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2014-08-15秦秀玲
秦秀玲
秦秀玲,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课堂提问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是,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会对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教师应该让有效的提问润化语文课堂。
一、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
1.追求问题的数量,忽视问题的质量
由于学生已经处于中学阶段,所以十分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多次向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和深入性。比如,在讲解鲁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有的教师会提出一连串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本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作者生活于哪个朝代?作者的字号是什么?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这样的问题几乎不用学生思考就可回答,而且课本中都有详细的注释。这些问题的设置无疑浪费了时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忽视学生提问环节
很多教师认为提问就是教师问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提问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能够提出很有水平的问题,这说明他已经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并进行深入思考了。而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就缺乏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能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缺乏提问的勇气,这样就导致了整节课都是教师在主导,教师在提问。比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教师将课文串讲一遍后就开始给学生提问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莲花有了什么样的新认识?”、“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问题确实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但是却没有调动起学生独立提问的兴趣。
3.提问不当、表达不清、逻辑混乱
由于一些口语习惯或者是教师的思维、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致使学生听不懂教师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有的教师还会出现思维混乱等现象,进而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让提问环节变成了学生的负担。还有的教师在提问时很容易离题,评价是否为有效提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师的提问能否紧紧围绕课文中心进行。还有的教师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使得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例如,学习《归园田居》这一首诗,有的教师在没有介绍陶渊明的生活背景等情况下,就让学生谈一谈对陶渊明归隐之后前后的变化。虽然这一问题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学生也只能靠主观臆想回答问题,而没有真凭实据。
二、进行有效提问的措施
1.追求问题质量
只有提高问题的质量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质量。追求提问的质量主要做到:第一,在课文重难点地方进行提问。当教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时要及时进行发问,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思考,同时也会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当学生随着教师的提问慢慢克服课文中的困难时,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进而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第二,在一些学生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等地方进行提问,使学生形成全面看问题的习惯。有的课文学生容易在宏观上思考和把握,对于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却十分容易忽略。因此,教师应该注意细节的提问。比如,学习《春望》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一个问题:可不可以将颔联“溅”字改成“落”或其他的字,为什么呢?提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细处着手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设计关键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同样也是语文学习的纲目。解决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也就达到了教学要求。由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一定不能让过多的问题充斥于课堂,让关键性的问题成为启发学生思考的主线。比如,教学鲁教版八年级下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创设问题情景直奔主题,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胡适先生是怎么评价自己的母亲的?”“在这些评语中,胡适为什又称母亲是‘父’,是‘师’呢?”这两个问题为学生下文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优化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良好的提问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提问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悬念式、情境式、引导式等。这些提问方式都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提问是促使课堂环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的纽带,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细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妙的提问能够引领学生思维达到质的飞跃,恰如其分的提问,是课堂目标实现的前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