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品德课中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2014-08-15吴明华
■文/吴明华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品德教师在课内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学,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传统形式,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体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何提高活动组织的有效性,使活动式品德教学向着科学、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在此谈几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活动前:活动方案的有效设计
活动方案的设计是活动式品德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活动内容确定后,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和谐、合作的氛围中,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读懂教材和学生,明确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必须思考和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防止出现没有目标或偏离目标的课堂活动。活动目标最好是适宜性和发展性的,以便给学生一个生成性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深钻教材,准确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制订出明确合理的活动目标。
2.要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突出师生共同探究、实践的过程。要结合品德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体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走向现代的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走向实践课堂;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对话;从标准答案走向多元解读。
3.活动形式要多样化。(1)模仿秀:比如教学《我心中的那颗“星”》的时候,让学生模仿自己崇拜的名人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等。课堂上有的同学模仿模仿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中华人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有的同学模仿姚明大灌篮;有的同学模仿成龙的武打动作等。(2)操作: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操作,进而自主探索所学的知识;(3)表演:儿童大多喜欢表演,通过表演活动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展示,得到大家的肯定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
二、活动中:活动过程的有效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的有效调控,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
1.活动中的适度引导。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预设;活动开始前交代清楚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更要在活动过程中平等参与,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当活动出现偏离、混乱时进行适度的引导。
2.活动过程要面向全体。比如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总是少数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成了观众。有的孩子能管住自己,耐心地听别人讲,可有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只要离开教师的视线,就随便说话,干扰活动,使活动进行不下去。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都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事可做,哪怕“配角”也行。
3.活动情境的创设要有控制性。从静止的活动方案到立体的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把握住活动情境的创设这个重要的控制环节。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动后:评价及时有效
每一项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激励性和发展性的有效评价,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评价还可以帮助儿童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思维和认识,培养和锻炼能力,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要注意不能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程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包括发言次数、质量以及操作结果、合作过程等,肯定其积极因素,使活动成为学生不断取得成功的平台,促成学生对活动的积极响应。
活动式品德教学是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并实现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它倡导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与人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情感得到了升华,能力得到了培养,是值得肯定的一类教学模式。活动组织的科学有效,是活动式品德教学有效的重要特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活动组织有效性的特征,从而使活动教学成为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