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读解

2014-08-15尹红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学生

尹红斌

尹红斌,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文本读解是读者以文本为依据,进行的富于感情、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对话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也是与编者、教师、同学和自我的对话。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应当珍视学生读解文本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构建心灵交流的桥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阅读教学要落实多重对话,前提是师生对话。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充分地阅读文本,启发学生深入理解体味,形成与文本和作者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教师要最终促成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还必须打开学生的心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应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氛围的建设中来,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假设和陈述,大胆地质疑;并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建构期待

阅读期待是指读者阅读前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阅读期待是阅读的心理动力。钱梦龙老师在教《死海不死》时,导入之后提出了一个“反常”的话题:“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知识可以不用老师教?”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由于建构了阅读期待,学生都努力地读,专心地思,热烈地讨论,在多重对话中找出了许多不用教的知识以及不用教的理由。这样,学生将新知识纳入了已有的认知结构,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追踪原意

读解文本应追踪作者创作的原初意义,坚持解释的确定性和客观性,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历史写作情境,探究作者创作的原始用意和基本母题。编者设置的注释、提示等,是一种比较合理或接近作者原意的解释,也要理解掌握。如读解屈原的抒情诗《离骚》之前,把作者的生平资料、《离骚》整首诗和《史记·屈原列传》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布置给学生。读解时把这些资料作为诗句的注脚。如此抽象的抒情就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易于跨越与作者的距离,实现与作者或主人公的直接对话,从而深入地领会诗人含蓄隐晦的情思。

三、填补空白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是包含着许多未确定性与意义空白,是吁求读者阅读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各自的方式赋予未确定性以确切的含义并填补空白。因此必须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师生之间也应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知识经验填补空白,用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去补充、丰富、强化原作的形象和意境。如读解《祝福》,可试着从鲁镇的某个人(如柳妈)或者干脆从第三人称的视角观照,从而补充丰富文本的某些段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颠覆重建

(1)以文本的多义性激活学生的批评意识

既然文本是开放的,有着多义性,那么文本意义的读解就没有终极的结论。文本读解要注意不落窠臼,颠覆定论,重建新意。要让学生与自我心灵对话,大胆质疑,找出文本的隙漏或不足,激活他们的阅读批评意识。《道士塔》是余秋雨的散文名作,特级教师杨先武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指出,文章大量地写了王道士造成敦煌文物流失的丑恶行径,并大发感慨;既然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不应该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个小人物,而对当权者的谴责只有寥寥数笔,以致影响文章的思想深度。不迷信权威,能深刻反省,才会有出色的阅读批评。

(2)以文本的间性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蒋成瑀认为:“文本的间性,指文本之间互相指涉的一种关系。”文本之间有着内容、语言上的联系;文本不只是从属于作者,而是从属于历史,从属于社会。因此,要把文本放在历史长河里加以比较,与不同时期的优秀文本进行对话,以读出意义的碰撞,重建全新的见解。读解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把它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梁实秋的《雅舍》等作品进行比较,可以读出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雅人情志,对精神家园的一种坚守。仔细辨析其异同,从而揭示出更有韵味更深刻的见解。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样读解文本,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学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