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尔雅》研究文献综述

2014-08-15郭星宏

语文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训诂学尔雅学报

○郭星宏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一、引言

《尔雅》既是我国训诂学的奠基之作,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因此,自它问世以来,学者们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以下是对古代《尔雅》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

在古代研究《尔雅》的著作大多属于训诂学的范畴,或是对《尔雅》收录的词进行注释和考证,或是对其文字做一些校勘和辑佚的工作。较早的《尔雅》注家出现在两汉南北朝时期,如刘歆,孙炎,郭璞等,这一时期的著作多已散佚。其中流传于后世的、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晋郭璞的《尔雅注》。到了唐代,研究者开始通过语音来研究《尔雅》,其中有陆德明的《尔雅音义》(《经典释文》中的一种,又称为《尔雅释文》)、释智骞的《尔雅音》等,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是陆德明的《尔雅音义》。在宋代有邢昺《尔雅疏》、郑樵《尔雅注》、罗愿《尔雅翼》等,最具影响力的则是邢昺的《尔雅疏》,其中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使用的就是邢氏的《尔雅疏》。至清代,研究《尔雅》达到高潮,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戴震《尔雅文字考》、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胡承珙《尔雅古义》等,其中集大成者是邵晋涵、郝懿行二书。到了近代,《尔雅》注疏、考释的研究向着更深入的方面发展,较为著名的有刘师培《尔雅虫名今释》、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周祖谟《尔雅校笺》等。近几年,现代学者将研究视野拓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尔雅》,在词汇学、语义学、文化学、辞书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扩展。

二、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以专著和近几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尔雅》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近代研究《尔雅》的成果表现在多个方面,关于《尔雅》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两类:其一,宏观的综合研究;其二,专题研究。

(一)宏观的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一般包括概论和注疏,该类型的研究从《尔雅》的性质、作者、体例、校勘、注本等角度展开全面的论述。影响较大的综合研究的专著主要有:顾廷龙、王世伟合著的《尔雅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版),黄侃的《尔雅略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骆鸿凯的《尔雅论略》(岳麓书社1985年版),管锡华《〈尔雅〉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

(二)专题研究

《尔雅》性质多元,涉及的内容广泛丰富,因此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尔雅》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将近五年专题类成果大致分为以下五大类:其一,训诂学领域的研究;其二,词汇学角度的研究;其三,文化方面的研究;其四,版本源流的考证;其五,与其他相关书籍关系的研究。

1.训诂学领域的研究。在传统小学研究领域里,《尔雅》被尊为训诂学的始祖。因此传统的《尔雅》研究就是在训诂学的范畴内进行的。在近年,仍有不少学者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在训诂学的研究中又分为两个方面:

(1)对于词条的新解或考证。代表性的论文有李凤兰的《〈尔雅·释言〉“骓”字考》(《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朱栋《〈尔雅·释诂〉“善也”词条浅析》(《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赵鸿君《〈尔雅〉病症名词“籧篨”“施戚”考释》(《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李凤兰《〈尔雅·释言〉“是”义辨析》(《语言文字》2012年第1期)等。这类论文相对较多,在此不一一罗列。

(2)对《尔雅》的体例编排进行研究。训诂的条例涉及全书行文的体制,因此,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二十世纪开始出现了对《尔雅》体例全面的研究著述。这一领域的论文有李法白的《〈尔雅〉释词撮例》(《郑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石田田《对〈尔雅〉编排体例的研究》(《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等。

2.词汇学角度的研究。《尔雅》是我国第一本浓缩的古代词汇的辞书。从词汇学角度研究《尔雅》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殷孟伦的《从〈尔雅〉看古汉语词汇研究》极具代表性,它具体地探讨了《尔雅》里的一般词汇和通用词、专用词、方言词以及同义词等,以说明《尔雅》在汉语史上的地位。近年来学者在词汇学领域对《尔雅》的研究成果如下:

(1)对通用词的研究。《尔雅》的通用词包括《释诂》、《释言》、《释训》,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因此研究《尔雅》的通用词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作是李冬英的《〈尔雅〉普通语词研究》,它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变而成的,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编辑出版。该书对《尔雅》的通用词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

(2)对专用词的研究。《尔雅》的后十六篇收录的则是专用词,专用词包括社会生活专名与自然万物专名,其中社会生活专名又可以分为人的自然关系与人的社会关系;自然万物专名可分为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对于专用词的研究,一般是从名物的角度分析的。如下是相关论文:

谢美英的《〈尔雅〉名物性初探》(《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王三格的《析〈尔雅·释畜〉名物词的理据》(《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吴振兴在《〈尔雅〉名物词语释义之系统分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另外,也有一些学位论文,如广西师范大学2011级孟迎俊的硕士学位论文《〈尔雅·释草〉名物词研究》、河北大学2012级杨清臣的博士学位论文《〈尔雅〉名物词用字的历时考察与研究》等均从名物词角度研究《尔雅》。

3.文化方面的研究。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尔雅》一书几乎囊括了先秦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近年来不少学者从这一角度研究《尔雅》,取得了比较大的影响与成果。谢美英《从〈尔雅〉动物名词探古人的直观具象思维》(《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12期)、韩淑红《〈尔雅·释草〉命名折射的先秦文化探寻》(《东岳论丛》2012年第9期)、李勇的《〈尔雅·释亲〉亲属称谓的文化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刘奇《从〈尔雅〉看中国古代礼俗》(《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第9期)、刘爽的《从文化视角看〈尔雅〉的释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4.版本源流考证。对于《尔雅》版本源流考述的文章有很多,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2012级鲍有为的硕士学位论文《〈尔雅注疏〉校议》极具代表性,该文在绪言的第二部分“《尔雅》重要版本及《尔雅注疏》的版本源流”对《尔雅》的版本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姜鹏翔《宋刻十行本〈尔雅注〉版本源流考》(《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7期)是作者在调查上海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收藏的宋刻十行本《尔雅注》及其各种衍生版本的基础上,对这一版本进行源流的考证所得。在该论文中,作者通过表格的形式比较刻工姓名、文字内容以及行款形体,让人一目了然。

另外,相关版本源流考证的论文还有范志新《〈古逸丛书〉本〈尔雅〉之底本辨析》(《文献》2008年)、郭立暄《顾广圻刻〈尔雅〉的版本问题》(《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9期)等。

5.与相关书籍关系的研究。《尔雅》从编撰体例来看,是我国第一部辞书;从用途来看,是一部解释经书的重要著作。因此在与相关书籍进行比较时不外乎这两大类。其一,与辞书的比较研究,其二,与经书的关系研究。

(1)与其他辞书的比较研究。与辞书比较研究的论文有很多,譬如:赵佳在《〈尔雅〉与〈广雅〉释义方式之比较》(《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张凤岭的《〈说文解字〉与〈尔雅〉释义方法比较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杨晓斌《论〈说文解字〉与〈尔雅〉的关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等。

(2)与经书的关系研究。相对于与辞书的比较,与经书关系的研究相对少,其中这部分以李冬英为代表,《〈尔雅〉因〈诗〉连言训释》(《〈诗经〉研究丛刊第21辑》)、《〈尔雅〉解释〈诗经〉语句》(《〈诗经〉研究丛刊第16辑》),这两篇都是通过《尔雅》训释《诗经》。

三、研究发展方向

以上回顾了近几年对于《尔雅》在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从总体上来看,《尔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学术发展永无止境,《尔雅》在某些方面和领域仍有研究的必要。

第一,重视对《尔雅》基本概念的研究。尽管《尔雅》的研究者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尔雅》性质仍然没有定论。窦秀艳在其《中国雅学史》中称它“是中国第一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专书,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解经之作、百科全书、类书、辞典、教科书、名书”。《尔雅》究竟是何种性质的书,学界历来没有统一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尔雅》的性质予以厘清。

第二,对《尔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众所周知,《尔雅》的研究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有必要从史学的角度入手,通过纵向的比较,对《尔雅》的研究做出总结,进而全面探讨《尔雅》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三,加强《尔雅》的应用研究。《尔雅》一书作为训诂学的典范,与古代汉语的学习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可以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入手研究《尔雅》。在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阅读《尔雅》可以帮助学生通晓古代字词的源流和了解古代文化。然而目前学界还很少注意到《尔雅》与古代汉语教学的关系,对于究竟如何利用《尔雅》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更是学界不曾提到的,因此在这一领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由上可见,近几十年来,《尔雅》的研究在与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专著与论文数量可观。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领域仍需要我们拓宽思维,通过更为全面、科学的方法更正、弥补现存的研究不足。

[1]周祖谟.《尔雅》校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

[2]奇光.中国小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顾廷龙,王世伟.《尔雅》导读[M].巴蜀书社,1990.

[4]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M].中国书店,1983.

[5]管锡华.《尔雅》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6]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窦艳秀.中国雅学史[M].齐鲁书社,2004.

[8]吴礼权.《尔雅》古今研究述评[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5).

[9]许嘉璐.《尔雅》分卷与分类再认识——《尔雅》的文化学研究之一[J].中国语文,1996(5).

猜你喜欢

训诂学尔雅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致敬学报40年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反训”之说不可信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读《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