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
2014-08-15王锡德
王锡德
王锡德,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语文教学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学生的写作兴趣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古今中外所有作家的成功表明,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唯有将生活引入作文教学中。
一、作文命题生活化
听说蒲松龄为搜集写作素材,曾泡茶于树下,与路人聊天、说故事,终于写出了名著《聊斋志异》。其实,古人的许多实例和经验告诉我们,优秀的作品大多来自生活的闲聊。因而我认为:让学生在作文前聊一聊定有益处。每次作文时,我要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命题,要么将写作的范围和题材、材料等交给学生讨论、准备,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寻找作文的素材,从讨论交谈中互相得到启发,打开写作思路,这样,不仅有促于学生理解题意,而且能激发学生命出更新颖、更有体现力的题目来。例如,一次植树活动后,我让学生以野炊生活为内容写一篇作文。学生开始总希望我给他们命几个题目,我让他们回忆野炊的过程:什么东西给自己印象最深刻,什么最有意思,什么对自己启发最大,什么东西最值得留恋。然后再让他们讨论交谈。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课堂也热闹起来。慢慢地,有人陷入了沉思,有人点头微笑,有人若有所悟,有人奋笔疾书。我巡查时发现,有一个学生对着一片带有血迹的树叶凝视了许久,又小心地将它放入笔记本中夹好,然后飞快地写了起来。一篇优美的文章《带血的树叶》 就这样问世了。他记叙了自己通过发现一片带血的树叶,寻迹找到并医治好了一只受伤的小兔子的故事。文章感情真挚,声情并茂,确实为一篇难得的佳作。可见,面向生活的命题写作,比起教师个人的凭空想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要好得多。
二、作文指导生活化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教师恰当的指导就十分重要了。通常,老师们也许会为这些学生设计一条思路,让他们沿“路”前进,也许会说“再动脑筋想想”这类的话。其实,这样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毫无用处,长久这样下去,必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趣。最佳的指导方法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用谈话,讨论,辩论的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生活处境上帮他们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自己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应注意的是:在指导时,学生需要的是朋友般的关怀、鼓励和支持,而不是严师般的教训。因为只有在温暖与轻松的环境下,才能打开他创作灵感的大门。
三、写作过程生活化
生活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也应是轻松愉快的。因而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不宜给学生过多的约束,例如规定必须写多少字,限多少时间内完成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压力。其实在作文过程中,我们也应遵循生活的规律。学生能力各异,作文内容能丰富则丰富,速度能快则快,如有时间教师应有针对性指导个别学生如何把内容写丰富,如何提高写作速度,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等。必要时可以给他们停笔讨论、查找资料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在实践活动中探讨、解决问题,在写作、讨论、争辩中训练开放性思维,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
四、作文批改生活化
学生的作文是学生自己生活的反映,而教师在批改时却往往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是很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教师不仅是对学生的作文给个分数,作个评价,其首要任务应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面向学生的生活,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去批改,这是一个新办法。具体来说可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如果教师有大量时间,宜个别批改。批改时应先听听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意图,思路作个介绍、分析。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进行商讨、评改,这是最贴近生活实况,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面对面互相评改。只是在评改前,教师宜提出评改的要求与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这种方法效率高,同学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应注意的是,如果遇到分歧较大或值得探讨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全体学生讨论,以便取得共识,使大家共同提高。这两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批改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既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写作情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面向生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作文的全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自主、友好、融洽、活泼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完成写作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也能让作文教学真正变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