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青少年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2014-08-1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青少年社区

王 荔

(昆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转型时期,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他们形成对社会、家庭、人生的正确认识,并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的“社区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6~25岁之间,没有进一步就学,也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青少年。从社会学角度看,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和承受力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为弱势群体。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失学、失业、失管的三失人员,由于经济拮据、生活窘迫,处于社会各阶层中的较低位置,很难发出声音,更难影响社会政策及事务。因此,有学者认为弱势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了社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同时,弱势的社会地位也易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受挫情绪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却很少 (这可能与中国的传统认为只有老人和儿童才是弱势群体的观念有关)。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对于青少年而言,心理支持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因此,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十分重要。

一、社区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本研究抽样调查了昆明市96位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态度倾向和社会支持程度,将他们的数据与100名大学生数据作比较,并分析三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对1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表明,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压抑与焦虑明显,易采取非理性行为

压抑与焦虑是人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社区青少年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因其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差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感觉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处境,认为自己对生活压力束手无策,这种无力性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心理上的焦虑不安与压抑,出现急躁、悲观失望以及情绪不稳定,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等消极现象。如果缺乏制度性或组织性的心理压力疏导渠道,那么因为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内心焦虑日益积聚而难以消解,极易导致这类青少年采取一种越轨行为,包括逃离、反抗乃至自杀。

2.不公平感与被剥夺感增强,引发仇恨心理

不公平感与被剥夺感是一种群体心理状态,是人们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我否定的内心感受。从社会发展来看,不公平感与被剥夺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时期都是存在的,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则更为突出。作为资源占有较少的社区青少年,他们自我感觉自己获利少、受损大,加上求职路上的不顺利,与强势群体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感到前途发展无望,遭遇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排斥,没有平等地分享到社会改革带来的福利,于是不公平感与被剥夺感不断增强,进而萌发对社会的不满,引发仇恨心理。相关研究也表明,利益相对剥夺的群体本身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仇恨的心理,如果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就会在该群体的交往中不断扩散,最终形成普遍性的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焦虑感,并出现恶性循环,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自我价值感低,社会适应不良

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状态,即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相互适应的状态[1](P99),这个过程包括了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社区青少年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占有上处于劣势,生存压力大,以及接踵而来的挫折不断侵蚀着他们的人格尊严,应对社会变革的能力差,承受社会风险的能力弱,从而慢慢形成了卑怯、畏缩的人生态度。他们在社会的各方面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经常感受到强势群体的排斥,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者感到自己被社会所抛弃。于是,自我价值感在慢慢丧失。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丧失自我价值体验,则容易心态失衡,心理上的敏感度增高,往往会形成封闭心理,使社区青少年丧失工作热情,缺乏生活勇气,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在研究中发现,社区青少年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低于其他青少年。

4.缺乏稳定的归属感,集群心理明显

由于没有继续上学没有接收单位,社区青少年普遍缺乏一种社会归属感,这种缺乏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因此害怕孤独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了避免孤独,社区青少年喜欢聚集在一起。通过访谈发现,社区青少年缺乏社会关心,没有归属感,害怕孤独是其集群的最主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社区青少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他们聚集的场所主要是家、网吧、快餐店和KTV,电脑网络是他们交互影响的主要途径。当然,社区青少年集群的圈子并不完全只是社区青少年群体本身,它还会不断向外群体扩张和衍生。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交友范围慢慢扩散到已参加工作的或还在校读书的青少年,他们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城市而言潜藏着一定的风险,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二)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特征

1.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2](P197)。“社会支持系统”,一般是指社会用以对个体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示肯定和支持,从而影响个体日后行为方式的动力,包括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心理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着密切关系。心理支持包括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同伴性支持,其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也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社会技能、工作绩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的缺乏则与社会惰性、焦虑、担忧、压抑、恐惧等有着副相关。因此,如果社区青少年由于无法从目前的社会体制环境中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资源,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并升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2.家庭仍是社区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调查中发现,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来自父母、朋友及同学构成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社区青少年有了困难,主要是向家人和朋友去寻找帮助,很少会考虑向“工会”、“妇联”和“有关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求助。但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和关心。并且由于家庭教育模式不尽理想,如放任不管和粗暴管教的家庭,他们大多数认为父母根本不了解他们,或者父母也不想了解他们,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也无法得到想要的支持。由此可见,家庭仍是社区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之一,但是家庭的支持力量显得非常薄弱,特别在精神方面。访谈中社区青少年谈到,当他们有烦恼时,首先会想到寻求朋友的帮助,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自己。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社区青少年的朋友中大多数是与他们一样的社会闲杂人员,尽管朋友愿意向他们提供支持与帮助,但是由于这些朋友能力有限,其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就十分有限。

由此可见,在现实中,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可利用的外在帮助并不多,多数的青少年也不擅长利用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缺乏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同时,社区青少年因长期养成的习得性无助以及强烈的自卑,使他们更不愿意寻求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解决问题,这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

(三)社区青少年希望获得的帮助

大多数社区青少年的生活以睡觉、玩、上网为主,往往无具体的工作、学习目标,这看似舒服,但这也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在与他们的访谈中,问到他们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时,他们回答最急需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需要外界的认可。所以,他们希望获得的最大帮助是得到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二、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一)突出社区青少年心理社会支持的社会性

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学历层次较低、技能单一,所能从事的工作层次低、待遇低,这是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客观因素。心理社会支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助人自助,心理社会支持的根本目标是增加人们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涉及到个人如何行动去实现他们的人生任务,并满足环境或生活情景的需要。社会性的心理支持应包括:①通过社区组织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为社区青少年实现个人目标提供机会和手段,提高该群体的生存能力,改善该群体的生存状态;②定期交流、讨论,教导社会规范,帮助他们调整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个人及团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③推荐他们到正规单位就业,融入主流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角色及获得自我价值感,获得归属感,缓解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

(二)构建“社区—家—邻居”为核心的社区心理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居住地,也是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强化社区青少年的社区意识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进而逐渐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这是社会支持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基础。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规模小,且多集中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狭小圈子,存在低异质性特点,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数量少,满意度低。社区青少年很少能通过社会支持系统获得高质量的帮助,这就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的“社会隔离”,也就是“穷帮穷,越帮越穷”。而社区支持网络可以提供一个更便利的互动平台,因为居住临近是互帮的有利条件,无论是金钱、场地、时间都不需要特意为之。因此,“社区—家庭—邻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是最能帮助社区青少年的支持系统,在本支持系统中,最关键的是要明确社区的职责,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职能的履行者,在贯彻落实政府的支助政策时做到个性化,充分了解社区青少年的需求,使其自身的能动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在社区服务机构中设专业的心理辅导员

大多数社区青少年群体不能就业或就学,一部分是由于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例如怕苦怕累,害怕竞争,对父母过分依赖等,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于各种不良心理具有累积递增效应,而量变引起质变,累积起来的不良心理因得不到适当疏导,必然会从非正常渠道发泄出来,使心理失衡,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如果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教会他们心理调适的方法,适时地把积压在内心的压力发泄出去,使其心理压力结构均衡,并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改善生存状态,实现人生价值,则会对处于弱势的问题社区青少年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专门的心理辅导员,来帮助他们认清自身从而及时回归社会。目前,社区心理支持最缺乏的是专业人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承担编织社会支持网络的任务,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且身处社会支持的第一线,直接与社区青少年打交道,能很快感知到他们的需求,并提供专业的服务,因此,应在社区服务机构中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员。

(三)强化政府的角色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

1.政府要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面对自身的生存危机,社区青少年的生活目标取向往往局限于满足自身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而无力顾及更高层次的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或由于能力有限,因而很难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反而提高了其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性,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而且要使这种福利保障不仅成为一种慈善之举,更形成一种法律上的权利[3](P200),这种福利制度的完善,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社会福利保障投入的加大,更要包括心理救助为主的精神救助。

2.构建和完善社区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社区青少年的分布具有分散性,因此他们的影响面是广泛的。差距悬殊的不同群体生活在同一社区、同一社会,其丧失感、相对剥夺感会更加强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相关部门成立帮助社区青少年的专门机构,形成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宏观环境。具体的做法为:①各级政府应组织社会学专家、相关部门建立各级危机干预的机构和网络,由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热线电话、健康网站、心理咨询门诊、监测评估中心等构成网络的不同经纬;②社区建立心理救助站,形成稳定的专业队伍,为社区青少年进行无偿心理服务,对心态失衡较严重的个体进行重点跟踪、帮扶,使其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缺陷;③由政府出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是公益性的,必须有国家经费予以保证。由政府出资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为综合性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单独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号码,24小时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四)加强宣传,营造包容弱势群体的社会环境

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优势,为弱势群体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关怀,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把基于物质上的不平等给弱势群体带来的相对剥夺感降到最低点。

总之,对社区青少年应加强人文关怀,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关注、鼓励、帮助他们,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将着眼点转移到对人及其发展的关心与支持上,真正推动社区青少年的发展。

[1]窦胜功,周玉良.情商决定一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 [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3]高鸿钧.法治:理念与制度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青少年社区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青少年发明家
社区大作战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论高职院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