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先忧后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2014-08-15王建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情怀精神文化

王建华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 岳阳 414000)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先忧后乐”文化,其传承体系建设当然是此工程的重要一环。“先忧后乐”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按照“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2]的要求,解决传承什么的问题。“先忧后乐”文化传承的内容非常丰富,其基本内容可从发展脉络、基本精神、时代价值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先忧后乐”文化的发展脉络

“先忧后乐”文化传承、发展的源流和脉络极为纷繁复杂,但根据其表现特征,大致地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先忧后乐”文化萌芽发展阶段。个人的忧乐和对生活的忧患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这一阶段主要是指西周至秦统一六国时期,一些积极人士开始有了忧患意识,但由于这一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失范,生灵涂炭,人们关注的是国家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定,忧患意识主要以个人的忧乐和对生活的忧患为主要特征。如《诗经》:“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周易》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3]P248之说。后来《左传》中也称“思则有备,有备无患。”[4]P165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皆“蒿目而有忧世之患”,他们满怀忧患意识,无不在其著作中体现出浓重的“先忧后乐”观念。

2.第二阶段,“先忧后乐”文化逐步形成阶段。忠君爱民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秦汉至隋唐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已经形成,并已经成熟稳定,士大夫们在个人忧乐和生活忧患的基础上,增强了忠君和爱民的意识,呈现出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忧乐情怀,“先忧后乐”文化已经逐步形成。正如汉朝刘向所说:“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5]。唐朝魏征则指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6],为君者当“恤其勤劳,爱民犹子”[7]。可见这一时期,“先忧后乐”文化主要以“忠君爱民”为主要特征。

3.第三阶段,“先忧后乐”文化日趋成熟阶段。忧国忧民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北宋直至封建王朝的结束,“先忧后乐”文化正式形成并日趋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仲淹的忧乐思想,是其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彰显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与千百年来从未中断的中国古代忧乐文化一脉相承,将中国古代忧乐思想推向至高境界,成为了“先忧后乐”文化成熟的标志。这一时期,由于统治集团腐败,外寇不断入侵,百姓揭竿而起,内忧外患相当严重,特别是北宋时期、清朝末期,国家积弱积贫,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了忧国忧民意识的士风形成。许多有识之士立志不为良相则为名医,拯救社会苍生于水火,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明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清末黄遵宪“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先忧后乐”文化得到了保留和延续。这一时期的“先忧后乐”文化以忧国忧民为主要特征,把黎民苍生放在了首位。

4.第四阶段,“先忧后乐”文化得到升华阶段。兴国利民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自民主革命至今,“先忧后乐”文化进一步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传承和升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时强调树立忧患意识,抛弃“小我”、追求“大我”,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西柏坡时,一是开拓进取,向全党发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并将革命进行到底,决定了中国光明的前途;二是未雨绸缪,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P1438-1439,确保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和发展了“先忧后乐”文化的精神内核,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时时处处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大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以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国兴利、为民造福,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涌现出了无数“先忧后乐”的人民公仆典范。这些公仆典范身上折射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升华了“先忧后乐”文化的精神。

二、“先忧后乐”文化的基本内涵

体现高尚思想的“先忧后乐”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1.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是“先忧后乐”文化的核心精神所在。这种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对国家兴衰、对民族存亡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传承着他们浓重的爱国爱民之情。这种忧患意识在民族危亡、国家衰败的关键时刻,表现得尤为强烈;然而在天下太平、国强民富的和平年代,他们永葆浓重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居安思危,指陈时弊,防患未然。当然,他们的“忧”并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悲观发愁,而是对社会和民生疾苦的关切、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他们的“忧”也不是不希望国泰民安,更不是唯恐天下不乱,而是冷静观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心理上的思想准备和工作中的对策预案。

2.体恤民生的民本情怀。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保障民利,是“先忧后乐”文化的根本的精神追求。所谓“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种追求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兴亡、是百姓疾苦,体现了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其次考虑的才是个人的幸福和快乐,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处世情怀。“先忧后乐”之“先”,首先要求执政者不应该拘泥于个人一事一时的得与失,而应该积淀“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践行时刻忧心百姓生活艰苦,希望百姓生活富足的执政理念,锤炼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谋划事关国计民生的发展方略;“后”,则是要求执政者树立“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白居易《观刈麦》)的政绩观,在国泰民“乐”时,能保持“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欧阳修《渔家傲》)的谦卑胸襟。

3.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千百年来,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多深受道家思想或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遁世与入世之间艰难取舍。积极进取、关注现实、奋发求为,是“先忧后乐”文化永恒的精神价值取向。这种积极入世的优良传统始终培育塑造着历代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参与现实的精神品格。他们秉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德行”,追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秉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追求,坚守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渴求有为,“进亦忧,退亦忧”。这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超越了一己忧乐的小家私情,播撒着万家忧乐的壮志豪情。

三、“先忧后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新形势下,“先忧后乐”文化仍然是激励我们在逆境中奋起拼搏、在顺境中冷静求为的精神动力

1.有利于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从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成绩只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能得意忘形,不能骄傲自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目标,但是,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在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理智和成熟的头脑,居安思危,毫不懈怠。“先忧后乐”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忧患意识。我们秉承“先忧后乐”精神,就是要辩证地看待形势,在现实和未来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要冷静地看待成绩,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锐气。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科学应对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风险。

2.有利于始终保持心系天下的责任担当。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责任。但是,当前少数领导干部醉心私利,好大喜功,搞花架子,搞“政绩工程”,弄虚作假,作风漂浮、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新官不理旧事,回避问题、报喜不报忧,无视矛盾,当矛盾出现时,缺乏思想上行动上的准备,不能妥善处置应对。究其原因,是这些领导干部缺乏“先忧后乐”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就不可能把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大业不断推向前进;没有事不避难、忠诚履责、尽心尽力的责任意识,就不可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境界。心系天下是“先忧后乐”文化的核心价值。自古以来,凡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士仁人,都秉承“先忧后乐”精神,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始终坚守“先忧后乐”精神,始终保持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3.有利于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民情怀。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宗旨观念不同程度弱化,他们为官不正,不关心社会民生,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关心国家大事,只追求个人升迁,不为黎民百姓解愁;他们为政不廉,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蔓延滋长,不为党为国分忧。究其原因,是这些领导干部缺乏“先忧后乐”精神,缺乏人民情怀,脱离人民群众。体恤民生是“先忧后乐”文化的根本的精神追求。我们秉承“先忧后乐”精神,才能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民情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保持人民情怀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P1031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要求。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民情怀,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P6;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4.有利于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反复证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追求美好未来的必然要求,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则会逐步丧失斗志和机遇、坐吃山空,最终葬送美好未来。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小进则止,小富即安,自我满足,不求发展,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其职不尽其责,不思进取,按部就班,不敢试,不敢闯,存在“无过便是功”的思想,碌碌无为,工作没有起色,白白丧失发展的有利时机。究其原因,是这些领导干部缺乏“先忧后乐”精神,缺乏进取精神。积极进取、奋发求为,是“先忧后乐”文化永恒的精神价值取向。我们秉承“先忧后乐”文化精神,才能在成绩面前坚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价值追求,才能在困难面前保持不屈不挠、上下求索的拼搏意志,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实干中早日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变成美好现实。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1,(21).

[3]李鼎怍.周易集解·系辞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郑天挺.左传选·襄公十一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汉]刘向.说苑·政理[EB/OL].公益书库,http://shuku.mofcom.gov.cn/book/htmfile/67/s3448.htm

[6][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EB/OL].语文网中 网,http://www.laomu.cn/xueke/2012/201206/xueke_354739.html

[7][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第四十[EB/OL].语文网中网,http://www.laomu.cn/xueke/2012/201206/xueke_354701.html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情怀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