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自信”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4-08-15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群体青少年

刘 俊

(巴南区鱼洞第四小学校,重庆 401320)

一、“三个自信”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可见“三个自信”的树立对于我国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三个自信”即是我党对于革命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总结,也是全体公民在发展之路上所应有的精神面貌。而青少年无疑是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在青少年中树立“三个自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青少年是其最为重要的教育对象。毫无疑问,学校是汇聚青少年的最为重要的场所,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围绕着青少年所展开的。青少年作为最富有朝气、想象力、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在其步入大学高等学府乃至社会后,秉持何种理念,有着何种精神风貌,对于青少年自身的进一步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个自信”的提出,正逢我国的改革步入“深水期”,在此种环境下,我国必然要面临和以往相比更为多发的多种冲突与矛盾。特别是就学校的教育环境而言,与其他微观教育环境相比,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同时也面临更为复杂的多变性,通过学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青少年树立“三个自信”,可以说是在新时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内容与新要求。

青少年的“三个自信”的树立与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三个自信”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这显然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重要”,由于学校环境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三个自信”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其内部也显现出了不同。只有分析与研究其二者的关系,才能成功地使青少年树立“三个自信”的思想。

二、“三个自信”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道路自信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

“道路自信”就是指,坚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道路,并且我们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走下去。人类社会自阶级和国家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就我国而言,新中国的建立以及“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国内的阶级对立不存在了。但是阶级对立的消失,不等于阶级的消失,这种阶级对立的消失也是无产阶级开始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开始。由此引出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人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动员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将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延展,其总的目标要求就是对本国政治道路的认同,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青少年及群体来说,“道路自信”也正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所在。青少年作为即将正式踏入高等学府的学生或者步入社会的公民,在正式步入大学乃至社会以后,能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国家、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种“认同”的培养并不能完全通过自发性的行为与活动,必须加以适当的引导与启发。显然青少年在步入高等学府或者社会前的最后一站——中学学校,承担了这一任务。故道路自信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理论自信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任务

“理论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充分肯定和继续坚持发展该理论的坚定信念。而“三个自信”中的“理论自信”恰恰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任务。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多种多样,但就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必然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限制。而通过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是当前可行且成效较为显著的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科学性。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3]。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得青少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并最终影响到学习行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故“理论自信”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任务。

(三)制度自信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

“制度自信”是指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是当前最为优越的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制度自信”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所在。制度一般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由此可见,“制度”较之“道路”与“理论”有较为强的现实基础,可以看做是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产物。可以说青少年,在步入高等学府之后所要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规则,而在步入社会之后,在社会生活之中,最先接触的就是社会上的各种规章制度,有宏观的、微观的,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教育效果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要“返回”到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当前最大的现实“框架”,是最大的宏观环境。帮助青少年树立“制度自信”,恰是再度返回现实,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三个自信”的对策

(一)将“三个自信”的教育纳入广泛的教育环境中

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加强“三个自信”的教育,提高教育效果,首先要将“三个自信”的教育纳入一个更为广泛的教育环境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自信的形成首先要有一个“优势认定”,这是自信心理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人群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形成对特定事物的“优势认定”,继而形成对该事物的信任感。而这种“比较”显然是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的。可以说,环境越是多元,其所得到的“优势认定”就越被人群所接受。

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要想将“三个自信”融入其中,也必须先使得学生形成一种“优势认定”,而这也需要一定广泛的教育环境。长久以来,小学、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处于一个较为有限的教育环境中。虽然也确实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供了保障,但由于相关的要素少且有限,也使得这种“优势认定”难以展开。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对于传统教育环境之外的相关理论、观点,都是简单否定或者闭口不谈。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反而引发了青少年的猎奇心。“三个自信”的教育必须要一个广泛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青少年才能获得一种完全的视角,这种视角是形成自信所必须的,只有在这种视角下出发,经过教师的指导学习,青少年才能在比较甚至碰撞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内在科学性,由此才能真正形成牢固的自信观。

(二)以“理论自信”为“三个自信”教育的着手点与发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在校中小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对社会的感知度不高,且学校的基本任务始终是传授知识,这就决定了在“三个自信”的教育中,必须以“理论自信”作为教育的重要方面,必须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选取重点方向,并以此作为青少年“三个自信”教育的着手点与发力点。

我国当前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理论教学的角度来说,正在经历一个“从传统灌输到现代迎合”[4]的转变。这种转变,已被众多学校所接纳与采用,在更加注重学生个体性的同时,也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考验。但是“迎合”不等于“包装”,过分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能缓和学生的抵触心理,但是却是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反而为“三个自信”的树立造成了阻碍。所以,青少年“三个自信”的树立,要以理论教学为着力点与发力点,但是理论的教学要克服过分迎合青少年的弊端。杜绝对理论的“包装”,只有使青少年接触到真正的理论,才能树立坚定的“三个自信”观。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队伍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三个自信”的教育,需要一支职业素养与技能均过关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对于从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其职业素养与技能,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拥有过硬的政治信念与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讲得简明、透彻。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思维活跃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及时捕捉到青少年群体多种变化,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得学生能有效地完成理论的学习。

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校期间,其所接受的教育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的相关教育,一些其他学科的教育,实质上占到了青少年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大部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同时我国的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步比较晚,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这些具体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的一些学科发展,仍然是相对滞后的。在现实中,专业的学科的学者教师,往往能最先捕捉到这种差距,这也是促使其他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也有的学者将其片面化,将其责难为制度的缺陷。这种责难,往往在其教学中无意识地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也就难免陷入误区。故中小学的非专业思想政治的教师队伍也要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与技能,首先树立“三个自信”的理念,这是青少年“三个自信”教育的必要保障。

(四)发挥先进青少年及群体的带动作用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青少年是一个广泛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是不尽相同的。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青少年群体的达成,也是参差不齐的。同时,对于青少年来说,除了教师群体以外,除个人以外的青少年群体也对青少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实中,先进的中小学生以及学生群体不乏少数,但与其他学生之间,却往往形成无形的隔阂。在青少年的“三个自信”教育中,打破这两者之间的隔阂也至关重要。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先进学生及群体的联系,加强其相关理论的指导与学习;另一方面,先进的学生群体,也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开展一些真正有效的活动,加强与普通学生的交流,树立青少年学生群体的“三个自信”。

青少年的“不自信”,首先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处于共同群体的中小学生,往往能最先察觉与体会到。如果说,中小学校的教师群体是处于“三个自信”的教学第一线的话,那么青少年群体自身,则是“三个自信”培育的第一线。

(五)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三个自信”的教育阵地

快速接受,并广泛使用多种新媒体是青少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新媒体的出现既为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然而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正如尼葛罗·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5]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传播的主体,这就使得传播的信息异常庞杂,在海量的信息中,如果能建立起更新快、价值高、传播广的教育主阵地,以此来开展“三个自信”的教育,无疑是新媒体浪潮中的重要支撑。从而使“三个自信”的主流声音,始终能保持重要的话语与解释权。

在青少年“三个自信”的培养过程中,中小学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倡相关的专家学者与学生就相关理论分享和交流。同时,作为平台存在的新媒体,要通过结合多种热点事件,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并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

四、结束语

“三个自信”是中华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具有的精神风貌,而青少年作为步入高等学府或者社会的建设生力军,其“三个自信”信念的树立,直接关系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与否。学校在培养青少年“三个自信”的教育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其内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重点、有方向地选取适用于青少年的教育途径,对青少年进行“三个自信”观念的培养。

[1]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5.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82.

[4] 陈宇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理性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1(1):89.

[5] 孙海鹏.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纵横:职教版,2013(6):11.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群体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坚持“三个自信”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以“三个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