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菜点命名特色及英译对策探析※
2014-08-15袁滔
袁 滔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正是风格迥异的民族饮食文化才体现出四川饮食的真正魅力,而探究四川民族地区传统饮食的英译,规范四川民族特色餐饮的翻译对四川旅游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
1 四川民族地区菜点的命名特色
四川居民主体由汉族以及14个少数民族构成,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人口第二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差异,致使饮食来源、制作过程、器皿、礼俗、餐饮思想迥异,从而使得食材、烹饪方法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味。
中式菜名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2]。同样,四川民族地区菜点名也反映了四川民族地区饮食文化的历史,折射出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要准确地译介,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了解四川民族地区菜点名的命名方式至关重要。总体上来讲,四川民族地区菜点的命名有如下特点:
1.1 大部分菜点名采用写实型命名
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命名的菜点名,给人以朴素、实用的感觉。通常这类菜点名又分为3种情形。第一,主料+辅料,或者辅料+主料。四川民族地区菜点的主要食材大多源于自产,佐以大山中的野菜与猎物,极具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如人参果饭、酸菜面块、双椒核桃花、鸡炖豆腐、酸汤鱼、天麻肘子等。第二,烹饪方法+原料,或者原料+烹饪方法。四川民族地区居民传统上擅长煮、烤、拌、烧、蒸、炖等烹饪方式,具代表性的菜点名有凉拌野山菌、粉蒸牛肉、清炖羊肉、红烧羊肉、烤羊肉串、牛肉干巴、炸糕、烤乳猪、烤全羊等。第三,菜肴发源地+主料,或菜肴发源地+烹饪方法+主料。在传统的菜名的前面冠以菜品发源地信息,从而凸显菜品的民族和地方异域风情,也是四川民族地区菜点名的一大特点,如古羌飘香里脊、西羌霸王鱼、纳西火锅、安多面片、羌香老腊等。总体来讲,写实型的菜名包含了原料、烹饪技法、菜点发源地、菜点本身的色香味等信息,以最朴素、平实的手法突出了菜点的特点和提供给食客最基本的菜点信息。
1.2 写意型和兼有写意特点的民族菜点名
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形、味、原料和烹饪技艺的特点[3],赋予菜点以浪漫、写意的名称。这些菜点名采用比喻、象征、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讲究吉利、喜庆、趋吉避讳,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传达出民族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也迎合了食客追求菜点美感的心理。由于民族地区人民朴实的特色,菜点名大多比较直白,写意型菜名数量不多。这类菜点名大多只是兼有写意风格,也就是说,菜点名也多少会提供一些菜品的原料和烹饪方面的基本信息。如四川羌族地区传统菜点金裹银、银裹金,便是写意类菜点的典型。“金”和“银”分别指代玉米和大米,因金黄色的玉米粉中夹裹着银色的大米,故称“金裹银”,反之便为“银裹金”。“金”和“银”不仅代表着菜点中两种食材的颜色,更象征着富贵和吉祥。布依族的五色花饭、藏族的琵琶肉、羌族的五彩素脍和西羌霸王鱼等,则是兼有写意型的传统四川民族地区传统菜点。这类菜名既没有提供足够详细的原料,也极少反映烹饪方法,却体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
2 菜点名翻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饮食需要提供英文或中英文对照菜单。但目前四川少数民族菜名翻译混乱,翻译质量低,缺乏统一规范,不仅外国客人看得一头雾水,就是中国人看了也会啼笑皆非。错译、误译、译名杂乱不统一,甚至无译名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不利于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饮食的传播,更无法准确传达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信息。因此进行梳理和归纳,寻求适合少数民族菜点名的英译策略势在必行。
2.1 写实型为主的菜点名英译
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饮食中大多数菜肴是采用的写实型命名法,菜名直白,一道菜名通常包含主料、辅料、烹饪方法等信息。通过相应的写实方法将这些明确的信息翻译出来,使外国游客对该菜的烹调方法和原料构成一目了然,也就达到了译介的目的。如人参果饭(Rice with Sapodilla)、酸菜面块(Sliced Noodles with Pickled Cabbage)、双椒核桃花(Walnut Flower with Green and Chili Peppers)、鸡炖豆腐(Chicken Stew Tofu)、酸汤鱼(Fish in Sour Soup),贝母鸭(Duck with the Fritillary Bulb),天麻肘子(Knuckle with the Gastrodia Tuber),鸡豆凉粉(Chicken Bean Jelly)。以上菜名只含主料和辅料,因此在翻译时应直接用在英语中意义对等的单词,用and、with或in将原料连接起来,这样便能起到明确达意的效果。
四川少数民族菜肴还擅长煮(boil)、烤(roast)、烧(braise in soy sauce)、炒(stir- fry)、蒸(steam)、炖(stew)等烹饪方法[4]。以主原料为中心词,将烹饪法和原料有机结合起来,再辅以英语中适当的介词,便能译出其中一大部分菜点名。如凉拌野山菌(Wild Mushrooms with Cold Sauce),粉蒸牛肉(Steamed Beef with Glutinous Rice Flour)、清炖羊肉(Double Boiled Lamb Soup)、红烧羊肉(Braised Lamb in Brown Sauce)、烤羊肉串(Roasted Mutton Cubes),牛肉干巴(Dried Beef),炸糕(Fried Flour Cake with Filling),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烤全羊(Roast Whole Lamb),砣砣肉(Instant Boiled Pork)。
在翻译菜点名中含有菜点发源地名称的菜点时,应特别注意,因为这往往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风味特色[5]。中国人尚能从含有地名信息的菜点名称中理解它所代表的风味,但大多数外国客人却因没有这样的文化积淀,而无法从地名的英译中理解其风味。亦即,在菜谱翻译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差异,以及原文和译文受众经验方面的差异[6]。音译地名加注菜品原料和烹饪技艺的翻译方法,可以保留本土文化,同时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如古羌飘香里脊(Fragrance Fillet,Ancient Qiang Style),西羌霸王鱼(Traditional Yellowcheck Carp,Western Qiang Style),纳西火锅(Naxi Hotpot),安多面片(Amdo Flour Slice),羌香老腊(Smoked Pork,Qiang Style)。
四川少数民族特色餐饮也是中式餐饮的一部分,虽然菜品种类多,但从命名来看绝大多数仍采用“写实型”手法。菜名多采用偏正结构,通常以名词为中心词,点明主料或刀法,以表示烹调方法、配料和调料的词构成修饰成分[7]。依据这类命名模式,首先确定中心词,再安排好修饰语,然后进行翻译,这样也能方便外国友人了解写实型中式菜肴的用料和烹调方式。对含有菜点发源地信息的菜名更应通过音译的方式,忠实保留原有的地名信息,保存菜点名中赋有的地域特色,更好地激发外国游客的饮食期待。
2.2 写意型和兼写意型的菜点名英译
四川少数民族菜肴中还有一部分是“写意型”,但为数不多,且大多也非全写意,而是半写实半写意型,即菜名一部分内容为菜肴的基本信息,另一部分则采用行业隐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具有“写意”的成分。这当中通常用一些珠宝、吉祥语、乐器名[8]等用在菜名上,以表达美好的祝愿。在翻译“写意型”菜名时,译者应考虑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对菜名进行适当调整,使外国友人易于接受,同时又要兼顾写意类菜品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特性,保留少数民族菜肴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地方民族特色。翻译这类菜名时要特别注意将菜名所包含的行业隐语的真实含义翻译出来,同时还要遵循菜名精简原则。如金裹银(Rice Covered Corn)、银裹金(Corn Covered Rice),需将“金”与“银”所代表的菜点的真正原料明确无误地在英译中点明,以达到其应有的传达信息的功能。相反,若用“gold”和“silver”将“金”与“银”直译出来,则可能会造成目的语受众的误解,因菜名而对菜点望而却步,适得其反。
布依族特色菜点五色花饭(the Colorful Rice Pudding),是以野生绿色植物色素染制而成。“五”只是一个虚数,在此亦有“五颜六色”之意,虽大多数五色花饭有五种颜色,但也不限于五种颜色,且五色也因各家各户原料的不同而各异。因此,对菜点的英译应灵活处理,用“colorful”一词化解差异,用“pudding”点明菜点的实质。
类似的写意型四川民族地区菜点名还有:琵琶肉(Salt-preserved Pork in Pipa Shape)、五彩素脍(Colorful Pigment vegetables)、西羌霸王鱼(Traditional Yellowcheck Carp,Western Qiang Style)等。对这些兼写意成分的菜点名进行翻译时,首要的任务是要使外国友人透过浪漫、写意的字面了解菜点的原料和实质,因此,在英译菜点名中要用尽量简洁、明了的方法提供给食客基本的菜品信息。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再现原汉语菜点名的意境,保留原菜点名的异域风情,利用文化、习俗和地区的差异,充分调动国外食客的饮食预期,从而弘扬四川民族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也就是说,在翻译中为了符合西方菜品名多追求明了易懂,强调食物本身制作原料、烹饪风味的特点,写意类菜点名的翻译也应译出菜肴的原料、烹饪方法、口味和特色,让外国游客看得明白,吃得放心。同时,又要关注信息的传递和宣传,突出中式菜肴和西方菜品的区别,通过菜名传达出菜品的异域风情。
所以,笔者认为在翻译四川民族菜品的策略上应注意,在清楚传达菜点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也应保留部分写意类菜点名原有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要传达出具有异域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风情,使英语菜点名能起到吸引外国游客宣传四川民族美食文化的目的。总之,兼有写意类手法的菜点名采用直译法融合意译法的翻译方法,这样的英译才能为外国游客所接受,但若在菜单版面允许的情况下,在英译菜点名后加上必要的注释[9],则能更加明了、清晰了。
综上,本文通过对四川主要少数民族饮食双语菜谱的调查和对比研究,使用相应的翻译理论,解决了实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菜名翻译问题。特别是针对写实型为主和兼写意型的菜名进行分项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使四川少数民族菜点名英译研究能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重视。规范民族地区菜点名英译,可提高四川民族饮食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深入挖掘四川民族饮食文化,为推动四川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姚键.川菜与川菜文化翻译传播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成都美食之都”的国际传播[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6-49.
[2]庄帆.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泉州传统饮食的英译[J].陇东学院学报,2013(1):86-89.
[3]吉丽芳.浅议中餐菜单的英译策略[J].内江科技,2009(11):158.
[4]曹容.康巴特色菜名翻译[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4):43-46.
[5]马守艳,梁定燕.淮扬菜饮食特色及菜名翻译方法[J].中国—东盟博览,2012(7):227.
[6]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2.
[7]金晓红,孙雪娥.商洛地方特色饮食及其翻译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1(5):35-38.
[8]翁小云.闽菜命名特点及其翻译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3):35-39.
[9]胡兵,梁文.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技巧——从中国式菜名的英译谈起[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