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茗式散文阅读
2014-08-15葛琳璐
葛琳璐
葛琳璐,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一杯香茗在前,它那淡雅的清香早已让人陶醉不已,家中六岁小儿被玻璃杯中茶的颜色所诱,兴奋地猛喝一口,结果全部喷口而出,入口的茶水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样甘甜如蜜,反之竟是涩涩的苦味。于是认为,茶是苦的,很难喝。从此拒绝喝茶。其实他不知道,茶是不适合大口喝的,而是小口抿的,入口前先是有种淡淡的涩味,随之便有一股清香从舌尖蔓延至舌根,给人带来清新舒爽的感觉,精神也随之愉悦起来。六岁小儿哪有这样的闲心和雅兴去品茶呢,我不禁莞尔,却意外地想到初中生在阅读散文时不也是和小儿品茶一样的情形吗?
他们在以往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上,初读散文也会如初品香茗时那样盲目,一目十行式地只想了解文章大意,获得情节上的趣味,却发现,此种文章读到文末也不知道作者所云何意,尤其是写景写物的散文,只知语言优美,情感浓郁,但作者散文中的事、物、景或人表达了对人生的什么情感、启示等仍无所知,故开始讨厌散文阅读,觉得没有趣。
为何不用品茗的方式去阅读散文呢?泡茶的过程是茶叶获得新生的过程,它将自己身体的精华和灵魂都传递给沸水,在品评中完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过程。散文的阅读过程不也正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撞击的过程吗?读者是多么希望能在咀嚼文味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啊!我认为要让学生了解散文,并进一步的欣赏散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读文章就要像品茶那样,抿上一小口,慢慢地进行回味,如何从细处慢品,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寻找散文的美点
一篇美文在首先听读一遍,可以配上音乐,在舒缓中由教师或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在营造品茗时的那种雅趣和情调中让学生直观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在抒情的音乐中,在诗意的文字下,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散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后,让学生及时捕捉文章中他们觉得美的地方,可以是优美的词句、段落,可以是美丽的景色描写等等。在文中做上标记,然后对这些美点,反复地朗读,在朗读中细细咀嚼,理解深意,圈点批注。老师也可让学生分小组互相分享各自的美点,并说明美点的可赏缘由,启发学生的思考,增加对文章的理解,为学生能更深入地解读散文打好了基础。
二、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
1.捕捉文中特别字(词)眼。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苏雪林的《溪水》一文中,作者在描写溪水时有一句“她将那可怜的迷路小红叶,挤挤推推地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大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其中“挤挤推推”“滴滴溜溜”“笑嘻嘻”“一溜烟”这样的词语,传神地写出了溪水的欢愉之情,溪水就像是一位天真活泼略带几分淘气的小姑娘,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再如朱自清《春》 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钻”字用得很传神,把春天来了,小草急切的生长欲望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可爱地表达出来了,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只要我们留意捕捉,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作者精心营造的、特别的字或词。可以通过此触摸到作者对景,对人,对事的情感,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中心。
2.关注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在散文中要特别关注直接抒情和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是作者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散文的灵魂。比如席慕容的《槭树下的家》这篇散文中“对我来说,我的这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一句,作者以议论的方式单独成段,我们可以从此句中感受到作者把小鸟的窝巢和自己的家进行类比,得出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欢乐的幸福观,从而作者在文中传达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因这句话而变得简单明了了。阅读这样的句子时要做上记号,它是理解散文的一条捷径。
3.洞察作者的情感线索。每篇文章都有一条明显的文路,而作者的情感之路,常常若隐若现地伴随其左右,只要我们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感之线,那么,体会文章感情也就容易了许多。如《背影》一文中,背影是全文的线索,伴随着背影有作者的四次流泪,通过它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思念的一个过程,浓浓的父子之情溢满全文。
品茗试阅读,细细的抿出散文的味儿,去感受作者在语言中给我们带来的余香。触摸作者的情感,体悟生命的真谛,升华读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