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境古镇的共性特征及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2014-09-10姜太芹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边境地区边境古镇

姜太芹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古镇旅游兴起,如今已是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疆土辽阔,地域宽广,与老挝、越南、缅甸等国的接壤构成2.2万km的陆地边境线,边境地区至今仍有诸多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古镇被保存下来,如云南娜允古镇、石屏古镇、鲁史古镇、和顺古镇;广西扬美古镇、雁江古镇、江平古镇;内蒙古室韦古镇、怀朔古镇;西藏江孜古镇等。边境地区的古镇虽也在纷纷加入旅游开发行列,但大都未显成效,多数仍藏在深闺有待识。其原因除受区域经济、政治、交通、人才、宗教等因素制约外,业界对边境古镇的非充分认知也是阻碍边境地区古镇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边境古镇旅游开发主要是借鉴一般古镇的成功开发模式(“周庄模式”和“丽江模式”等),笔者认为在对边境古镇的概念、空间分布、历史沿革及类型特征等还未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就进行旅游开发则易误入盲目借鉴、复制照搬的歧途。鉴于此,本文将尝试探讨边境古镇较一般古镇相比存在的独特性,并针对其共性特征提出我国边境地区古镇旅游开发模式的初步构想,以期为实现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及人民幸福安康的“中国梦”贡献微薄之力。

1 我国边境古镇概述

边境是指以边界线(国家或地区的交界线)为起点向国内自然延伸的一部分狭长区域。按所处地理位置,边境可分为领海边境和陆地边境。领海边境则指某国领海(或公海)分隔线内侧的一定区域,陆地边境是陆地边(或国)界线内侧的一定区域[1]。我国陆地边境线漫长,西起广西防城港市的北仑河,东至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与越南、缅甸、蒙古、俄罗斯等14个国家接壤。在边境地区有诸多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古镇被保存下来,但因地理区位、区域经济、政治宗教等因素所限,至今旅游发展仍较滞后。目前,学者对古镇、古镇旅游、边境及边境旅游方面的研究虽在逐步成熟,但将边境古镇单独提出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成果还甚微。笔者以“边境古镇”和“边境古镇旅游”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检索,仅有笔者2篇文章即《边境古镇的文化空间透视与旅游共生空间塑造——以和顺古镇为例》[2]《边境古镇旅游开发研究——以和顺古镇为例》[3]。为使本研究能更加科学、顺利地进展,笔者选取了“边境”与“古镇”的有关文献资料为佐证,将边境古镇定义为:“在边境地区仍能保存着某一时期的建筑风貌、地方特色、民风民俗和生活方式的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类聚居地。它不仅记载着边境区域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还是时代更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3]。”

按地理分布,可将我国边境区域划分为东北边境区、西北边境区和西南边境区三大区域,如表1所示。东北边境区内有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四省分别与俄罗斯、朝鲜和蒙古接壤,该区域的代表性古镇有太平沟、叶赫、牛庄、集安、室韦、怀朔等;西北边境区的甘肃、新疆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相接,该区域则以达坂城、七角井等古镇为代表;西南边境区的西藏、云南、广西三省则分别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相邻,该区域是我国边境古镇分布最多的地带,以和顺、鲁史、娜允、九保、归朝、雁江、江平、江孜等最为著名。三大边境区域的古镇虽风姿绰约、各具特色,但较一般古镇相比,它们则有着自己独有的共性特征。

表1 我国边境古镇概况

2 边境古镇的共性特征分析

2.1 边境性

我国幅员辽阔,东北、西北和西南三大边境区域地域宽广,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九省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构成了长达2万多km的陆地边境线。各边境省区内与邻国直接接壤的市(县)至今仍保存有诸多风格各异的古镇,如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的和顺古镇、普洱市景洪县的娜允古镇、临沧市凤庆县的鲁史古镇;广西东兴市的江平古镇、崇左市的太平古镇、钦州市的廉州古镇;西藏日喀则市的江孜古镇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室韦古镇和黑龙江鹤岗市的太平沟古镇等。与一般古镇相比,这些古镇均位于祖国边境上,虽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边缘区,但更是国家走向国际化的前沿阵地。边境地区大多位于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环境恶劣多变的自然灾害高发地带,有的省区(如西藏、云南、甘肃)还处在地震活动带上,地震灾害发生强度大、频率高。而长期受区位、经济、政治、宗教、军事等影响的边境地区往往也是一个国家黄赌毒活动猖獗、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多变的活跃地带。边境古镇的安全性问题使其在旅游开发中显得尤为棘手,而边境维稳、边境旅游安全格局构建等问题也随之成为各级政府、旅游从业者、游客和业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同时边境地区也是国防捍卫的前沿,是国家对外交流的门户,因此边境古镇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它与邻国的外交关系、政治意识形态及国家安全等紧密相关。

2.2 民族性

我国边境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全国2.2万km的陆地边境线中就有1.9万km在民族自治区;全国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6个边境团场[4])中,民族自治地方就有 107 个,占 79%;而2200多万的边境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到51%,且有20多个少数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边境古镇的民族性使其民族群体、民族风情及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建筑、宗教、服饰等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但民族的混杂而居也使边境地区的古镇具有了更多的复杂性。我国边境古镇虽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但因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历史上的经贸、外交、宗教、军事等活动(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滇西抗战等)的影响使其具有浓郁的跨境异域风情。边境地区较内地而言,虽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的边缘区域,但自古至今中原汉文化对其影响深远,它们无论从外部空间环境、整体建筑风貌还是当地民风民俗、起居饮食等方面都有汉文化烙下的深深印迹。因此,我国边境古镇是中原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邻国异域文化及丝路文化、商贸文化、宗教文化、华侨文化、抗战文化等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圣地,边境古镇具有的多元共性特征也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特色,但多元文化的复杂性(文化迁移、文化整合、文化冲突及文化传承等)也将会成为旅游界棘手的难题。

2.3 贫困性

地理区位独特、地形地貌与地质条件都较为复杂的边境地区,在历史上又多为少数民族统领之地,因此与中东部相比至今仍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边缘区域。同时,其邻国经济发展水平普遍相对较低,对我国边境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小。边境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春风中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仍为国内经济综合实力较为滞后的地区。边境经济基础的较为薄弱严重制约着当地交通、水电、餐饮、通讯、科技、房产、教育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边境古镇的贫困性将成为阻碍其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优先发展边境地区古镇旅游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促进边境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将是我国边境旅游开发者们肩负的重任。

2.4 生态性

我国边境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如此多变的环境条件孕育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加之边境地区长期受区位、经济、政治等因素制约,很多原生态地区也得以保留,成为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集聚之地。如位于西南边境的西藏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芒康滇金丝猴及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和色林错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边境则分布着西双版纳、高黎贡山、文山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图们江、鸭绿江、黑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等边界河(跨境河流)则是生态系统的脆弱之地。因此位于该区域的古镇较一般古镇相比,其生态性更为鲜明。

3 边境古镇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我国边境古镇较一般古镇相比具有的边境性、民族性、贫困性及生态性等的共性特征决定了其旅游开发模式应与一般古镇有所区别,不是盲目复制照搬、简单地模仿借鉴,而应在充分审视自身优劣势之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携手多方力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

3.1 边境古镇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超前型发展”

区域经济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业界学者按国民经济与旅游业的关系,将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划分为“超前型发展模式”与“滞后型发展模式”。我国学者杜一力(1999)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业关系再认识》一文中也指出,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并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称为旅游经济的“第一现象”,相反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则称为“第二现象”[5]。

我国边境古镇所具有的经济贫困性特征使其旅游开发应采用“超前型发展”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即以古镇资源为依托优先发展古镇旅游,再利用旅游业的综合性与联动性来整合相关行业并以此带动各行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饭店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电信、邮政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当边境区域经济发展后又能够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及科学保护古镇风貌、有序传承古镇本土文化,从而达到古镇旅游与边境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成效。

3.2 边境古镇的旅游空间拓展模式:“有机融入”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旅游既要达到满足各方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应对同行竞争不断推出新型旅游产品,还需做好保护古镇建筑民居、传承地域文化。因此,各古镇都选择对古镇自身核心区域进行空间扩展。此举不但可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还能降低旅游开发对古镇核心区造成的破坏。但由于各个古镇所处的区域背景、空间组织和文化形态等差异较大,所以古镇内旅游空间拓展模式的选择也会各有所异。

我国边境地区古镇民族性、生态性和经济贫困性等特征使其旅游开发之路适宜走“有机融入”的旅游空间拓展模式。即将新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及服务产品等科学有序地渗入古镇区,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合设置方面应做好对“质”和“量”的严格把关。如中低端客人接待可在居民家中进行,特色茶馆、主题酒吧、主题餐厅等的建设需控制数量,同时其风格和文化应与古镇相一致。

3.3 边境古镇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旅游中心增长”

旅游业的脆弱性使其在发展中易受自然、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影响,古镇旅游也如此,如只发展一种产业,不仅不能规避旅游脆弱性所带来的冲击,也难实现古镇保护开发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成效。因此,古镇在旅游开发的同时,需在立足自身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探求与其它相关产业的互动融合,以此达到优化古镇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之目的。

我国边境古镇的民族性、经济贫困性决定了其旅游开发适宜采取“旅游中心增长”的产业融合模式,即利用丰富独特的边境古镇资源优先发展旅游业,以旅游的联带和辐射效应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提高古镇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和改良区域投资环境,从而促进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最终达到优化古镇产业结构、发展边境地区经济的目的。

3.4 边境古镇的旅游区域合作模式:“内联外拓”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大旅游格局也成为当今旅游界关注的热点。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基于某种利益,不同区域主体之间采用一定的约束形式,在旅游经济活动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合作[6]。通过旅游合作可以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完善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满足多方游客的各项需求;还能避免市场间的恶性竞争,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笔者认为,我国边境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发挥其边境性的优势,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应做到“内联外拓”,即不仅要做好与国内各相关旅游区的合作,还应加强与邻国的友好往来。在内联方面,边境古镇除应做好县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外,还需与周边县市加强联系,此外还应加强景区开发商间的交流互动。在对外合作方面,边境古镇应充分发挥作为进入国外市场的“桥头堡”优势,在旅游产品包装、旅游线路设计及古镇旅游经营管理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应加强。

3.5 边境古镇的旅游市场监管模式:“政府主导”

我国边境古镇具有的生态性、民族性、经济贫困性和政治敏感性等的共性特征决定了其旅游开发较一般古镇相比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在各级政府部门主导下,携手工商、税务、武警、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以创建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旅游市场监管的“政府主导”,即中央政府首先应与邻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并针对双边情况达成“互帮互助、平等互利”的开发共识,为边境古镇旅游开发创造宽紧适度的政策空间。同时还应为长期边缘化的边境提供更多有关资金、税收、人才、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边境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中央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系列性的规章制度,此外各边境区县还应根据实情适当调整并放宽与邻国贸易旅游的相关政策,如对双方进入对方国家的签证手续可适当放宽,对一些VIP客户可减免其签证办理;可适当放宽双边人员在对方境内的停留时间和活动范围;可降低邻国双方进出口商品的贸易关税等。

3.6 边境古镇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渐进式开发”

我国边境地区经济普遍都较滞后,且民族、文化、政治等复杂多元,因此其古镇旅游的经营管理也显得尤为棘手。笔者认为边境古镇旅游开发可采取“渐进式开发”的经营管理模式,即在开发初期,可由政府主导,以招商引资方式将古镇景区“经营权转让”予旅游开发商,通过开发商资金、管理、人脉等优势打造古镇、引进客源、提升当地居民的参与水平,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应做好宏观调控,主动调解政府、开发商、居民三方间的利益矛盾。待区域经济和居民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转向“社区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即古镇居民要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决策、管理、实施及利益分配等全过程中,成为古镇旅游开发的主体。最终边境古镇旅游的开发则需走“社区主导”之路,即古镇全体居民要真正成为旅游开发的主导力量和核心利益主体,能够深度参与古镇规划、决策、经营、监管等活动,使边境古镇多元的民族、宗教、文化和生态等达到和谐共生。

[1]王亚宁.制约中国边境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9):19-22.

[2]姜太芹.边境古镇的文化空间透视与旅游共生空间塑造——以和顺古镇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2):38-41.

[3]姜太芹.边境古镇旅游开发研究——以和顺古镇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4]中国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一览表[EB/OL].(2006-07-14)[2012-05-04].http://www.gov.cn/test/2006-07/14/content_335831.htm.

[5]何光暐.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37-153.

[6]吴军.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旅游学刊,2007(6):35-41.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边境古镇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严阵以待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