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以探寻的“证据”——《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角度

2014-08-15○周

语文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刘亮程教者语句

○周 祥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211200)

自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版本。在众多版本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的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为突出。与人教版相比,苏教版所选的散文数量较多,共计25篇。《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选录散文中的一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课文,选自作家刘亮程所著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著有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他的作品散文语言优美、内容深刻,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学生而言,这篇课文阅读和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文本、理解文中的内涵是《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时的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文本语句

散文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引导学生体味散文之美。散文之美,在其语言。与议论文、记叙文相比,散文的结构和遣词造句都比较自由,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教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方案。设计教案前先要分析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上课时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有所侧重。刘亮程的文字常给人洗尽铅华之感,《今生今世的证据》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缺乏生活体验和文学基础,许多学生会觉得很难读懂。因为阅读的难度大,许多学生对这篇不感兴趣或者根本读不进去。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读懂文本,包括读懂题目、理解文中语句和把握全文三个阶段。

阅读的教学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理清文脉,结合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语句。对于一篇课文的理解,首先要从题目开始。《今生今世的证据》的题眼在于证据。什么是证据?能证明事物存在和真实性的事实和材料。这样理解,题目的含义为证明今生今世存在和真实性的事物和材料。文章就是以这些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今生今世的证据》描绘了作者曾经生活的那片土地上的生活。因为课文只是文集的其中一篇,要理解课文不仅要结合上下文,还要结合文集中的其他散文才能做到全面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许多让人费解的语句,如“大地深处的大风”“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在文集中的其他散文可以找到注解。由于并非所有的学生对散文都感兴趣,如果要求每一个学生在预习时都要将《一个人的村庄》读一遍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如果老师对文义也是一知半解,只是带着学生浅尝辄止地将课文梳理了一遍,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因此,建议老师在备课时可以将《一个人的村庄》读一遍,达到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全文文意的目的。在课堂上,对于那些与其他文集相联系的疑难语句要做出讲解与说明,让学生理解文中语句,了解全文文义。

二、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理解文中的内涵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教材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最后一篇,因此,不少教师认为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思乡之情,作者在文中借助村庄的一木一草、一砖一瓦表达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从文学角度来说,有学者认为这篇文章表现的思乡之情只是文本的外壳,作者真正怀念、追求的是隐含着“故乡”含义的精神家园。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篇关于“时间”的文字。刘亮程对时间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体验。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建立在“时间”这一线索上,《今生今世的证据》也不例外。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回望过往,询问自己和读者“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谁能证明那就是你的生活?”。过往一起生活的人、过往生活过的地方的墙、地板、动物等等都可以证明。但是假如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不见了,那么谁又能证明“我”的存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这样的结论让人感到感伤和绝望。与现实的家园相对,“我”内心的精神家园里的一砖一瓦,曾经见证了“我”内心的生存,见证了一个人内心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随着时间的流逝,精神家园也在变化,过往的一切也在消逝,那么谁来证明那些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曾经存在。这样,那些失去了精神家园的旅人也会迈入虚无之途。而无论人们怎么选择,时间都只会往前,曾经存在的事物总会消失。解读《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学说观点非常多,而且内容各异甚至互相冲突。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学说观点都不否认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一种悲伤与怀念之情。

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解读多种多样,每种解读都可以在文中找寻到它的“证据”。文学不是理工学科,只有唯一一个答案。没有人能证明自己的解读是错的,也不能证明别人的观点不对,即使是作者本身。一部作品在创造出来后就脱离了作者的控制,并在无数的读者的眼中幻化出不同的风景。作为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解读观点都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哪种观点应该是错误的。因此,教者应该做的,是在奠定全文基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出发,一步步走进文章的深处。

教师在进行《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理解文章内涵要建立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离开文本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是浅尝辄止,更谈不上走进文章深处。脱离文本的内涵理解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具备深度。第二,要真正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第三,要注意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要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仅仅依据这一篇课文是不够的。教者要做好备课工作,上课时可以补充作者的一些其他作品介绍,也可以列出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与之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扩大讨论问题的范围,让上课事半功倍。

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语言优美,充满诗性哲味。而作为课文,因为阅读难度大,许多学生无法做到真正读懂读透文本。在上课之前,教者要做好备课工作,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者,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学生的难点所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章内涵。在上课时,教者要与学生合作,共同探寻文中的“证据”,一起寻找解读文本的钥匙。

[1]张克中.在时间里体验家园废失——解读《今生今世的证据》[J].中学语文教学,2010(6).

[2]张拱良.循循善诱的教学境界——点评《今生今世的证据》课例[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3]方妤.寻觅“生命”——解读《今生今世的证据》[J].中学语文园地,2008(5).

猜你喜欢

刘亮程教者语句
潜在的共鸣与对话——论雍措与刘亮程的乡土书写
重点:语句衔接
冬天,与刘亮程有约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