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主体地位论析

2014-08-15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石 媛

(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570002)

参政党作为我国政党制度中的重要构件,无疑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和主要力量。而参政党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具有主体地位,就在于其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有现实的合理性,还有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制度保障性。

一、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主体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1.特定的历史生长点。触摸我国近代历史,在民主革命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完成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面对当时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强大的中外反动派,不论是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还是处在中间道路的各民主党派,都不可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孤军奋战而达到预期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只有团结和联合各民主党派,同心协力才能实现此任务。

2.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尽管在当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但由于他们追求和平与民主、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因此又具有进步性,这是民主党派能和中共合作协商的基础。当历史敲响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丧钟之时,各民主党派能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召唤,合作谋政,协商建国,初步显示了民主党派在革命时期的高超协商能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3.中国共产党日益成熟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在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过程中,逐渐觉悟到靠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同时,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在最初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表明了和中国共产党有同样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萌生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想法。在抗日战争时期亲自致信各民主党派表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真诚愿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建立了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民主政权。这一系列政策和具体行动,使民主党派人士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的诚意。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各民主党派看到了新的希望,也转变为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为后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参政党成为协商民主主体的关键。

二、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主体地位的现实合理性

1.参政党的主体地位契合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多层次广泛性制度化的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内涵来讲,就是要优化决策,协商的价值取向不在于赋予决策以合法性,协商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其本身也不是决策,而是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协商的结果只是决策的参考。协商民主不简单履行多数决定原则,既服从多数、又尊重少数,既注重“面”、也看重“点”,尽可能地吸取各种意见和建议,努力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需求。因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走向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而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主体地位契合了这一要求。

2.参政党的主体地位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利益格局的多样价值诉求。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导致我国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并进而在组织形式、分配方式、人们的活动方式上愈益多元化,这种变化的结果不仅是社会成员政治价值和政治参与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政治参与的多元化趋势愈益增强。而参政党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参与力量和主体,自身具有人才、智力、技术的优势,拥有历史与现实积累的多元政治资源,在现有政治制度下进行有效政治参与和合理表达,进行平等交流和坦诚对话,能够有利于增进政治共识,代表和协调所联系阶层的政治诉求,最大程度地确保所联系阶层的政治权利的实现,并最终汇聚成共同推进民主政治和民主生活的强大动力。

3.参政党主体地位契合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期望民主政治也不断走向发展。而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以参与渠道的畅通和参与面的扩大为前提的。我国的参政党是以参政议政的职能而存在的,参政党的参政议政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而实现。一方面反映其成员及所联系、代表的一部分社会群体的要求,另一方面缓解已有的政治参与通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降低了因民众的政治参与失控而引发的社会治理风险。使人们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政治发展的期盼,在循序渐进中实现。

三、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主体地位的内在规定性

1.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从“民主党派”到“参政党”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对八个民主党派为中国独立解放事业作出贡献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作出贡献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我国参政党的性质、地位、特征的科学定位。2013年2月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参政党”相结合,进一步突出了民主党派的性质,明确了参政党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功能。

2.我国参政党的代表性。参政党的代表性是指参政党是其存在社会基础的利益代表,这种代表性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我国参政党的代表性表现在:其一,参政党可以成为联系执政党与少数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桥梁。其二,在最广泛地团结一些社会阶层和群体方面,参政党可以起到中国共产党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三,参政党可以成为所联系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特殊利益的代表,使这些群体的特殊利益得到兼顾和照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调节监督执政党对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代表。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参政党的独立、平等。我国政党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最本质的关系是“执政——参政、合作——监督”的关系。参政党的参政是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内在规定性发挥参政党作用,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参政党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亲密友党的关系,为了共同的政治目标而合作共事。它们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法律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无论执政党还是参政党,它们的一切正当活动和权益都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同时承担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义务,这是我国一切政党的起码政治行为规范。

四、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性

1.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合作型政党制度。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执政与参政;合作与监督”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最本质关系,关系双方作为政党制度的基本框架,既是天然的,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我国政党制度中的本质关系,规定和保障了参政党的主体地位。

2.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保障了参政党民主价值的实现。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是世界政党制度类型中独一无二的政党制度,是一种领导合作型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从功能设计到现实运行,合作与协商既是其鲜明特色,又是其独特优势。参政党既是合作的主体,又是协商的主体,参政党通过我国政党制度中的合作与协商,实现自身民主价值。现在,已经形成规范的协商形式有两种:一是参政党与执政党的直接交流协商,二是通过人民政协进行的协商;在形式上有:党派协商的五种形式:每年召开一次民主协商会;不定期开展高层次谈心活动;每两月举行一次座谈会;书面建议;约请面谈。政协内部协商的五种形式:“主要采取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形式”在时间节点上:有决策前的协商,也有决策过程中的协商。而合作是通过党派成员在人大、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中担任一定职务,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建设的合作,也有通过人民政协这一统战组织做提案、提建议进行的协商合作。合作与协商使参政党民主价值的实现规避了西方政党间的权力争斗和相互倾轧而产生的决策效率低下等弊病,以充分而广泛的代表性平衡了多元社会的利益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参政党的有效政治参与。

3.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保障了参政党职能的履行。我国参政党以履行参政议政职能而存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保障了参政党在履行政党职能过程中发挥民主功效,实现民主价值和民主目标,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规范参政党实现民主价值的渠道、途径和内容;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为参政党的主要职能,也是参政党实现民主价值的现实方向。

[1]王树洪.协商合作与民主政治主体的培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李君如.充分认识和发挥人民政协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09

[3]严隽琪.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5.

[4]李贺林、左宪民.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5]陶富源、王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6]黄国华.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7]唐晋.大国策——增量式民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8]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张惠康.参政党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