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4-08-15姚丽琴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文言文意境意识

姚丽琴

姚丽琴,教师,现居江苏靖江。

对于审美来说,它就是在一定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人们对事物的能动性反应,包括对事物的审美感知、体验和心理活动等。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分析学情,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文言文诵读、诠释等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提升他们的美学观念。

一、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构建审美教育的场景

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意,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发现美的基础因素。针对文言文教学来说,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内心的情感随着文章文字背后的情感展现来带动和同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把自身、学生及文章的作者三者的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做好及时的沟通与融合,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如教师在讲授《伯牙绝弦》 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既定的教学场景。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写作的构思、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都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章彰显了我国古代文学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得一知己足矣”的美论。文章表面的美是学生可以轻易发现和感悟的,但是情感的寄语和表达在手法上有自身特有的技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和剖析。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的视角去剖析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同学友情、朋友友谊之情等生活场景,通过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触动,并且这种情感触动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深潜到文章内部世界寻美访胜、采珠探宝,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文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通过讲故事、听歌曲、看影视作品、赏析图片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二、广泛的开展文言文的诵读,用读来开展情感教育

文言文拥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情感性。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就必须让学生走进文言文,对其进行深度的感悟和剖析,这就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有效的诵读,实现文章的品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品味文章所展现出来的美。其实,对文言文的诵读就是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过程,诵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正如贺贻孙所说的那种:“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颂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

三、让学生走进作者,打造审美意境

文言文来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情往往都不是很直白地表述出来的,而是很含蓄地借助其它事物或者其它途径来进行情感的间接表述,文章往往是纸短意长,具有弦外有音,这给学生留足了“空白”和想象的空间,这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就不难看出文言文的艺术美。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美的赏析,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能力,依据文章中的文字表述,去打开想象的窗户,感悟文字背后作者的寓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走进文字背后的意境。古朴典雅的文言文有着汉语最深邃的魅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意境。

我国文言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的多元化,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也对小学生有极大的触动,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形式和作品的载体选择上都十分恰当和确切,通过优美和舒畅的路径展示了华夏五千来来的文明,运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说是功效卓著,效果极佳。新课改下探究文言文中的美育和德育路径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无止境,贵在开启心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准备,认真探究学情、教情和教学内容,就能使我国的古典诗词更加光彩夺目。文言文有着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性,在美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文言文意境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