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卖白菜》朴素的感染力量

2014-08-15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一毛钱朴素白菜

李 琴

李琴,教师,现居山西介休。

《卖白菜》是职业中学语文基础模块的一课,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文章用朴实真挚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他童年时期的一段辛酸往事。

一、故事情节虽简单,读来却让人心痛酸楚

故事真实简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卖白菜时,“我”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惹母亲伤心。

故事里“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同侍弄地里的白菜,一同去卖白菜。眼看就快过年了,能吃饺子了,在“我”心里已贮藏很久的盼望之情让“我”无比激动。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的三颗白菜。一个刻薄的孤寡老太太买白菜时,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戳了又戳,“我”对那棵小白菜不舍和爱惜,老太太却又苛刻又尖酸,这让“我”非常不满,“我”伤心气恼,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等“我”放学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已被退回来了,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读着这篇小说,时光仿佛回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北方农村,彻骨的冷,彻骨的穷。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但我们读完心里沉甸甸的酸楚,如此揪心,就是因为作者把矛盾冲突设计的非常巧妙。

二、矛盾冲突设计巧妙,细节描写细腻感人

(一)是母亲与“我”之间,卖与不卖白菜的矛盾。“我”想起了怎么侍弄那104棵白菜,那颗小白菜又怎么历经磨难、死里逃生。“我”和母亲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劳动,对这三颗要做饺子馅的白菜深深地不舍。推出一组特写镜头,运用神态、动作、眼神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母亲“苦着脸”“走来走去”,“锁定”写出了母亲内心的矛盾。

体会细节描写细致传神的同时,我们真切感悟到:母亲何尝不想留下仅剩的三棵白菜过年,但家里实在是穷,要维持生计只能卖掉白菜。这种无奈的心痛才是母亲真正的痛苦。

(二)是“我”与老太太之间。在集市上,“我”和那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之间的语言冲突最激烈,老太太翻白菜、戳白菜、拽白菜、撕白菜动作的细节描写,“我”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不满老太太的挑剔,甚至顶撞老太太。“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而母亲却说“我”没大没小。

(三)是母亲与老太太之间。当那棵最小的白菜被“我”不小心摔到沟底,母亲竟然打骂了“我”,而且“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但当买白菜的老太太对白菜左挑右捡时,对那三棵白菜倍感珍惜的母亲忧伤地劝说她别撕白菜,还因为顶撞老太太骂“我”。一个是不小心摔到沟底,一个是有意为之,但母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

作者为刻画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把母亲宽厚待人的性格表现了出来。更因为“我”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了,母亲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你今天让娘丢脸了”。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

可见白菜是矛盾的重点了,白菜当时也许就是一个被饿怕了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围绕矛盾冲突,通过挖掘人物细节描写,人物描写越细致传神,冲突越激烈,展现人物性格越丰满。

三、感情真挚,不造作,娓娓道来

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不舍情、自责情和懊悔情。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抓住母亲的语言、动作、心理特征,平实地勾勒出母亲、“我”与卖白菜的情态。不求华丽,务求朴实;不事雕饰,务求真实;不加烘托,务求本色。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既俭省又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平凡而伟大。

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自然朴素而感情真挚,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我”的不同性情。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

文章中的冲突是生活矛盾的反映,从这些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生存状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极度贫困,饥饿和贫穷充斥着整个社会,从这些矛盾冲突中体会母亲的悲伤心情,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我”的“不诚信”让母亲难过。在此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高大形象在这三个矛盾中更加凸显了出来。母亲“苦不失自尊,穷不失诚信”,显示了她高贵的灵魂,母亲用自尊感动我们,用诚信教育我们,这平凡而伟大的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猜你喜欢

一毛钱朴素白菜
一棵白菜
开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换装”
隔离朴素
地上掉了一毛钱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一毛钱
一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