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 活化语文课堂
2014-08-15石春梅
石春梅
石春梅,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传统语文课堂中的生活情境创设一般只是课堂导入环节的一种辅助形式、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教师迅速导入课题、进入教学内容而服务的,往往并不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以“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单导学”课堂改变了过去教师“统治”课堂的固定模式,它通过将预设的一个个课堂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体悟,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这种活动情境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则更多地外化为生活情境。
具体讲,该模式下语文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设定的每一个活动情境中,教师将根据文本设定的活动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找到活动与生活的切入点和联系点,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选取丰富的生活素材,创设与活动内容契合的生活场景和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活动环节的体验中去,从而实现文本教学活动与生活的相融合,实现品味、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提升,达到“教育回归生活”的目的,并最终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创设生活情境:
(1) 精选生活素材。生活中的素材种类丰富,将之用在教学上既形象又贴切,符合文本的生活素材如自然、生命、社会、习俗、文化、道德类的可谓比比皆是,小到花、草、树,大到社会公德、人文地理等资料无不需要精心比较筛选,或是用在导语的设置上,或是放在课堂中文本的鉴赏、品评的过程性体验中,或是在课堂最后起到画龙点睛、拓展延伸的效果。
(2) 再现生活场景。教师要根据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文本内容还原到具体活动情境中,将反映在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的生活场景通过影视、表演、语言描述等形式再现,引发学生的认知、感悟、思考和提升。
(3) 营造情境氛围。情感是文学作品的要素,特定的生活情境有着特定的氛围或情感基调,它们有的是客观分析,但更多的融入了主观感情色彩,或悲伤,或激昂、沉郁、哀怨,或清新、明快、欢愉……老师可借助于风格各异的音乐或画面背景渲染烘托气氛,进入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4) 观察体验生活。文学作品根植于生活,而语文课堂也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去观察、体验,从而将抽象的作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进自己的生活认识,从中即可获得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的升华。这些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亲历并感受生活,最终内化为语文上的知识、情感和能力。
活动单模式下的活动情境和语文学科知识均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在此基础上的生活情境创设更是直接指向现实生活和学生主体发展,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既要注重“现实性”,又要关注“创新性”。创设契合文本又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的、有趣的、开放的、有思考价值的生活情境,又要注意不能简单地还原或再现生活,而要创造性地预设生活,让学生入乎文本和生活,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
(2) 既要关注“主体性”,更要突出“发展性”。课堂主体是学生,生活情境创设要为提升语文课堂效益、发展学生主体的鉴赏能力服务。
(3) 既要关注“学科性”,更要注重“适度性”。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所教的文本,目的也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活动的主阵地应是课堂,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应该把握好生活情境的“适度性”,不可喧宾夺主。
(4) 既要关注“适切性”,又要关注“情感性”。语文教学中,可创设的生活情境素材可谓多种多样,但不一定都适切,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语文特点、教学目标、现实生活、情感氛围等综合因素全面权衡、考虑。且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情境,生动有趣或悲伤、感人、催人奋进的,如果能够一下子就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那自然就能较好地引入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并最终指向语文素养上了。
语文课堂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是从生活走向体验、经体验再还原生活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性策略,无论是课堂驾驭或引导都需要教者首先是一个勾连生活和作品的有心人,一个注重生活体验并具有较高生活感悟能力的人。愿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不再是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照本宣科,而是开放性、发展性的活动体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