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和谐竞争观培育的教化论思想探析

2014-08-15徐佩瑛邓明波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化民办高校竞争

徐佩瑛,邓明波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330201)

教化论是儒家治国的理论核心,它的基本含义是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影响、引导社会。《周易》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经典结论开启了教化的最早记忆。封建政治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儒家思想学说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没。随着科技发展和物质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日渐突出,人的精神更需要有停泊的港湾,正确引导人们的精神通往和谐境界日趋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对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哲学思维训练和自我修养提高的有效途径,从教化论的思路来培育大学生的和谐竞争观显得尤为必要。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竞争意识的表征与成因

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发展进化的动力是“党竞民择、贤者在位”。从古到今,人类和动植物一样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之中,大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小到高考角逐、就业求职、国考竞争、晋升竞聘等,单位集体之间以及人与人学业和事业的竞争日益增多,激烈的竞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符号和主旋律。

“竞争”能够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推进社会改革发展,但也会诱发人性的自私和贪婪等负面情感,导致合作意识不强,功利主义观念过强,竞争的目的不纯,竞争手段不当等恶性竞争。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在竞争倾向、竞争动机、竞争策略、竞争内容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在竞争倾向上,他们因高考失利而被推进民办高校门槛,不仅没有“金榜题名”的喜悦,反而充满自卑感和失落感;进校后,又因为基础差学习吃力而丧失自信,缺乏动力,混文凭、找饭碗的想法使他们厌学弃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竞争动机上自私趋利,认为竞争就是战胜他人,参与竞争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表现出放弃自我追求却贬低他人成功的不良心态。在竞争策略上投机取巧,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导致考试舞弊、网络欺诈、损人利己、不讲信用、弄虚作假等有悖竞争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在竞争内容上,攀比的是生活享受,而不是比学业进步,赶潮消费、攀比消费、负债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在择业问题上,他们不切实际地追求薪酬待遇,不比能力素质,更不比创新创业。面对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面对目前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和误解,面对毕业后人才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择业竞争,民办高校学生承受了比公办高校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遇事易偏激冲动,易采取极端行为。

其不良竞争心理形成的原因,从主观上看,是由于个人理想信念的动摇缺失,进取意识弱化,导致自卑、妒忌、投机等不良竞争心理情绪随之产生。加上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自身心理疏导技能,使在现实生活中忍耐克制纵容自己的不良竞争心理和行为蔓延恶化。从客观上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社会上掺假制假、偷税漏税、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和世俗偏见,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负面的影响。

上述现象表明,民办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群体都有较强的竞争心态和成功欲望,喜好出奇制胜,但往往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导致对竞争产生错误的理解。

二、培育“和谐竞争观”的教化论思路

竞争本无褒贬之分、善恶之别,但由于竞争具有社会性,竞争者又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从事竞争,就有可能把人们心理机制中最肮脏的消极意识和卑劣感情激发出来。教化论是一种从呵护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开始,寻求内在的品德塑造路径的既久远又可创新的重要理论。“教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化专指“道德教化”,与“刑法”相对立;广义的教化包括一切形式的教育感化,相当于整体性的教化之义。有学者认为:“‘教化’也指个人的心灵情感受到了某些有伦理关切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引导和塑造,渐滋浸渍,潜移默化,性与习成,即获得了教化。”[1]教化哲学关注道德如何滋养人的内在精神、如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在教化论看来,道德的关键内涵在于人内在精神品质的丰富性及其不断扩充和塑造的过程,而不是作为道德表现形式的规范训诫。人的精神空间由理智(知)、情感(情)、意志(意)三个维度构成,教化的任务就是将三个维度融合、渗透、涵养、化通,使得精神空间从片面的、任性的个别性状态,扩充、伸展、提高、升华为全面的、深厚的普遍性状态,并达到完满、和谐、自由的程度。完满即无缺失、无阴影,和谐即不分裂、不对立和不冲突,自由即“由自”。教化论下的“道德”,就应该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养分,能够充实人的精神空间,完善人的精神结构,涵养人的精神气质,美化人的精神品质,从而使人表现出合宜的外在行为来。总之,教化理论直接指向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品质,教化的宗旨就是对人的精神空间进行整体的扩展提升,使人实现全新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品格,从而使人更正当、更合宜地成为人。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讲,通过道德教化、艺术教化、职业教化、精神教化等整体教化的作用,可以融厚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职业品格、心灵品质;可以涵养学生的理智能力、情感气质和欲望趋向,使知、情、意相互融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精神情操和内在气质从个别性的片面自私状态扩展提升至普遍性的适宜状态,从而扩展、夯实、融通他们的心胸,善化和美化他们的心灵品质,提升他们的精神品格与生命质量,从而塑造出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也就能够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起和谐、公正、科学的竞争观、就业观、成功观,帮助学生找到真正的幸福,而不被商业经济所带来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极端价值迷信和物化现象所迷惑。

三、构建“和谐竞争观”的三个层面

“和谐”就是具有差异性的、“和而不同”的事物达到统一共存,“求大同而存小异”。中国人追求和谐,讲究阴阳平衡,正如太阳的光热圆满给了人进取心,月亮的阴晴圆缺给了人平常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的物化问题已经不可避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越来越成为部分人的最高价值目标。我们要把握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刻变革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是推动进步的活力,但也必然会引起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因而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既紧迫又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的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教化论看来,和谐竞争观是从“人—社会—生态环境”三个层面构建和谐系统的,追求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实现人、社会、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一个层面,人与自身的和谐。佛家教我们认识每一个人跟自我、跟内心的关系,即人的内在精神空间(知情意结构)、人自身与自心和谐关系,其目的和归宿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现人的内在精神空间的完满、和谐与自由,从而优化人的择业就业观、竞争合作观、成功成才观、人生幸福观。教化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品格得到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完善人的精神空间即知情意结构、人自身与自心关系的过程。有学者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个体生命的理想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教化的最高目标,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高实现,是道德教化的最终归宿,也是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最高理念。”[2]第二层面,儒家教我们认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要以社会安身立命。在教化论看来,人不只是物质的动物,同时还是精神的和社会的,社会性是人最本质的属性。一个人的思想与社会的梦想水乳交融,内外合一,在社会上要融合他人,“化”入社会。任何时候都要守住道德底线,不受世俗所惑。就如一把抛进沸水中的干茶叶,吸收水分后变得丰润而自信,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妥善处理和解决一系列的矛盾关系,具体到民办高校大学生,就要求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就业与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对人进行教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出更善更美的心灵品质,使人的精神品质从个别性片面自私的状态扩充提升至普遍性的适宜状态,从而优化人的生活态度和生存向度,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第三层面,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3],人是不能脱离生态系统的,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就是超越身心,超越人生的成败、贵贱、荣辱、生死等问题,要求人类遵循整体的生态系统思维。在今天来说,就是呵护共同的绿色家园,解决诸如自然环境恶化问题、生态气候失衡问题和资源能源安全问题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未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短视的、狭隘的思维,是一种不可扩展的、片面的、自私的精神品质的反映。而和谐竞争观,则要求在追求合理高效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反对不合理的人类欲望膨胀,要求抛弃人类中心主义(利用和征服自然)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人的积极价值)两种极端思维,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够有效地破解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的精神异化等难题。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新陈代谢关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可见,人与自身关系决定着人与人及社会的关系,再决定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研究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时,不能忽视人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人的因素、社会制度变革对解决生态危机的决定作用。所以在追求“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人实施教化,也就是说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关键。

四、以教化论构建和谐竞争观的路径与模式选择

以教化论构建民办高校学生和谐竞争观有其特殊性,但总体来说仍具有很多的共同模式。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自我心理调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自然平和的竞争心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优点缺点,坦然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理性地对待个人苦、乐、得、失,从而自觉地克服和消除悲观、消极、焦灼、浮躁、妒忌、攀比等不健康心态。因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二要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调适技巧。首先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竞争的目的在于挖掘人的潜能,竞争的本身就要求在人生的角逐场上经受各种磨练,在挫折中吸取教训调整心态,参与新的竞争。其次是科学积极地应对竞争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再次要学会客观公正地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竞争目标。最后要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个人的修养、群体的力量往往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要教育学生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学会坦然地接受失败并且真诚地祝福对手。竞争者通过合作求得进步从而奠定了竞争的基础,然后再通过竞争求得个人更大的发展又为合作创造条件。三要挖掘校园文化、区域文化资源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外出参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有意识地渗透角色意识,优化他们的竞争心理,培养学生进取奋斗精神和自我效能的提升。四要创造自由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竞争,消除妨碍竞争、恶性竞争的负面因素,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精神落到实处,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办好包括民办教育在内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之,正确的竞争意识、健康的竞争心理与和谐的竞争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高度的进取心,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民办高校致力于培育大学生的和谐竞争观,有效地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调适竞争心理、提升竞争实力,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更新、优化自己的竞争观、就业观、成功观、幸福观,是当前高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詹世友.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猜你喜欢

教化民办高校竞争
感谢竞争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