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思考
2014-08-15孙宝林
孙宝林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具体分解为两个百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对此进行了重申,第一个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概而言之,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突出实践特色,以解决突出的社会重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
一、坚守意识形态高地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201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谓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形态下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思想观念的综合和统一,它直接或间接地代表和体现着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国家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要的问题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思想。”[1]P52所以,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深刻吸取苏联共产党的失败教训,坚守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地,在思想战线上绝不动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思想文化的确是多元的,但其国家意识形态仍然也是一元的。换言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一种代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文化,其实质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其使命有两项:对内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对外是利用其意识形态的强势和文化霸权,对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对前苏联进行的“和平演变”,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东欧、中亚等国所策动的“颜色革命”,都是西方势力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建立和培植傀儡政权的政治行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叫嚣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冲突难以避免,为美国肆意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制造理论依据。福朗西斯·福山更是声嘶力竭地大肆鼓吹,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世界各国最终都要照搬美国模式,历史将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持有美国式价值观、民主自由与个人至上的人。美国政府则动用各种宣传机构,通过多种媒体将上述两个人的观点向发展中国家进行长期的宣传和渗透,其直接目的就是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扶持不同政见者和反政府势力。鉴于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丧失警惕,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绝不能搞多元化。全党动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主旋律。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都统一遵守宪法和法律来进行。换言之,依法治国强调以法的形式制定一整套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一切国家权力都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和轨道内运行。笔者认为,法治与民主二者都重要,但法治比民主更根本。要实现中国梦,实行法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法治潜蕴着三重涵义:首先是政党、政府和干部带头遵纪守法。也就是说,一个立党为公的政党,一个执政为民的政府和干部,首先要求自身遵纪守法、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接受制约监督,不可滥用权力,不能腐败,即把权力放在制度的笼子里。而道理很简单,一个违法乱纪的干部和政府,一个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政党,是不可能合理地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其服务职能的。其次要求无论是政党还是政府的权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其权力的配制必须是科学合理和协调高效的。法治不仅维护法律的尊严,而且还强调权力配置的科学性质。再次是要求国家权力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人权,即保障宪法赋予给公民的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自由等四项基本权利。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一切活动只能在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下进行,保证公共权力的运用符合法律集中体现的意志和利益,实现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任何党组织、政府部门和个人都没有逾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必须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维护法律的尊严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公共权力机构是根据服务职能的需要通过法律的程序而设置的;第二,各项公共权力是根据服务职能的需要依法赋予的;第三,公共权力职能部门没有履行其服务职能要依法承担其行政责任。上述三点的有机统一,构成依法治国的监督和责任保障机制。换言之,维护法律的尊严,就是公共权力设置和行使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完全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进行运转和治理的。政党、政府和干部自觉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不仅是自身的重要优势,而且也是贯彻落实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政令畅通的基本前提。政党、政府和干部要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遵守政治纪律和法律制度。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基本要求是:政党、政府和干部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动摇。遵守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努力遵守行政法规制度、全面提高立法质量和切实维护法制统一。二是遵守组织纪律和严格依法行政。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的基本要求是: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处理好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做到个人的言行服从党的利益。严格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依法决策、依法履职和行政执法。三是遵守廉政纪律和强化监督问责。遵守廉政纪律的基本要求是:严格遵守党的廉政准则的内容,即“八禁止”、“52个不准”的规范,和最近党中央提出的“八条规定”。强化监督问责的要求是: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保障和支持审计、监督等部门依法行使监督权,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作用等。
三、维护公平正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指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历史发展的真理。公平正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在社会福祉方面对全体公民公平对待;二是在社会参与方面公民机会均等;三是在社会信息方面保证公民信息占有的对称性。公平正义的基本规则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公民的社会机会平等;按劳分配辅之以社会调剂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呼声,而且也是我国社会制度层面的最要害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讲,我国制度设计和安排能否贯彻和落实公平正义原则,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进程能否得以健康和有序发展。如果执政党在法律和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上能够确保社会公平正义,那么,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得到坚实的社会保障。执政党能否成功执政,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社会公平正义有密切关系,因为,执政党的公信力最终要来源于其能否维护和代表社会的公平正义。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护或代表了社会公平正义,也就在真正的意义上维护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事业,执政党只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凝聚人心,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任何社会如果没有公平正义,就不会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果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政府就不可能有公信力,同时也就不可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其事业也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执政党要在法律和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从健全和完善六大制度入手:一是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而充分的民主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为此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组织自治制度。从不同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实施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其次是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建设的同时,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国家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最后必须是在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二是法律制度。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首要的问题是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以法治理念、法治体制和法治程序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此,当务之急是要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强化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使知法、守法和用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行为。三是司法制度。维护公平、伸张正义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为此,必须在通过完善诉讼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司法救助、方便诉讼,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打官司难的同时,大力强化司法民主建设、加强人权司法保护、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执法犯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四是公共财政制度。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在加大公共财政在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保、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的同时,着力解决县、乡政府财政困难,不断增强基层政权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五是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涉及到千家万户,是完善社会公平正义体制机制过程中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对此,必须在实施全国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规范国企管理者的收入,尤其要健全和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六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权力和利益的一项最基本制度,有言道:社会要和谐,社保须先行。对此,政府肩负的任务是繁难而艰巨的,这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括覆盖整个城乡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而且还包括覆盖整个城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以及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总之,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尽快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起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公平参与、公平发展权利的实施。
四、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表明,凡是有所作为的政党,都是不断通过深化改革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创造出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并凭借这种不断与时俱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得以长期执政和长治久安的。这是一个政党特有的,既不能盗版也不可克隆的综合竞争力。一个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可以解决一时一事的问题,但是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彻底解决长期执政和长治久安的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入手。只有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才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脊梁,才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保障。因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P333所以,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更加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当前的重中之重是要做好深化改革的战略思考,形成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举措和战略协调的统筹规划和部署。强化中央深化改革的战略意图和总体规划,协调处理好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国际与国内等方面的关系,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宽阔的国际视野引领、指导和深化改革。改革是多元利益关系的再调整,不改革现有的利益格局,改革也就不可能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把多元利益关系的调整作为重点,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理顺利益关系。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抓手,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调整多元利益关系必须规范利益搏弈的规则,从法律和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的话语权,防止公共权力部门成为少数特权阶层的维护者。能否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彰显制度的优势,不断释放新的制度红利,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对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重大考验。建立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体制机制,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重要的制度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党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公共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健全问责制和纠错制;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强化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归宿
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关系到执政党能否成功执政,而且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3]P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必须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维护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其直接目的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而是关系到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大问题。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则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如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问题长期解决不好,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势必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由此看来,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确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现实问题。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同志都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解决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中国梦最终要体现到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改革和现代化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是体现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上,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热爱自己的国家,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时,我们党才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法律和制度上得到维护,人民才敢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实现中国梦才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尤其是千方百计地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即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之本问题。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使其收入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发展和享受需要,即解决人民群众共同富裕问题。三是要编织起覆盖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的保障全民基本民生的安全网络,即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幸福问题。
总之,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总结运用实践经验、制定完善发展措施、发现和解决突出的社会重点和难点问题等环节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努力拼搏来完成。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