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改进
2014-08-15付鑫于玲
付 鑫 于 玲
(吉林省临江市医院 吉林 临江 134600)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下称传统剥脱术),术中出血较多,而术后患肢容易发生大片皮下血肿。为克服这些缺点,笔者近来将该手术加以改善,效果满意。
1 方法和结果
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大隐静脉曲张病人13例,计16个患肢,分成两组治疗。
第一组采用传统剥脱术,但对其操作顺序略加调整,即在各种操作完成并加压包扎后再抽出大隐静脉主干,3例被戳破外,其余6例术中出血均较少,台面较干净,但1例大隐静脉主干约残留2/3,术后仍有4例于膝内侧附近发生皮下血肿,其长径约小于5cm,而静脉被戳破3例术中出血湿透手术单,术后大腿内侧均有大片皮下血肿,直径约大于8cm。
第二组采用的方法是:先剥除小腿部的曲张静脉团,在剥离膝关节附近的静脉团时,解剖出大隐静脉主干、切断并自其近心断端插入并向上推进剥离器至腹股沟下1-2cm止。然后,以剥离器头端为中心在腹股沟部做切口。腹股沟部位的操作同传统方法,但在缝合切口时,向上牵拉剥离器,使结扎于剥离器下端的大隐静脉断端稍高于膝部切口而埋于皮下,分别缝合全部切口,而腹股沟切口保留一针皮肤缝线不打结,膝内侧衬两块棉垫后,患肢加压包扎至腹股沟切口约10cm。向上牵拉剥离器并抽出大隐静脉主干,系紧腹股沟切口所留之一针缝线,覆盖伤口。继续向上加压包扎至大腿根部,术毕。因这种方法的手术顺序恰与传统剥脱术相反,故称之为逆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简称逆行剥脱术)。共治疗7个患肢,术中出血少,台面干净。术后只1例大腿内侧有铜币大皮下淤血。
2 讨论
传统剥脱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较为满意的术式[1-2]。但术中出血较多,如加用结扎交通支的方法来解决,则费时长,增加创伤,一般并不采用。
而笔者改用的逆行剥脱术,即减少了术中出血,又控制了皮下血肿,且兼有以下优点:1)静脉剥离器插入的方向与静脉瓣引流方向一致,与大隐静脉分支成角小,而且是由口径小的一端向口径大的一端推进,插入异常顺畅,不会戳破静脉壁。2)剥离器头端抵达腹股沟时,既可以其做为腹股沟切口的标记,又可以其为指引找到大隐静脉及其分支,不至误伤股静脉,也不致将粗的分支当成大隐静脉主干而致术后复发。3)在传统剥离术中,因位于大隐静脉下端的剥离器头端较小,易使静脉下端随剥离器的牵拉而套入静脉腔内,遇有分支即易拉断而使主干残留。而逆行剥脱术将头部较大的一端放于静脉的下断端,在向上抽除时,保证了大隐静脉主干的完整抽除。
另外,为减少皮下血肿,在第一组中采用了先包扎后剥除大隐静脉干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忽略了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在膝关节下端的交通支处于凹凸不平的部位,且该处活动度大,不易包扎牢固这一特点,故血肿仍可发生。在逆行剥脱术,于膝部加衬两块棉垫再加压包扎,就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缺点。
[1] 王永起.下肢静脉曲张.江西医药,1966;6(5):233
[2] 沙元铭.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63;11(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