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探索
2014-08-15李慧
李 慧
李慧,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办学层次迅速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幼儿教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面对幼儿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国家为提高西藏地区的幼教水平。从2010年起在内地12个省市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 举办内地西藏班,每年固定培养800名幼儿老师,这是继1985年内地招收西藏班以来,中央又一新的举措,也是统筹西藏与内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正如自治区教育厅分管职业教育的副厅长多吉才旺说:“这是出于西藏实际的需要,填补西藏发展的人才缺口。”我校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幼儿专科学校承担了这项任务,从2010至2012年已接受3届共240名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而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非常荣幸地担任了内地西藏学前教育的语文教学。执教西藏学生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他跟内地学生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这项工作,在任教班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以便在有限的学习时间,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
一、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众所周知,在旧西藏,寺院佛学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旧西藏的教育大权长期被僧俗农奴主阶级所把持,教育目的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学校以僧人、贵族、官员子弟为招生对象,以培养西藏地方政府所需的各级僧俗官员为目标。教学内容以藏文等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知识只有初级算术和藏医、天文历算等,没有近代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科目,学校既没有合格的教师,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专门的校舍,更没有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统一的学制。就是这样简单而粗劣的教育,也只有三大领主及富商子女才能获得上学的机会,广大农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文盲率高达95%以上。西藏教育处于极端落后的水平。1951年和平解放后,西藏教育从寺院教育直接进入现代教育的行列。特别是中央召开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使西藏进入了社会稳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中央加大了对西藏教育财政的投入,内地多个省市加大了对西藏教育的支持力度。使西藏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各地区发展水平仍是不平衡的,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差异,为了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课之前,我对所任课的班级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对80名学生调查发现:
1、年龄跨度大:实际年龄从15周岁到23周岁的都有;
2、学历差异大,有高中毕业的,也有十四五岁、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有一部分学生不是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而是社会上的失业青年;
3、汉语基础差,大部分学生汉语基础差,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汉语读写能力不及内地小学水平。
但西藏学生也有很多优点,例如她们纯朴、率真、重感情、荣誉感很强,能歌善舞,爱唱爱跳。
面对内地西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现状和国家对西部学前教育的培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染力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倡导和谐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能创设教学情境,能向学生呈现清晰逼真的图像、文字、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料,使学生同时调动多个感官,唤醒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感染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更充实、形象、生动,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例如,在语文《荷塘月色》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让西藏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意境,了解朱自清写意,选择了音乐导入的手法,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作者的心情。同学们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并在音乐美的境界中得到陶冶。调动了西藏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感染力,使语文和美育有机统一;使西藏学生在文学感化中熏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灵之作用。西藏学生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美丽的景色,融入那美的意境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对语文的整体感知显得十分便捷。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图文并茂的课文画面,为学生增添了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求而表现出来的认识倾向,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对其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一种心理行为。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创设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视觉画面,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有效地调控着学习者,使其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渴望的心理状态(有趣—乐趣—志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渴求新知的欲望,产生学习动机,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多种感官,从而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自觉、主动、积极去探索,促使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益。
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动画教学,使西藏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倍感亲切,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刺激他们的多重感官,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济南的冬天》 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述,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把济南景色描写得活灵活现。但西藏学生很少有人到过济南,缺少对济南的直接感触,要使他们仅仅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济南的奇美特色,显然是困难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有关济南的视频资料和文本,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从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字。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整篇抽象的、枯燥的文字具体化、生动化,学生学习语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升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研究表明,主体加工信息时受信息特点和主体经验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同教学内容的形式有关,教学信息如果新颖有趣,就容易形成独立而清晰的记忆痕迹。如果能通过信息技术再现有关场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将有利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使重点深化,难点降低。教学内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使学生既看到了形,又听到了声,犹如身临其境。例如,在教授作文“如何描写丰富多样的情绪”时,我用四幅变化多端、形象生动的动图将人的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展现在学生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不同的变化,然后再让同学们结合画面说出情绪变化的特点。用形象的文字描述并记录,达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传统教学仅用文字或口语无法表达的一些内隐信息外化出来,唤醒学生头脑中丰富的感性经验,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的内容,增强和丰富学生正确观察和解释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教材内容的陈旧和不足,拓宽和丰富教材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有机整合,可以在进一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的同时,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实现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尽管有很多意义,但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避免滥用,千万不能喧兵夺主:不能出现以多媒体为主,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盲目追求形象化,而忽视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要适度使用,避免造成视觉疲劳。要适时、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最佳整合,使语文课真正散发出它“迷人”的魅力,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