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死的挣扎,灵魂的顿脱——也谈《小城三月》中翠姨之死

2014-08-15○任

语文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林黛玉小城哈尔滨

○任 情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637000)

《小城三月》是萧红生前最后发表的一部小说,与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不同的是,她一改对生死的深刻描写,她用平和的语气写小城中发生的一切,并让翠姨在静谧的春天安静地死去。“我”这个叙述者与继母似乎知道翠姨抑郁而终的原因,而与此事有密切关系的“我”的堂哥却在后来提起翠姨常落泪,还是不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纳闷。

翠姨为什么死了?从她的处境可以看出,翠姨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生长于旧家庭的翠姨与一个她不喜欢却有钱的人订婚,面对自己喜欢的“我”的堂哥,翠姨却始终无法从“改嫁的寡妇的女儿”的阴影中走出。于是她默默地接受了,但在新婚前夕病倒至死。这种封建礼教下牺牲的旧式女子在现代文学中比比皆是,《家》中的瑞珏、淑英,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等。但与她们不同的是,翠姨的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新的婚姻悲剧。

《小城三月》写于1941年,虽然五四运动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新时代的女性可以冲破家庭,冲破礼教,取得肉体上的自由及爱情婚姻的自主权,但在作家们的眼中,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精神的高度上的,生长于封建旧家庭,却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作者结合自己的婚姻纠结与当时贫病交加的生活状况,塑造了翠姨这个处于新旧夹缝中,在这种无法排解的矛盾中静静离去的悲剧女性形象。

翠姨生长在一个封建旧家庭,虽然家境颇好,让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沉闷的家庭氛围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快乐。这些可以从她沉静的性格看出。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新的追求,那就是对新事物的向往。当时,他们县已有洋学堂,“我”家又是一个很开通的家庭,网球场,逛公园,上学……都让翠姨感到新奇。正是这种新事物的影响让翠姨那颗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心开始发生变化,进一步造成她的爱情悲剧。

翠姨喜欢到“我”家,喜欢接受新事物,披肩,高跟鞋,日本琴,她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些事物的接受只是说明翠姨追赶时髦,并没有说明她的内心变化。但在打网球一节中,作者无意地向我们透露了翠姨心底的秘密。翠姨是一个性格温柔而又内敛的女子,她从不向人敞开她的内心世界,但心灵的感受不仅取决于内心压抑和冲突,也显示在一个人对日常生活的丰富和细腻的感受中。翠姨喜欢“我”家愉快的氛围,喜欢新事物,但面对漂亮的网球场,她只是看风景,并朝哈尔滨望去。多愁善感的翠姨独自沉思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她会朝哈尔滨望去呢?哈尔滨对于小城来说,对翠姨来说,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那儿有洋学堂、洋房……但更重要的是哥哥在哈尔滨上大学。翠姨厌倦家里的生活,但摆脱不了小城狭隘的目光。她,一个改嫁的寡妇的女儿,在小城里是容不下她对哥哥的爱恋的。于是出于对哥哥的爱慕及自己的苦闷,她不自觉地往哈尔滨望去。同时,在写翠姨这个在婚姻面前毫无自主权的女子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身世之悲。10多年前,她就是从小城逃婚到哈尔滨去的。但她并没有赋予翠姨逃婚的勇气,只是让翠姨在矛盾的痛苦中继续挣扎。

对新事物的热衷只是说明了翠姨在物质上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在读书问题上则是她最致命的思想枷锁。五四新思想的来源是新式的教育,萧红就是“五四的女儿”,她最初的逃婚思想就来源于新式的学校教育。

《小城三月》从头到尾都流露出翠姨对有机会读书的“我”的羡慕、对上大学的哥哥的爱慕。她想读书,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读书。在“我”和哥哥面前她总是自卑的,尤其是对哥哥。他们之间的差距正是这种新旧教育对比形成的。但在一次玩笑中,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大伯说翠姨“林黛玉”,我们都在笑。翠姨出来后说:“你们读书识字,我不懂,你们欺辱我。”翠姨委屈地说,其中又饱含了自己没有读书的辛酸苦楚。她究竟有没有听到我们说她“林黛玉”?对没有读过书的她,又知不知道林黛玉这个人?文中没有提到。作者写到这里,写到林黛玉其实暗含了翠姨悲剧结局的人生。林黛玉作为一个旧式小姐,虽有才,但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并无用武之地,加之在封建势力面前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最终郁郁而死。作者有意写到这些,使翠姨的人生更增悲凉。因林黛玉有才,而翠姨没有读过书,更谈不上有才,所以她说“你们欺辱我”。这是翠姨与作者共同发出的对命运的不满之声。作者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有才,却也似在“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生活,生命的压力使她和翠姨一样苦闷。

翠姨毕竟是处于一个旧式家庭的女子,新思想还未彻底改变她。她已经受了“改嫁的寡妇的女儿”的打击,加上她内心的自卑使她更不敢表白对哥哥的爱,更不敢奢望与哥哥长相厮守,于是默默接受了自己并不满意的婚姻。订婚后,翠姨的生活更阔绰了。看似她是准备当一辈子的自己并不想当的阔太太了。但在小说创作中,某些先前的设想往往受到另一种力量的纠正。在去哈尔滨买嫁妆之后,翠姨强烈要求读书,却又慢慢病倒,最后死去。买嫁妆作为翠姨死的催化剂只是表层的,她内心的绝望才是真正致命的精神杀手。翠姨受到的压抑与摧残终于在买嫁妆后冲破了。她的内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她对他们充满羡慕甚至崇拜。在他们那个时代,大学确实代表最先进的文化、思想。但更多的感情还是出于对哥哥的爱慕。这种强烈的崇尚与自卑心理让她下定决心向家里争取读书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又使翠姨与哥哥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哥哥的同学都那么好,连女同学都很好。相形见绌之下,她的心彻底地死了。她曾听说过男学生结婚的事,心中有些不平,还问“我”不读书是不是很坏。本来就很介意读书问题的她绝望了,但现在她绝望的不只是婚姻,还有人生。她想寻找光明,但又看不到一个真正理想的东西,当理想变得遥不可及时,她又不愿屈服于现实。正像周树人先生说的那样,生命的哲学是反抗绝望的哲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荣格认为,人的拯救性的力量都潜伏在无意识中。从翠姨的婚姻悲剧、人生悲剧,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不屈的灵魂的拯救。当生命受到压抑,她这个无力回天的弱女子只能以死反抗。人真正的悲哀在于心死。心都死了,活着还是折磨,不如毫无牵挂的离去。翠姨离开了,不久,作者也离世了。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女作家,萧红通过《生死场》、《呼兰河传》表达了内心难以抚平的创伤。同时作为一个年纪轻轻,却饱经沧桑的女作家,在为祖国、人民劳苦奔波时,也会禁不住想起自己的悲凉身世与生活磨难。时代造就人,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翠姨和作者一样都是这个黑暗的新旧交替时代的牺牲者。

[1]沈阳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佘斯大,刘渊.心灵撞击的回声[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3]江苏省作家协会.评论[M].学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林黛玉小城哈尔滨
小城雪花
小城大爱
即使从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会有逼仄的童年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小城红梅赞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