拙”之感,这主要反映在寿州窑陶瓷胎体较厚、厚薄不均、质地粗糙、釉不至底和烧成工艺等环节上,这也可能是导致寿州窑走向衰亡的一个因素。但作为历史上一座名窑,寿州窑在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建构独特器物造型意识等方面依然功不可没。

陶瓷装饰不仅是美化器物的需要,同时也是器物造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寿州窑瓷器的装饰方法主要是刻划、贴花和印纹等,但更多的是几种方法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综合装饰方法。装饰题材以植物花鸟纹和几何纹居多,同时唐代佛教文化的兴起反应在装饰上是风格独特的卷草纹和莲花汶的大量运用。“由于中国人经常有充分的坚强性格和信心,能以自己的方式吸收所学,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体系中去。”[3]唐代的造型领域中充满了不同于前代的创造性和兼融性,这种多元化的气氛又作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包括佛教植物装饰纹样,使其在唐代不断地兼融流入的异域纹样,并创造出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又突出自己独特个性的崭新纹样。其实在陶瓷领域,釉色本身有时候就是一种装饰方法,利用特殊的施釉工艺通过釉厚薄变化也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寿州窑器物由于施釉不到底,所以在器物的上半部有时候釉挂得比较厚,让釉在高温的情况下自上而下地流动、熔融,这样就会产生窑变,这是广大窑工智慧的结晶。绞胎不仅是一种工艺,也是寿州窑首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在唐后期其他窑口也普遍采用。所谓绞胎,实际上就是把几种不同的泥料糅合在一起,然后利用不同成型工艺制成陶瓷胎体,等干燥后再施上透明釉,烧成后就能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变化无穷且具有惟一性。

众所周知,寿州窑产品以瓷黄而闻名于世,在诸多黄色中又以蜡黄最为纯正且最具代表,这是成熟期寿州窑产品在唐代得以立足、自成一派的基础。寿州窑产品釉色也是在不断发展中求得变化和创新,是广大窑工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在釉料的配制还是在窑炉的改进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经过窑工们无数次的烧制试验,由当初的还原气氛再到适合黄釉瓷烧成的氧化气氛,最终形成了寿州瓷黄的格局,这一切看似不经意实则是巧为之。黄釉瓷的烧成丰富了唐代陶瓷产品的种类和式样,同时也迎合了不同阶层的审美需求,特别是上层贵族阶层,黄色自古以来就是高贵与权力的象征。

3.寿州窑的兴衰与历史地位

寿州窑的兴起是由于当时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颁布的一系列有利于手工业发展的纲领政策,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达3个世纪的纷乱战争局面,为制瓷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安定的外部环境。隋朝虽然短暂,但为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过唐初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政策,唐代经济手工业等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陶瓷作坊,据考证,唐时期分布于全国的窑场就达到50多处以上。“处于淮河流域的寿州窑在诸多优势的条件下研发新产品提高制作水平同时也开拓了陶瓷销售市场,生产量和规模有了质的突破。”[4]寿州窑作为唐代的几大名窑之一,其生产量之大、所需原料之多是一般窑场所无法比拟的,寿州窑所需要的釉料、瓷土和烧窑的燃料都是用当地的原材料,这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寿州窑不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寿州窑所处的地理位置陶瓷资源极其丰富,这里蕴含着大量瓷土矿料和制釉原料,所以就地取材是寿州窑得以继续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直到近现代,当地人还在用本地的瓷土来烧造家庭生活用品,如陶缸和其他陶瓷产品。陶瓷生产除了所需要的瓷土和釉料外,还需要充分的水源和燃料。寿州窑大部分窑址主要选择依湖而建,淮南境内的高塘湖、窑河周围是寿州窑的主要窑址所在,丰富的水资源和大量的山林解决了陶瓷生产日用水和燃料。交通运输的便捷是寿州窑产品与外界进行贸易的必要条件,寿州窑产品主要是通过水路运输到全国各地。寿州窑所处的位置河道众多,为寿州窑的生产销售提供了方便,在数百里的淮河河道里经常有寿州窑的黄釉瓷器出土,这一切造就了寿州窑的盛世。

寿州窑在如此多的有利环境下突然走向衰亡,这不免让后来者为之叹息。寿州窑在唐代晚期走向衰落,这固然与寿州窑产品自身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由于唐末淮河两岸连年不断的战争、沉重的赋税,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共同导致了寿州窑的灭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寿州窑原料的枯竭和其他窑口的兴起是导致寿州窑灭亡的主要原因。根据相关专业人士推断,如果烧制寿州窑产品所需的材料充足,加上窑工们的聪明智慧,寿州窑的消亡不会如此之快,即使是其他窑口的兴起给寿州窑的产品造成一定的市场冲击,寿州窑的窑工们仍然可以通过工艺的调整和产品的创新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但终归寿州窑没有随着唐王朝的衰亡而改变自己消亡的命运,盛极一时的寿州窑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寿州窑作为隋唐时期的民间窑场,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南青北白”这一格局下,创新性地烧造了黄釉瓷,丰富了陶瓷釉色的品种,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寿州窑也是绞胎这一工艺技术的最先创立者,所以寿州窑被列为唐代七大名窑之一毫不为过。

[1]许怀喜.寿州窑初探[J]. 装饰,2002,(12):66-67.

[2]陈士芬.唐代寿州窑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

[3]诸葛铠.唐代外来纹样民族化的几点看法[J].装饰,1983,(6):52.

[4]陶治强.简论隋唐时期寿州窑的发展[J].文物春秋,2011,(1):41.

猜你喜欢

窑工器物陶瓷
清代煤窑有多黑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清代煤窑有多黑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黄泥洲的老窑工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陶瓷艺术作品
溱潼窑工号子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