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党的富民战略

2014-08-15刘保国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福利社会保障城镇化

刘保国,何 奕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6)

“12 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是邓小平晚年思考最多的一个大问题。他提醒:“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1]P1364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我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党认为“十二五”是个重要转折点。过去我们更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而未来,我们将更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惠及民生;过去更强调强国,未来将更强调富民。历史地看,我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十二五”时期,我党将“富民”作为主题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战略。

一、实施推进城镇化战略

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任务,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指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从而使我国的城镇化战略更加明晰。

城镇化或者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加速发展而出现的,指一个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作为一个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国际通用词汇,已经使用了100 多年。进入新世纪后,更加切合我国实际的城镇化概念逐渐兴起,2000 年中央就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依据我国现实国情、针对片面发展大城市的思路而提出来的,它包含了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域重点镇的政策取向,是更加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城市化模式是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单纯强调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模式。提城镇化并不是不发展大城市,而是强调建立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究竟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其间的一字之异,显示了政策取向和路径选择上的不同。当然,不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目的都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21 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2]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城市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发展,最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小城市与城镇。我国中小城市偏少,规模不足,所起辐射和带动作用极为有限。我们提加速城镇化战略,就是要从过去注重优先发展大城市,调整和转换为强调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将重点放在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上面。这样的政策取向是对城镇化进程中日益扩大的区域差异的高度关注,更加着眼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真正转移,对于扩大内需,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效率,防止人口过度向大中型城市集中,构建更加合理的城镇化体系。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在《中国证券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来自城乡差异。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尼系数是0.39,城市的基尼系数是0.32,而全国的基尼系数则达到了0.45。[3](基尼系数是测分配不均匀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愈高愈不平均)。改革以后,城市人民的收入迅速提高,而农村因为人口数量巨大,农业产出靠种地,提高很困难,所以除了1983年和1984 年两年农村人民收入提高快于城市之外,农村人民的收入增长一直低于城市。经过30 多年的积累,农村人民的收入大大落后于城市人民,从而造成了目前全国人民收入分配的巨大不平等。缓解中国收入分配不均匀的办法,只能是加速城镇化,帮助农民进城,减少农业人口。

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终途径。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富裕农民群众的关键。目前我国有近8 亿农民,占总人口的60%以上,但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却不到15%。[4]根据农村专家温铁军较早前的估计,扣除老幼,中国农村劳动力有五、六亿人,但农业真正需要的人力不过一亿多,剩余劳动力多达四亿。如果一大堆人挤在一小块土地上的情况不改变,那么富裕中国农民就不现实。我国已经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小康社会的核心就是改善收入和机会的分配状况。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要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收入差别,正确的做法就是城镇化。加速城镇化,可以把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引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并使他们彻底摈弃传统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而最终成为具有较高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城市人口,进而达到增加社会总需求,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土地是制约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制度创新,消除城镇化的障碍。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积极探索并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发展空间。因此,国家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农民的土地权利作出更加明确、具体、严格的法律界定。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制度,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要开征耕地撂荒税,这样在劳动力转移出去的情况下,加上耕地税成本,使农民能将耕地转移给种粮大户耕种,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领域迅速变少的劳动力和人口分配农业增加值,增加在农村农民的收入。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要让农民工有序地融入城镇,让中小城市和县城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新家园。农民向城市转移,使他们获得比农业收益高的务工收入,压低城市工资的上涨幅度,从战略上缩小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二、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党的十八大指出,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这就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小企业发展极为不足,是我国目前中等阶层人口少,因剩余和失业而贫困人口多,因劳动力需求不强而工资水平低,进而收入分配不公和基尼系数高、多数人感觉不到富裕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制定并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是扩大就业、解决民生、稳定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加中等阶层人口、减少因劳动力剩余和失业而贫困的人口,是降低基尼系数并富裕人民的重要战略。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所新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纳税金额、发明专利、研发的新产品、外资出口等项指标在全国均已达到相当比例,最重要的是,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5]中小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的,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很大。等量的资金条件下,中小型企业一般会比大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日本,大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接近于中小企业的4 倍,而等量的资金投入中小企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多3 倍。在美国近几年增加的就业中,62%的人在中小企业工作,80%的新就业机会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6]从全球看,中小企业资金的就业效率高,在扩大就业方面往往能够起到大型企业无法起到的作用。

就业和民生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中应当关注的指标。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就是当时研究失业问题并以其为主要对象创立的。不考虑就业的宏观调控,在现代国家中是不可想象的。解决就业的关键是鼓励创业和发展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党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都可以吸纳就业,但在数量上差别极大。由于党政事业单位在精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也在总体上减少用工,特大和大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容纳不了多少就业劳动力,解决就业的最主要和最大的渠道,就落到了大量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上。

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实际生活和富裕程度。“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我国就业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出了问题,社会则会动摇“民生之本”。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主要不在于GDP 增长,也主要不在于财政税收增加,其最大贡献是提供大量就业,扩大收入,拉动内需,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危机,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就业这个大局。由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加工企业破产倒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短短数年来,我国有大量职工下岗,失业人口猛增,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许多隐性矛盾一下变得非常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转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就业形势的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否得到缓解,中小企业能否更加快速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持续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地方之一是特大、大型企业多,而微型、中小企业少,失业率高的拉美各国;失业率最低和收入差距小的是微型和中小企业多的日韩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比中国大陆的人口密度都要大,它们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它们的高增长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严重失业、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的问题,其原因就是它们的微型和中小企业要比拉美和中国大陆多得多。中国收入差距最小和基尼系数最低的地区是每千人个体户和中小企业多的浙江温州等地,收入差距最大和基尼系数最高的是每千人个体户和中小企业最少的贵州。[7]实际上,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是劳动力的最大需求者,只有鼓励创业,大力发展它们,才能改变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变成像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结构转型期一样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这样失业率才能降低,而且劳动力的工资也会增长较快。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多,中等收入的人口相对多,因失业而没有收入的贫困人口相对少,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才能得到改观。否则,中等收入人口少,因失业而没有收入的贫困人口多,收入差距大的局面就不可能得到改变。

无论以我国的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来考虑,还是以富裕人民群众来考虑,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无疑都应该成为经济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小企业不仅已成为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力支柱之一,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并以此扩大就业,才能增加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减少因失业而贫困的人群规模,才能从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才能有望扭转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实现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实施建设福利社会战略

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指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从而明确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的战略目标。

福利社会,就是指人们没有后顾之忧,享有很高程度的、稳定的安全预期,国家把人们的生活风险、后顾之忧都用相关制度安排来加以解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的社会。福利社会是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支撑的,通过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实现国家发展成果共享,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促进不同社会阶层的双赢乃至多赢。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形成一种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地方化特色非常明显。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开始就缺乏一个全国性的整体设计,这为后来的社保制度建设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过去我们在劳保制度方面曾有过全国统一的设计,但这一经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所以,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设计社保制度时,仅仅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这种地方化的福利供给制度就得以保留下来,并随着各个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和创新而固化,以致全国出现了不同的“福利地区”。这种“福利地区”在发达的沿海地区比较明显,如东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东莞已经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社保改革带来的是“福利地区”而不是迈向“福利国家”。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政策规划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即在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还没有形成一种“社会公民身份”的理念。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领域我们没有一个共同的福利权利或共享的服务项目,或者某种福利象征或符号,在中国境内,人们不能享有某些底线平等的福利待遇。我们今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在于建构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全民医保的实现,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等,都可以看成是建构统一的“社会中国”的一个要素。

根据中国人口众多和处在发展过程之中,但是已经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国情,我们可以逐步提高对城乡贫困人口的低保标准和范围,建立健全城乡医疗、养老、失业、伤残等社会保障网,并扩大覆盖面和逐步提高标准,加大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上学学生给予就学资助。“十二五”规划建议在这方面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这样,我们就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循序渐进、承认城乡差别并逐步取消其差别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在发展达到经济发达水平时,建立一个有竞争力、财富丰裕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

福利社会是一个安全、富足、自由、平等的社会,进入这一美好的社会是全世界的共同愿望。各国人民的追求总是持续向上、持续向好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向往着福利社会。福利社会能够给人以安全感,能够解决人们的生活后顾之忧,能够让所有的人合理分享到国家发展成果。我们看到已经实现福利社会的国家,人们的生活质量很高、安全程度很高,是很美好的社会。福利国家至少是迈向福利社会的一条路径,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可以不选择福利国家的道路,但一定要走向福利社会这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道路,这是人民富裕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总之,只有在战略上进行大的调整和努力,才能从全面和动态的格局上,解决GDP 居民分配比例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居民间收入分配基尼系数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真正建设一个人民共同富裕的国家,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的共同富裕。继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实现强国向富民思路的转换和党的十八大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这无疑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居民收入普遍提高、贫富差距大为缩小、人民群众比较富裕的美好前景。这无疑也是我们党向邓小平晚年所思考的“12 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一大问题提交的圆满答案。

[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周丽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由来与现状[J].团结,2010,(4).

[3]贫富差距来自城乡差异,茅于轼撰文吁加速城镇化[DB/OL].http://www.chinanews.com.cn/cj/news/2006/11 -22/825193.shtml

[4]收入差距拉大根源在哪里[DB/OL]. http://www.cndca.org.cn/news/PandEevent/financialView/200807/t20080713_12631.html

[5]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主渠道,提供城镇75%以上就业 岗 位[DB/OL]. http://www.gov.cn/wszb/zhibo78/content_639767.htm

[6]者晓江. 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 努力扩大就业范围[DB/OL]. http://www.ynf.gov.cn/newsview.aspx?id=1175424

[7]周天勇.中国经济的难题及症结在哪里[DB/OL]. http://www.sina.com.cn 2007-02-06,15:40

猜你喜欢

福利社会保障城镇化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家乡的城镇化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