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艰辛探索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精神动力

2014-08-15华正学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布尔什维克苏维埃俄国

华正学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领导苏维埃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六年多时间里,列宁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不懈追求,表现出了强大而持久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俄国化的精神动力。正是这种精神动力,构成了列宁艰辛探索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内在追求,终使列宁成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艰辛探索的动力之源

列宁对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执着探索,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要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来对待。因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列宁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正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以各种借口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最为嚣张的时候。同那些以非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截然不同,列宁时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为一时变故所驱使,更不为各种干扰所左右,从而奠定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决条件。

列宁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消除贫困问题的艰辛开拓者。他曾明确指出:“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所以……应该设法使这个理论继续发展并且实现,同时要保卫它,使它不致象许多‘时髦理论’(俄国革命社会民主党的成功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时髦’理论了)那样被歪曲和庸俗化。”[2]列宁认为,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原有的设想,具体的做法和思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实践、去探索。因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要勇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时刻注意并克服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从右的方面肆意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二是从左的方面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针对苏汉诺夫之流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污蔑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诋毁,列宁指出,“我国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和第二国际全体英雄们一样迂腐”。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对于那些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和做法,列宁同样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列宁指出,“‘教条’是一个多么方便的字眼!只要把论敌的理论稍加歪曲,只要用‘教条’这个唬人的字眼掩饰这种歪曲,那就万事大吉了!”[3]列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在维护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同时,决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左的方面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不要“无谓地背诵记得烂熟的公式”,而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新的生动的现实的特点”。应该根据革命和建设形势的新变化,灵活地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解决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还表现为不是死守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是不断地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表现为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而且更表现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面前,“‘单纯地解释’显然是不够的”。[4]列宁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和封闭的体系,而是不断发展着、完善着的科学。“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5]正是凭着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即坚持又发展的坚定信仰,才使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艰辛探索的动力之本

在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伟大实践中,首先,列宁认为,消除苏维埃俄国的贫困问题要依靠全体人民,列宁指出,“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社会主义不是按照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6]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有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能够表现充分的自觉性、思想性、坚定性和忘我精神的情形下,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保障”。[7]“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8]

其次,列宁认为,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实质时曾经说过:“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9]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苏维埃俄国要消除贫困,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就不是仅仅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工农群众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强烈愿望,更好更快地壮大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实力。所以,列宁总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准则。

第三,列宁认为,苏维埃俄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在苏维埃政权建设初期,为了生存需要,布尔什维克党一度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列宁及时看到了问题所在,果断停止余粮收集制,通过以粮食税为代表的新经济政策调整,在经济上重新建立起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从而找到了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对此,列宁曾明确指出:“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10]在一个小农占极大优势的国家里,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能非常巧妙地谨慎地建立同广大农民的经济联盟,使社会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就不会建立起强大的工农联盟,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三、敢于发展创新的理论追求:艰辛探索的动力之魂

在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上,列宁能够根据俄国具体情况,突破马克思书本的限制,创造性地寻求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办法。因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原有设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没有了贫困,要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经济。列宁则从俄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实际出发,提出俄国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发挥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利用商品货币的作用,迂回地实现社会主义。列宁指出,由于俄国还是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特别是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方法和措施。即利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学会做文明的商人。对于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并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现成答案。如果仅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出发,就不可能为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国家资本主义这个逻辑起点。由此可见,“现在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1]

在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实践中,最能体现列宁具有敢于并善于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勇气和艺术的事例,就是其主导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战时共产主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措施,用“强攻”办法即用简单、迅速和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破坏了工农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地恶化了苏维埃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当“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12]在错误面前,列宁果断地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应该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践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的观点,把市场经济关系提到社会主义建设十分突出的位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列宁的探索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切:艰辛探索的动力之基

在社会主义刚刚由理论变为实践的最初岁月,列宁就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向着看不见尽头的消除贫困实践进军,尽管列宁本人对布尔什维克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但列宁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列宁一忧苏维埃政权能否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包围中生存坚持下来;二忧苏维埃俄国能否找到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忧社会主义能否迅速消除贫困改变苏维埃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面貌;四忧布尔什维克党能否经受住执政和建设的考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列宁的危机意识之强,忧患意识之深,精神动力之浑厚持久,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回答苏维埃俄国能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发展指明了道路、方向。列宁认为,这种和平共处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其次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双方的共同需要。第三是一场新领域内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后,列宁还认为,和平共处没有消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它们就不能和平相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资本主义唱挽歌”。[13]

为了回答苏维埃俄国能否找到一条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列宁提出了要根据实际来谈论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早在1912年列宁就曾说过:俄国在许多重要方面无疑是一个亚洲国家,而且是一个最野蛮、最中世纪式、最落后可耻的亚洲国家。当时的俄国“‘不仅苦于资本主义,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在最后的文章和书信中,列宁深刻地认识到,“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次战争完全拖进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或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对于俄国来说,提出和业已开始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任务与物质贫苦、文化贫苦之间的脱节就成为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在小生产占优势的状况下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手段、条件和做法,在经济上建立起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巩固联盟,在政治上改善苏维埃的工作,在文化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把文化发展到“无产阶级已经赢得胜利的基础上真正达到的某种文化水平”。

为了回答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尽快改变苏维埃俄国社会面貌的问题,列宁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在对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规律进行了详细考察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4]并将这一理论及时地运用于俄国革命的实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后,列宁又结合布尔什维克党的实践,认真总结了从战时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迂回曲折的经验教训,在1923年所写的《论合作社》一文中,首次论述了苏维埃俄国一国能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认为,“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从而科学地回答了布尔什维克党内的疑问,消除了苏维埃俄国人民的悲观情绪,开创了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道路。

为了回答布尔什维克党能否经受住执政考验的问题,列宁提出了完整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总结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建设的经验,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还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列宁指出,领导经济建设,推动苏维埃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加强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的根本点。如果布尔什维克党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成为从事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那么,执行党的路线、完成党的任务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列宁还指出,布尔什维克党要提高自身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必须改进和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应当同过去诀别,着手进行真正的经济建设,改造党的全部工作,使党能够领导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取得实际的成就。”[15]“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16]同时,列宁还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真正承担起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任,还必须提高党员质量,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队伍建设。只有当全体党员、干部都有较高的素质时,作为整体的党的执政能力才会更强。

社会主义消除贫困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列宁的艰辛探索告诉我们,要想推进人类消除贫困的伟大事业,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相信党、相信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坚定理想信念,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满怀信心,充满激情,饱含忧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流淌出一种为之舍身忘死地付出的精神动力。而这种精神动力,恰恰就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第301页

[2]、[13]、[16]列宁选集: 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157.330.76.

[3]列宁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86:376.

[4]列宁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84:583.

[5]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274.

[6]、[8]列宁全集:第33卷[M].人民出版社,1985:53.57.

[7]、[11]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495.39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12]列宁全集:第 42卷[M].人民出版社,1987:176.

[14]列宁全集:第26卷[M].1985:367.

[15]列宁全集:第40卷[M].1987:37.

猜你喜欢

布尔什维克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列宁对布尔什维克政党制度选择的探索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论苏俄红军的建立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试论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独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形成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