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体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2014-08-15刘品和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素质体育教学

刘品和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 430050)

当今世界范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党中央颁发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人才”这是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要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要在具有相当强的身体力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观念意识素质、思想道德心理品格素质及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能力。本文浅析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中摸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的发展规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求培养出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1 体育教学与道德素质的培养

1.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体育课堂为学生确立成才观念提供了体育心理学称之为“体育的场”。所谓体育的场不单指具有物理条件和空间条件的体育场馆,而是指通过体育活动体现教育作用的情景,它包括教育者的条件、社会整体的性质传统、校风、班级的气氛等文化条件,具有动力性质的整体情景。换言之,体育的场可以说是进行体育活动的一个行动环境。在这么一个行动环境中(体育课堂),学习体育项目时,学生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克服身体、心理方面的困难,互帮互学动作技术技能。使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去参加锻炼,由于体育活动几乎包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如身体的、知识的、情绪的、意志的等活动,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素质锻炼,不仅使学生强健体魄,平衡了身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从无知到已知,从不能变成可能,从失败走向成功,这么一个素质提高的心路历程。

1.2 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特点

与其它课程教学相比,体育教学经过体育教师示范动作后,学生模仿动作即时就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分小组练习,在学习动作的实践中互帮互学,在实践中去相互关心,团结合作,由于学生能力不同,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分析德、智、体的教育。检验德育的效果。由于学生能力不同,教师利用这个特点展开针对性教育活动,在学习体育项目技术技能中渗透德育。身体是物质基础,思想品德是方向盘,智能是服务社会的本领。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之……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身体是物质基础,思想品德是方向盘,智能是服务社会的本领。强调身体健康是前提,所以说提高德育素质是关键。

1.3 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要为社会建设服务的目标

组织一场排球比赛在战术配合上,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战术利益,这就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学生懂得一切集体都是由个人组成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才会创造出辉煌业绩,因此必须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集体实践中,班集体的好坏要靠个人努力(比如广播操比赛),个人动作节奏好坏影响整体。在体育锻炼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好的课堂常规形成,教学秩序需要靠大家维护,体育器材要大家爱护,扶危济困等等都可时时在课堂上见机开展思想教育。最终使同学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来职业道德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体育教学与观念意识和心理品格素质的培养

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项目丰富,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与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分解为体育素质的知、情、意、行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其体育素质渐进发展过程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说知、情、意、行发展规律是体育素质发展的基础。因而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探索他们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1 “知”是基础

知的基本内容,应当说从体育本身而言,知识内容和知识广度都是丰富的,设计的知识层面也较为复杂,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精神发面等。其中自然科学包括诸如生物、物理、化学、医学、营养等方面,而社会科学方面包括体育道德、文化、历史、法律、经济、审美以及精神等等,另外体育知识因运动种类项目繁多以及在体育运动项目产生与发展伴随的文化特征。从内容上讲知的过程就是逐步了解的过程,由不知到已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胜多,而随着知之甚多。对于体育本生内涵的了解也逐步增强。在学校体育教学这个层面,按照新课程基本要求,必须尽可能让学生突破知的瓶颈,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才能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以及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必要性。

同时“知”又是基础,是体育素质提高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虽然从人的本能这个面层而言,喜欢运动是人的本能,但由于受到其他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高考压力如传统文化因素等使得人的本能受到压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因此要从多方位多渠道促使人们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特别要在运动和活动中来促进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比如对于体育规则的掌握和由此来促进人遵守规则、遵守规章制度,促进人向文明守纪的方向发展等就必须在比赛中来逐步感受和熏陶。有些文化精神内涵必须通过特点文化活动形式,比如举办或参加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等形式来促进和提高。体育素质首先是具备“知”的素质,知之越多其素养越高,反之则越低。

2.2 “情”为催化剂。

体育运动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因而在体育活动和参与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情感是丰富和强烈的。从哲学的观点出发,物质决定精神,人类的情感发张是与人们的活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由于体育活动本身生理上变化,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感受是巨大的,特别是一些竞争性较强、关系重大的比赛,无不扣动心弦;加之由于运动比赛的戏剧性不可预测结果给人们精神上作用是巨大的,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情感都是一样的强烈。因而体育素质的养成必不可少的要有体育的情感要素。究其原因:从最低层次而言,即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增加人们对于外部事物发展变化的感性认识;从个人体育素质的养成而言,通过体育情感的培养可以促进一个人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养成;从人性的发展角度而言,可以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对于培养人们正常的情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3 “意”为动力

意的概念是个认识的提高和意识能动的表现。体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的概念,其中人的认识水平高低、意志品德优劣、体育道德情操等就是体育素质“意”的素质。而这些对人们运动参与,运动的行为方式,运动习惯的养成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体育知识的认知,体育情感发展要最终落实与行,没有“意”的动力效能是不行的。

2.4 “行”是功效

“行”即运动参与。由于体育本身的特点,因此体育素质的养成就必须是通过“行”,机运动来逐步感受和提高,缺少运动,就有可能是嘴上功夫,说说而已,而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有“行”起动参与到运动中,才能谈及与健康与运动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在过程中发展体能,增进健康。“行”作为体育素质的目标,更应体现在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且能对“行”的方式和效果学会评价,学会在行的过程中调整和有目的的主动调控,使得自己成为运动的主宰。

体育素质养成,是知情意行发展的过程。就体育基本特征而言,必须是相互共同发展,“知”是基础,“行”是最终目标。因此体育素质发展是知、情、意、行发展的统一,体育素质高低决定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的质量。

由于体育活动几乎包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如身体的、知识的、情绪的、意志的等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素质锻炼,不仅使学生强健体魄,平衡了身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从无知到已知,从不能变成可能,从失败走向成功,这么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心路历程,明白自己要成才就必须确立自我,大胆参与实践与竞争并不断的强化,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活着必须追求进步,确立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目标,人生才会有意义。

3 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素养的教育

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或课外活动中,除了向同学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提高学生的体能外,还应注意如下素养的培养:

3.1 体育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相应的体育素养以及体育意识和个体的体育文化底蕴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首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时数的理论课教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及其它的宣传媒体,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必备的体育知识,对学生提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体育文化素养。组织体育竞赛或安排学生观赏不同类型的高水平体育赛事,通过观赏比赛,使学生感受体育运动中的人体美、动作美、同伴之间的合作美等,提高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通过组织和参加体育比赛,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针对现在社会的人才观,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人格和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等。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最好的方法是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始终处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心理品质、价值取向。

3.2 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柔嫩协调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教学设计应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应用型人才,即“高素质人才”。将来的职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条件、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有较高的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学生的运动素质和技术技能也有着一定的特殊要求。如地质、矿产、石油、野外勘探、旅游等专业,需要学生具有爬山、攀岩、越野跑、野营等发面的技能,并需要具备较好的耐力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身体素质的练习要有侧重点。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小脑的技能和身体协调性,为将来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3.3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认识与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一般来说,一个人对某一活动的兴趣越大,对此活动的习惯性就越强。因此,要想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甚至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始终作为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革不合理的教学模式,注重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培养体育兴趣。另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应本着学生“学懂、学会、学悦”的原则,大胆创新,合理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方法。

3.4 学生教会用科学的方法自我进行自我锻炼

教育不应只“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健身活动,同时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授体育健身的原理,基本方法,以及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健身的重点和要求等,以便将来学生离开学校,自己能够按以具备的科学方法进行体育健身、娱乐和休闲。其次,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体育交流、体育娱乐和休闲的场所,帮助他们提高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比如,组织召开大型的体育运动会、体育节,组织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协会、俱乐部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能力、增强兴趣的平台。另外,增加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教会他们平时保健和怎样预防疾病。

4 结 语

在体育教学活动对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也是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实际,因材施教。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1 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2 林东.谈学生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

3 方志英.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4 徐成娟.体育教学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

猜你喜欢

素质体育教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