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马”词群的造词理据分析

2014-08-15梅,王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造词惯用语理据

周 梅,王 琼

(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词汇研究中有构词法和造词法之说。任学良先生认为:“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形式,这是构词法的问题,研究用什么原料和方法创作新词,这是造词法的问题。”汉语“马”词群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丰富的一个词群,对其进行造词理据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剖析“马”词群的造词法。

语言符号就其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动因而言,又是具有一定理据的。[1](P1)汉语“马”词群的理据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马”词群单纯词造词理据

汉语的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根据音节数量的多少,单纯词可以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单纯词的造词理据主要有两种类型:同源性理据和模拟性理据。[2](P8)

(一) “马”词群单纯词同源性造词理据

同源性理据是指由一个词分化出若干个具有音义联系的词的造词方法。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基本都是一字一词。统计《说文解字》收录的“马”部合体字,我们发现构成“马”部单音节单纯词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不多,最多的是形声字,占“马”部合体字总数的93%以上。

“马”词群的同源性理据是由“马”这个词分化出若干个具有音义联系的词。比如:

“騛”:马逸足也,从马从飞。“馺”:马行相及也,从马从及。“骉”:众马也,从三马。这三个“马”部单纯词是会意字。“马”词群的会意字就是由“马”分化出“马”和其他字的组合而产生新的音和义的同源性造词理据。用一个“马”字和一个“飞”字组合成“騛”,表示疾驰如兔的骏马。用一个“马”加上一个“及”字来表示马奔驰的意思。将三个“马”叠成品状,喻众马奔腾的样子。由一个词“马”分化出三个和马相关的新词,不仅字形相关字义也相关,这个属于汉语单纯词中的同源性理据的使用。

再如:骓、骐、骊、骆、駽、驔、騢、驒、馸、駓、騵、骜、蓦、驾、驽、骘等。这些都是“马”词群中的形声字。“马”的偏旁大多数是表示意义的形旁,少数作声旁。这说明“马”词群单纯词的形声字在造词的过程中,大多数都含有“马”的义项在里面,我们可以通过“马”形符来理解新造的词。

(二) “马”词群单纯词模拟性造词理据

模拟性理据是指采用模拟外界事物的方法来造词。汉语“马”词群的造词理据有的属于模拟性造词理据。比如:“马”本身是象形字,“马”的书写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的演变,都能很直接地看出“马”的形状。这种象形字的演变从造词理据上来讲就是采用模拟外界事物的方法来造词。“马”的模拟性造词理据具有明显的图画特征,可以看图识字。

又如:骃骐——一种浅黑带白色的骏马;騄駬——古代骏马名;骅骝——赤色的骏马。这属于“马”词群中的连绵词,联绵词是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使用的词。汉语“马”词群中的联绵词,大多表示与马有关的事物的名称。是远古先民为了模拟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声音或某些事物的模糊状态而创造出来的。[3](P4)

再如:骕骕——马行迅疾貌;骎骎——马飞跑貌;骚骚——行动急疾貌;骞骞——飞翔貌、放肆貌;骙骙——马强壮;駉駉——马肥壮;駜駜——马肥壮力强的样子;駫駫——马盛肥也;騑騑——马不停地走耳朵出现疲劳的样子;駪駪——马众多貌;骜骜——马怒不驯貌。这些“马”词群中的叠音词是由两个同形同音的“马”字部的字重叠而成,一般表示一种对应的状态,译为:……的样子。随着社会实践的逐渐深入,认识也在发展,当人们发现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一些事物的模糊状态时,出于描摹的需要,便相应地创造出一个个摹态叠音词。[4](P3)这种叠音词是采用模拟外界事物的方法来造词的,是模拟性造词理据的运用。

二、“马”词群合成词造词理据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合成词的语素之间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合成词的造词理据可分为直接性理据、相似性理据、相关性理据。[2](P118)

(一) “马”词群合成词直接性造词理据

直接性理据是通过构词语素的意义及其组合关系的意义来显示造词理据。比如:

马棚、马厩、马童、马道、马枪、马鞍、马槽、马头、马蹄、马口、马粪、马鬃、马鞭、马医、马缰、马栏、马倌、赛马、饮马、纵马、拴马、系马、勒马、鞍马、快马、戎马、战马、种马、塞马。

我们不难看出,以上的例子都是“马+”或者“+马”的构词方式。在构词方式中联合、偏正、补充的居多,但是造词理据在这些例子中的意义显示的是每一个组合词的本义相加而成,这种造词理据非常直观地彰显出组合词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

(二) “马”词群合成词相似性造词理据

相似性理据是指构词语素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来显示造词理据。例如:

马屁、马脸、出马、上马、下马、马上、马下……

“马”词群的相似性理据就是修辞理据中的比喻理据造词。上马,比喻开始某项较大的工作或工程;下马,喻停止或放弃某项重大的工作、工程、计划等;马上多指征战功劳,喻在职做官;马下,马的下面,指去官赋闲。这四个合成词中“马”语素都是“喻体”,“上”和“下”都是“本体”,构成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

(三) “马”词群合成词相关性造词理据

相关性理据是构词语素以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来显示造词理据。

例如:辕马、名马、宝马、驽马、劣马、凡马、老马、瘦马、羸马、犬马。这些例子中,“骏马、辕马、名马、宝马”,两个语素之间构成偏正关系,以此作为借体,代指贤能之人;“驽马、劣马、凡马”这一组的语素之间也是构成偏正关系,并将其作为借代的借体,表示庸人的义项;同样是组成偏正关系的这一组:“老马、瘦马、羸马”借代后成为怀才不遇的人;“骡马、牛马、犬马”这一组组合后形成联合关系,借代后表示人的待遇。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词都有“马”这个语素,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语流情景中,这些都不再是单纯的马的本义了,而是借来表示人的一些特征。“马”的一些社会特征和人的特征可以关联起来,在这部分“马”词群的造词中,就是借助“马”这个“借体”和“人”这个“本体”的相关性来显示其造词理据,往往只出现借体“马”,而不出现本体“人”,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其表示人的义项。

三、“马”词群熟语造词理据

熟语是汉语固定语的一种,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四种,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习用而定型化的短语和句子。其特征是结构定型性,意义凝固性,功能整体性,风格民族性。以下我们分别对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进行造词理据分析。

(一) “马”词群成语的典故性造词理据

“马”词群的成语很丰富,在其熟语中比例是最大的,随处可见。成语有四个来源: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文和民间口语。从成语的来源我们可以看出,“马”词群成语的造词理据主要是典故性理据。典故性理据是“指通过构词语素及其组合关系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来显示造词理据。”[2](P119)如:

塞翁失马: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伯乐相马: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老马识途: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按图索骥:出于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秦琼卖马:出自《隋唐演义》。比喻英雄末路。

车水马龙:见李煜《望江南》。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指鹿为马: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以上这些“马”词群成语都出自一些典故,将一个冗长的故事,用四字“马”成语来概括,使之结构定型,意义完整,言简意赅地表达丰富的内涵和文化。通过构词语素“马”和其他语素组合后又与一些寓言、历史、诗文等故事联系起来一起显示新的义项,这就是“马”词群成语的典故性造词理据。

(二)“马”词群惯用语的相似性造词理据

惯用语是人们口头上经常使用的结构短小、固定的一种熟语,多数是三字格,少数是四字或者以上。例如:拍马屁、下马威、露马脚、马前卒、马后炮、马屁精、马大哈……捅马蜂窝、杀回马枪……风马牛不相及、走马行船三分险、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马屁拍在马腿上……

这些惯用语用“马”语素进行组合,形象生动地形容人的一些动作或者情态。露马脚,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杀回马枪,比喻出其不意的回头一击;马屁拍在马腿上,讨好人不到位,反而没有落好。“马”和“人”的动作和情态的联系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和提炼。用这些惯用语来比喻说明道理,具有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的语用功能。“马”词群惯用语通过比喻等方法来获得修辞的转义,比喻通过联想,基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用“马”的相关组合语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其它事物。可见,“马”词群惯用语使用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造词理据。

(三)“马”词群歇后语的相似性造词理据

歇后语,是用比喻、谐音等方法,将前后两个部分联系起来说明某一道理的一种熟语。

歇后语耐人寻味、寓意深远,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了悬崖不勒马——死路一条

马背上钉掌——离题太远

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好马遭鞭打——忍辱负重

船上跑马——走投无路

骑马不带鞭子——拍马屁

冰凌上跑马——站不住脚

偷马贼挂佛珠——假正经

辕马拉套——不受重用

马过竹桥——难拐弯

马儿伸腿——出题

马背上打电话——奇闻

前面的10个歇后语是借助联想,找到了“人”和“马”的相似点,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来构造。前半部分是喻体,后半部分是本体,这种造词理据是利用其相似性。后面的2个歇后语是谐音歇后语,谐音是借助音同或者音近的条件达到言在此而义在彼的修辞效果的一种辞格。“马儿伸腿”对应的是“出蹄”,而“出题”和“出蹄”读音一样。“马背上打电话”是“骑闻”,“奇闻”和“骑闻”的读音相同,借助这种相同的读音,言“蹄”而义“题”,言“骑”而义“奇”,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谐音的造词理据就是借助读音的条件来达成的。可见,“马”词群的歇后语是借助意义的相似性和读音的相似性来构成的。

(四)“马”词群谚语的相似性和相关性造词理据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的具有传授经验、教育劝诫功能的一种熟语。谚语多用于口头语体中,用浅近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富于哲理性。例如: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是衣裳马是鞍。

人要炼,马要骑。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怕理,马怕鞭,蚊子怕火烟。

人奔家乡马奔草。

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

好马不吃回头草。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临崖勒马收缰晚。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

“马”词群中的谚语很多,口语色彩很浓,这些谚语都是一些生活经验和生活哲理的总结。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战争等活动的重要交通工具。人们在使用“马”的过程中,通过判断推理、引申比喻,用和马相关的一些事项来比喻一些深刻的道理,句句在说“马”,实则都是在喻“人”,所以我们在欣赏“马”词群谚语时都是在体悟“人”。恰当地运用“马”词群谚语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鲜明性,使语言风趣活泼,含蓄内敛。我们认为“马”词群谚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理据和相关性理据的结合。

[1]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周芸,邓瑶,周春林.现代汉语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琼.硕士论文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2010.

[4]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 [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造词惯用语理据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