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要素”*

2014-08-15周庆元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三要素优良传统湖南师范大学

周庆元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略谈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要素”*

周庆元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中国语文教育问题是一个世纪的难题。到底中国语文教育需要处于何种应然状态?今后中国语文教育应当何去何从?这是事关中国母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只要践行与落实“语文教育出路六要素”这个基本方略,坚持科学发展,依靠辩证思维,弘扬优良传统,凸显本土特色,落实双基教学,打造优秀师资,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一定大有希望。这是研究成果“六要素”中的前一部分,值得我们了解和实施。

中国;语文教育;“六要素”;“三要素”

中国语文教育问题是一个世纪的难题。在中国,一谈语文教育,大家就头痛。圈外的人不满,圈内的人无奈。一会是“少慢差费”,一会又“误尽苍生”;时而推出一批“模式”,时而搬来一套“理念”;中学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大声埋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啦”,大学教师还在大张挞伐“中学语文教学的无效批判”;有人拷问为什么语文新课改的航船已经扬帆起航,而对语文教育的批判仍然“涛声依旧”?有人则义正词严、洋洋洒洒地披露“教师不作为”“学生乱作为”的课堂乱象,揭示“语文教学的自我放逐”。你说,语文教育好搞不?我说,不好搞,搞不好!费力不讨好,动辄得咎,永无宁日,语文教学领域的“运动”有如“过七八年又来一次”,仿佛堕入了“翻烧饼”、“瞎折腾”的怪圈。一些专业学者翻译过来的外国语文教学(母语教学)的资料表明,国外母语教学的发展是一直比较平稳的,绝不像中国这样大起大落、翻云覆雨的。我国语文教育的这种状况,实在是有些“中国特色”的。那么,究竟是何原因把个语文教育折腾得死去活来?到底我国语文教育需要处于何种应然状态?今后中国语文教育应当何去何从?语文教育,路在何方?

这是事关我国母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事关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在语文教育界,简直就是一个“世纪之问”。围绕这个“世纪之问”,我们作了40余年的观察、体验、思考与探索,积累了点滴体会;近几年还做过《语文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的课题研究,撰著出版了《语文教育哲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的学术专著。我们认为,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来就是一篇难以言说的宏大叙事,可以写成百部长卷,并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当下姑且不谈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还是长话短说为好。千言万语,是不是可以高度浓缩为以下几句话呢(这里笔者先谈前三句)?

一、语文教育也要坚持科学发展

近几年来,举国上下,口口声声都说“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此话实质上说得有理,其实,语文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的语文学科教育从1904年独立设科算起,已经109年。以1949年为界,前45年姑且不论,后64年是不是有点“风雨如磐”呢?除了少不更事者以外,每一个稍有一点历练、饱经一点沧桑的人,应当说都是感同身受的。早在20年前,我们在《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过“从我国百年历史来看,语文教育目的常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晴雨表”的说法。现在看来,岂止如此,我国的语文学科教育始终受到政治运动、社会变革、长官意志、个人功利等等因素的左右。始终受制于人,听命于人,从来就没有专心致志地做过多少自己的事。也就是说,我国的语文教育几十年来没有能够很好地按照自身的科学规律生存、改革与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哪一天语文教育真正能够走自己的路,严格按照客观规律生存与发展,中国的语文学科教育就有可能走出反复折腾的怪圈。

至于究竟怎样才能坚持并践行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并且取得理想的成效,这是需要学界同仁齐心协力,联手攻关,勇于探索,持久奋战的。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既需要科学的学术批判,也需要合理的效果期待,更需要和谐的发展环境。“必须反复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在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内外环境中有序而有效地改革与发展,日臻理想的境界。”(《语文教育哲学研究》第23—28页)

二、语文教育必须依靠辩证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我们前行的重要思想武器,语文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缺失的恰恰就是辩证思维。

20世纪中期,一提思想教育,就是“政治挂帅”;后来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就“把语文课上成纯语言文字课”;到了拨乱反正批判“少慢差费”,狠抓“双基教学”,加强基础训练,就大搞“题海战术”;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大批判,张扬“人文性”,就把个“工具性”批得体无完肤;21世纪初期,自上而下推行语文新课改,大搞“自主、合作、探究”,就出现“教师不作为”“学生乱作为”的“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都不好属于辩证思维吧。属于什么思维好呢?是不是可以叫做“偏狭思维”。把对象看得很绝对,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其实,很多时空,不止“一分为二”,有“一分为三”、“一分为四”,还有“一分为多”。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有革命、反革命,还有既不革命也不反革命的中间份子;在五彩缤纷、斑驳陆离的色彩世界,有白色,有黑色,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语文教育是一个鲜活灵动的有机生命体,其间蕴含了对对范畴,存在着种种关系,反映出重重矛盾,诸如师与生、教与学、文与道、语与文、知与能、讲与练、内与外、多与少之类,简直不胜枚举。“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往往受制于种种关系,胶着在重重矛盾,处理好这些关系,化解好这些矛盾,也就有可能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前言第3页)

我们过去那些不成功的做法,是不是因为“非此即彼”的思维,招致“顾此失彼”的后果呢?绝对化、一刀切、随风倒总是“偏狭思维”的常规演绎。我们中国人在这个方面上的当、吃的亏不算少了,语文教育也难于幸免。因此,语文教育呼唤哲学的思考,辩证的思维,还是需要兼容并蓄,还是需要中庸之道,这就是和合哲学。按照主流的说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三、语文教育需要弘扬优良传统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是从哪里来的呢?既不是人们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的祖祖辈辈传承过来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母语教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当然,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不是现代新学制意义上的语文学科教育,实施的是一种集文史哲经于一体的“大语文教育”,推行的是一种熔经史子集为一炉的“泛语文教材”。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实质上大抵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学校语文教育史。这种古代语文教育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人文性,是一种渗透着人本关怀、洋溢着文化意蕴的典型的人文教育。正如申小龙先生《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一文所指出,传统语文研究以人的感受去拥抱汉语精神,运用辩证的两端来具象化,用简单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语感和体验,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整体上把握语言特征。它对于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有很大特殊性的注重功能、注重内容、注重韵律、注重意会,以神统形的汉语来说,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长处。(《读书》1987年第8期)古老中国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教育方面或许滞后并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文明,而作为东方文明典型代表的中国在语文教育方面却独树一帜。这种母语教育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哺育、延续、发展与壮大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并由此形成了成功的语文教育优良传统。

民族历史是不容也不能割断的,正如民族的血脉谁也无法割断一样。优良传统应当继承与弘扬。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更不能盲目“舶来”,端着自己的金边饭碗去向别人讨饭吃。继承与弘扬语文教育优良传统,首先就得认真研究、深入发掘传统语文教育的丰富宝藏,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实在不够。至于虚心吸纳成功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尤需多下功夫。

最近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修订,突出了写字教学,这为继承与弘扬语文教育优良传统迈开了可喜的步伐。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我国的一种国粹,写字教学就是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0多年之前,我国的科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得出过这样的科学结论:写字,特别是软笔(毛笔)书写,通过人体光电作用,不仅有效地开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智慧,而且尤其是能够极大地陶冶人的心灵,整体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多少年来,久违的写字教学终于回归课堂,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愿有更多的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得到回归与弘扬。

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既有老的,也有新的。老的乃古代语文教育所积淀,新的为语文学科教育所开创。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特别在近64年,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产生的成功经验,经过长期的过滤提纯与雕琢打磨,也已凝炼为优良传统,比如,“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本是语文教学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已由科学有效的教学规范升华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优良传统。此类传统,颇有针对性,更具本土性,弥足珍贵,尤需继承与弘扬。

以上几句话中略谈的前三句,是为我国语文教育探寻出路所作思考,要素间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依相生、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对于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说,坚持科学发展作指导思想,依靠辩证思维当理论基础,弘扬优良传统乃逻辑起点,凸显本土特色为基本原则,落实双基教学系工作重心,打造优秀师资是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真心实意而不是虚情假意、脚踏实地而不是凌虚蹈空、埋头苦干而不是追名逐利、持之以恒而不是浅尝辄止地践行与落实这个基本方略,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就一定大有希望,语文教育的“世纪之问”就一定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1]周庆元.语文教育哲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申小龙.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J].读书,1987,(8).

[3]杨启亮.守护家园: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7,(9).

[4]周庆元.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6).

责任编辑:秦小珊

G4

A

1009-3605(2014)01-0044-04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评审委立项课题《湖南语文教育史论研究》[编号:1011236A]的成果之一。

2013-08-08

周庆元,男,湖南娄底人,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新闻与传播心理学。

猜你喜欢

三要素优良传统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三要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激活“三要素”,让课堂高效
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