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①

2014-08-1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层面应用型

张 洁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早在十年前,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就已经在不少学者中展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2014年初,教育部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与此同时,还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发展至今正面临着优化结构,向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新挑战。这既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对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层次关系的理解

长期以来,师范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几乎都是以理论课程体系为主,对理论的应用,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几乎只能从教育实习才算开始。理论和实际脱节,学用脱节,是全国本科师范院校的共性。不少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尤其是从专科升本科或是与中师合并后的师范院校,由于盲目追求本科性质,导致一方面迅速失去了原有专科、中师时期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在师资力量、科研、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致命“硬伤”,不少学校形成“高不成 (本科),低不就 (专科、中师)”的尴尬办学局面。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是职业性质 (师范性)鲜明的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必须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专业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认知层面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技能技巧训练,形成职业本领。本科层次师范教育的“应用”,首先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对专业理论、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内化,在此基础上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情感态度,以及逐步形成相应的教育理念。在未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除了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活动技能,还要能够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自觉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育智慧。

对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而言,其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恰恰能够更好地体现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师范性”和“高教性”特征,这些特征需要通过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共同体现,具体到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教育理念层面、情感态度层面、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层面、方法技能层面以及基本素质层面,各层面的素质与技能形成,需要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发挥作用。

理念层面: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是主要支撑,在实践活动课程中,需要学生对未来教育对象的深刻理解,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动因,理论依据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课程教学观。

情感态度层面:通过开展优秀教育著作读书活动、优秀教育主题影视作品赏析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世界,切实理解和体验教育的本质特点,理解教育促进人发展的过程,通过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课堂教学活动,从情感态度层面加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体验和理解。

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方面:为培养和形成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反思,人际沟通,知识更新转换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重要途径,这些素养和能力既是本科师范院校“本科性”的重要特点和体现,也是本科层次下“应用性”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区别于一般职业技能院校或专科层次师范院校的显著特征之一。

方法、技能层面: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技能,中小学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育观察、课堂教学评价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这些技能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学校层面统一设计、统筹规划,二级学院层面认真抓落实,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基本素质层面: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这是作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

由上述五个层次组成的基本素质结构中,“基本素质”是教师的基本功,是针对所有在校师范类学生的共同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情感态度”层面的素质,既是形成“方法、技能”、“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动力因素,更是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情感态度,发展教育智慧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情感性因素;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基础上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既是各专业特点的具体素养,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才能得以深化;深层次并且综合的教育理念层面素质的逐步形成,既依赖于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学习的积累,也取决于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训练,依赖于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解。教育理念层面的素质一般要在学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乃至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步显现。

上述五个层次的素质密切联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内容更加充实而丰满。然而,靠以往单一的理论课程体系显然不能实现这一更加理想,也更加符合现实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要求。只有在调整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课程体系能够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相结合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两条腿走路”状态,才能实现社会对人才的应用要求。因此在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同时,建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与组织实施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重点在课程体系的构建,难点在组织与实施。无论是建立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还是组织实施,都需要切实考虑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去理解、感受、体验和实际参与训练,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情感,逐步形成教育教学技能,形成和升华教育教学理念,让学校和学院层面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不断形成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具有展示性、示范性和浓厚师范性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实现作为未来教师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基本素养的熏陶;从大三开始,更多的则是针对专业发展要求和相关的教师教育类技能,五个层次的内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且相互促进,具体工作通过八个学期落实。

第一学期,主要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 (钢笔、粉笔字,普通话)。第二、第三学期,通过教育名著阅读及教育类优秀影片观摩赏析,促进学生体验教育情感,理解教育对象,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还包括班主任工作。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不仅将开始进行相关中小学教学活动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将开始尝试在本班担任班主任助理。第四学期开始,除了继续在本班担任班主任助理外,可以到本学院低年级担任。第五学期开始,具有班主任助理工作经验者,经学院推荐,可以到中、小学担任班主任助理工作。

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进行的实践活动课程,更多的是结合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的赏析,教育类著作的品读,以及到中、小学教学活动见习 (包括到中小学,或者在学校网络上观看课堂教学实录),在本班、本学院担任班主任助理,协助班主任从事初步的班级管理工作。这些在学生参与过程中产生的内在体验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学生自己建构和深化教育情感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如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简笔画基本技能 (含专业画图、实验装置简笔画等),也将从第四学期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与品读教育类著作、情感体验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的组织开展,为营造活动氛围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在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学科教育概论等教师教育课程基础上,大学三年级是以课堂教学技能为主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阶段,各二级学院需要针对自己的专业性质,围绕专业技能组织学生训练。说课技能 (含备课),中、小学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技能;中、小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网络学习资源利用);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训练 (听课、评课);中、小学教改动态及相关信息收集等。班主任工作实践体验及技能训练,除了沿袭以往要求之外,重点增加到中、小学担任班主任助理的要求。

在此阶段,无论是学院还是学校层面,除了切实落实学生的实践活动课程,还需要继续通过竞赛性质的技能展示,进一步营造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具有展示才艺、示范带动等多重功能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竞赛活动,比如中、小学实验操作技能比赛,中、小学班队活动 (含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实施方案设计比赛,说课比赛,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形式的活动。

大四年级是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在中、小学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作为本科师范院校,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除了常规的教育实习,进行中、小学班队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开展之外,还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调查,从方法上了解初步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为今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教育研究,包括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建立整体的课程观。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校长罗明东博士提出“应用性、综合性、本科性、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及教师教育“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思路。[1]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正是为了把整合连贯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以细化并落实的呼应与具体措施,是为了更好体现“应用性、综合性、本科性”,一定程度上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实施对于促进教师教育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对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高质量的中、小学师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实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与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关系。从构成上讲,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是理论占主导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一方面是集应用性、操作性和体验性于一身的操作性课程,主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理解、形成相应技能技巧,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课程在实践中的再理解,再内化。从地位作用上讲,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体现专业的理论性,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是对理论课程体系的补充,它使人才培养模式对人的培养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得以落到实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架通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使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从而更加能够彰显自身办学的个性特点。

(二)统一要求与灵活贯彻的关系。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观之下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需要站在全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思路上,设计、规划出目标清晰,层次分明,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以指导全校各学院统一安排。同时为了促进实践活动课程良好氛围的形成,学校层面有必要创设全校性竞赛、展示才艺和示范带动的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在与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等专业素养方面,则需要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加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扎实推进训练成效。

(三)在对全校师范生统一的必需的训练要求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专业实际、自身特点,有机会选择训练内容并实现两者结合。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基本技能、素养”层面,除了班主任助理工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训练与否之外,其他技能属于基本达标技能,所有师范类学生必须“达标”。其实施办法、评定依据和基本标准等由学校统一制定。“专业技能、能力素养”的训练要求和达标标准,由二级学院结合自身的专业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学生则根据自己的专业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的具体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完成学校及学院的基本要求。

(四)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活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立的问题。实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构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虽然是重点,但实践教学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直接关系到行动方案能否付诸实施,而且是关系到具有鲜明师范性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实施,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课程理念,更好地实现“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课程目标。这一切构想和努力都需要象潘懋元校长所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学科专业定位”,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定位”,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确实体现应用型特色的“教学定位”,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2]

[1]罗明东.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高校师范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探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2]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层面应用型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