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
2014-08-15董俊芳
董俊芳
(荆楚理工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荆门448000)
一、教师口语课程面临的现状
教师口语课程,是面向师范专业开出的,旨在“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运用能力”的职业技能必修课。按照国家规定,教师口语课对本科师范生开设不得少于56 课时,对专科师范生开设不得少于72 课时。据调查,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教师口语课程的课时越来越少,我校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这是课程定位不准而导致的。错误观点认为“教师口语课就是普通话课”,其实课程内容包括普通话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两大内容,普通话训练只是教师口语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也有这种错误的观点,分析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造成这一错误认识的因素在于课程内容——普通话,造成错误认识的主体来自教学的师生和业外人士。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三字一话”是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口语课程开篇讲授内容就是普通话知识,学校或二级学院为了训练、培养师范生的口语能力,经常会组织开展朗诵、演讲等影响广泛的普通话比赛活动,参与的师生多为教师口语教师和师范专业学生,这就给业外人士造成一种深刻突出的印象——教师口语是教学普通话的,把对教师口语课程的认识焦点集中在普通话上,以致形成把普通话等同于教师口语的片面认识。师范生毕业、对口就业都有普通话等级的要求,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压力,师生都分外重视普通话教学,课程大部分时间分配在正音、训练上,教师职业口语训练内容力度不够,或根本不能顾及,这样的事实造成学生对课程认识的偏差,许多时候学生直接把课程叫做“普通话课”,这样的称谓对业外人士又将产生误导。如此恶性循环,认识的偏差导致课程定位失当,定位的失当造成了教学课时的减少。
我们认为,教师口语课程课时的减少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一,高校的合并综合化发展,学校学科布置和环境氛围变化了,师范从学校专业的主体变成非主体,使得代表师范专业特点、特色的教师口语课程影响力减弱。第二,社会的稳步发展,国家大力开展的语言文字工作,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显著地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比如语言水平。教师口语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的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态势,其语言基础较前些年有所提高。第三,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人才,服务“大科学”、“大综合”的时代,一些新的课程出现,主干课程也得到强化。在不突破总学时上限的情况下,许多课程要让步,把原先抢占的课时“吐”出一部分来,教师口语课程就是被削弱的课程之一。以我校为例,教师口语课程课时总体上减半,从2 个学期、每周2 课时,共64 课时,到1 个学期、每周2 课时或2 个学期、每周1 课时,共30 课时。
虽然教学对象的语言基础提高了,但发展的社会对人们的用语能力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不太充足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用语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纠正各方面的认识偏差,对于教师口语课程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创新的机遇。
二、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修订教学大纲
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口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为师范生提供了科学的口语技能训练思路,是教师口语教材的先行本,它的编写是以《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的56 或72 课时为参照的,其结构与《课程标准》一致,是教师口语课程权威教科书[1]。该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普通话训练,中编——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下编——教师职业口语训练,内容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是比较理想的教学进程。但我校教学计划允许的课程课时,是无法容纳该书全部内容的。对此,我们根据以往授课经验,调整了课程教学内容,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保留了普通话训练内容并限定课时。原因在于: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训练关系到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时,学生毕业有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等级证书是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必备条件之一。普通话与学生目前和将来的利益息息相关,在专门的课程上有专业教师指导学习,学生形成运用普通话的实际能力、达到相关等级要求能够得到最大保障。为防止过分强调普通话教学,《大纲》对普通话的各项知识点的教学时数做了明确的分配。
第二,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就是把上编、中编、下编三个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糅合,节省教学时间。比如,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中的“朗读技能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中的“语音在教师口语中的具体运用”整合,通过朗读介绍、训练重音、停连、语调等口语表达技巧。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听话技能训练”“说话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题“说话”整合,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题“说话”及其30 个话题为主线,开展思维训练、说话技能训练和听话技能训练。
第三,更新部分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学生、教师、学校教育都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教材中的教学教育案例显得过于陈旧,不能体现现代师生关系和学校教学实际。我们以《班主任》《中小学教师》《演讲与口才》等杂志为依托,收集了新发生的教学案例和生活事例,将教学内容与时代社会对接,与学生思想认识对接,让学生更真实客观地接触学校教学教育,锻炼职业语言。
第四,替换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讲故事训练代替了演讲训练。一来,许多专业在大三、大四开设了演讲选修课,没有开设的专业也能通过学校公选课选修相关知识;二来,故事材料通俗易懂,便于领会,更能调动生活体验、唤醒真情实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与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也能综合体悟训练发声、态势语、思维技巧等技能;三是,讲故事对话感强,且要考虑听话对象,设计开头结尾,要求表述流畅清晰,是很好的教师用语训练途径。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学习兴趣高,表现也不错。
通过以上措施,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形成了30 个课时的课程教学大纲经济模式,以少量课时保证了教学内容最大呈现。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科学的训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教学效果最大化,最大效度地发挥课堂实效,我们在教学手段、训练方式、考查形式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节省教学时间。教师口语课程有许多图片(如发音器官图,声母发音部位图示,韵母发音舌位图示,声调的五度标记法图示、态势语图示等),和许多诵读材料、教育教学案例的展示,以及各种音视频示范。多媒体课件授课能很好地综合这些材料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授课速度,这对教学时数不多的教师口语课程来说,尤其可贵,节省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保证了学生的课内训练和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指导,使得课程教学能做到理论讲授和实际训练结合,而不是只能讲讲理论,变成理论课,失去意义和效果。
第二,布置课外作业,延伸教学时间。仅靠课堂上理论教学之余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把目光投向课外,通过布置课外训练任务,延伸、拓展教学时间。以普通话训练为例,除了布置口头诵读作业外,还创造性地布置了书写作业,以书写促进语音诵读和记忆;每次课都安排了课后练读作业,包括专题练读词语和一篇朗读作品,要求各班每周集中一到二次集体练读,以语音基础较好的带动基础较差的,促进全体进步。学习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时,诵读与讲述篇目的选择、诵读与讲述准备,态势语的设计等,都能在课外以课外作业方式完成。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训练,拓展了教学的时空,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隔周一次授课造成的知识陌生和遗忘。
第三,重视检查指导,保证训练效果。为督促学生认真进行课外训练,我们认真批改每一次抄读记忆的作业,同时,还挑选作业中的词语让学生当面朗读,检查学生发音和记忆情况,并根据学生表现给出评价和建议。每次课前预留10 分钟,按照花名册轮流请学生分段朗读前次课布置的朗读作品,检查学生课后完成作业的质量和知识点掌握情况,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指正,并将表现记录在考勤册上,形成语言档案,以备后期检查与指导用。
第四,结合课程性质,坚持口头考查。教师口语是以训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课程,通过实践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给出成绩,是符合课程特点和性质的做法。我们改变以往试卷答题考查形式,尝试了口头表达的考查方式。第一个学期14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普通话,就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60 篇朗读作品或30 个说话题目为考查内容,学生抽签朗读或说话参加考核。这样既全面考查了该学期的主要知识点,了解了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为今后教学提供了依据,还引导学生熟悉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内容,为学生下个学期参加水平测试减轻了负担。第二个学期16 课时,以模拟小学(幼儿园)课堂,上讲台讲述3 -4分钟小故事为期末考核形式,并要求班级集中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通过讲故事,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普通话实际应用水平,本学期知识点——发声技巧、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态势语技巧、讲故事技巧,训练并考查了学生口头表达的清晰度、流畅度、生动性、形象性,同时锻炼了学生在大众场合发言、表现等综合素质。
以上做法是课程讲练结合、精讲多练、重视指导的科学教学思想的体现,有效保证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拓者。面临课时减少的现实状况,呼吁重视与加强,情感上是认可的,但未必能缓解困境。我们正视课程实际处境,紧跟社会、职业的需求,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做了以上努力和尝试。实践证明,这些渗透我们思考和心血的想法和做法,有力地保证了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实现,课程一如既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为学生顺利毕业和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如何创设情境进行训练,如何根据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用语训练等等。改革是无止境的,创新也将不会停止,我们将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指南,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和性质,积累经验,继续深入课程改革。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 教师口语(前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J].语言文字应用,1993,(3):1.
[3]张辉.高师教师口语课现状与教学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 -11.
[4]胡彩敏.高校教师口语课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1):115 -117.
[5]叶竹钧 源国伟.“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2 -75.
[6]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组(谢俊英执笔).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3):2 -10.
[7]罗岩. 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3 -44.
[8]牟晓明.“教师口语”课的改革[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2,(2):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