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非公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4-08-15徐乐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非公经济黑龙江省企业

徐乐

(大唐电信国际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10)

黑龙江省非公经济发展在全国起步较晚,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非公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搭建服务平台、培育成长型企业等方面的工作,使得非公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非公经济在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居民增收、繁荣区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非公经济是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近年来,非公经济在黑龙江省快速增长,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非公经济增加值由2007年的2841.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303.3亿元,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18.2%。非公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40.2%提高到2011年的50.1%,提高了9.9个百分点。2011年,非公经济拉动全省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截止2011年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非公经济在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使得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保持良好的态势。2013年,黑龙江省非公经济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57.3亿元、3367.6亿元和3283.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9.0%、10.2%和11.9%。全省非公经济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一产业提高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5个百分点。

(二)非公经济企业成为黑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非公经济企业点多面广,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非公经济企业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是主要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产业,但由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实际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并不强,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特别是近年来,非公经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加明显。2011年,非公经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2007年增长27.4%,年均增长5.6%;批发零售贸易业从业人员由2007的109.6万人增加到2011的148.5万人,五年间增加了38.9万人,增长35.5%,年均增长7.0%;住宿餐饮业由2007年的36.9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2.5万人,五年间增加了5.6万人,增长15.2%,年均增长2.9%;其他服务业由2007年的117.9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45.9万人,五年间增加了28万人,增长23.7%,年均增长5.0%。

(三)非公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

伴随着黑龙江省企业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非公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多项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政策,促进了非公经济中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了黑龙江省非公经济总量。2012年非公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同比增长79%,2013年中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仅绥化市就新增了35户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27%。

二、黑龙江省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非公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非公经济企业发展原动力与后劲不足

黑龙江省非公经济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产品单一、附加值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企业间还没有形成有效援助、关联互动的科学化、集约化发展机制,加上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造成产品层次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同时,企业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程度低,企业竞争力明显弱于大型企业。此外,多数中小企业至今还处于创业时期和成长阶段,市场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多数产品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空间变得越来越窄。

(二)非公经济企业经营难度加大

黑龙江省非公经济虽然总体保持了稳步发展态势,但在国内经济趋缓的宏观环境下,受需求减弱、成本上升、资金趋紧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全省非公企业,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盈利空间被挤压。非公企业盈利能力普遍降低,经营难度加大,已成为影响非公经济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黑龙江省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非公企业产业竞争力

黑龙江省非公经济要想改变长期以来处于低端发展层面以及产品技术含量低、发展空间有限、成长潜力不足等现状,就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应拓展产业发展的领域,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加工贸易、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通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的优化升级,切实提升非公经济整体竞争力。

(二)提升非公企业素质

非公经济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提升企业自身素质。首先,要提升非公企业管理水平。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化开放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运作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同时,非公企业必须坚持诚实经营、公平竞争、互利共赢,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其次,培育非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鼓励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对技术能力有限的企业,应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确保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源泉;努力培育和发展品牌,提高科技含量,使科技成为主要推动力量。再次,增强非公企业社会责任,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保证非公经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为非公经济企业创造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加强对非公经济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环保卫生、资源开采等方面的监管,引导监督企业依法经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此外,要为非公经济企业提供有力的要素资源保障。要加强能源、运力、土地、原材料等合理配置,切实解决要素资源的制约。要对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到非公企业工作。同时,也要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为非公经济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引导、政府规划、政策措施、市场需求等宏观信息,引导非公经济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还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和协调等作用,推动非公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非公经济黑龙江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改革创新 营造环境 推动鹤壁非公经济发展提升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