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昌方言中的“ABB”式叠词释义

2014-08-15谢晓薇

语文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扎扎叠词语素

○谢晓薇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621010)

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系统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由于地理条件的显著差异,形成了方言内部的诸多不同,“县县有土音”的状况普遍存在。巴中地区位于川北,属盆周边远山区,东邻达州,西抵广元,南接南充,北靠陕西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巴中方言在隶属西南官话成渝片区的同时,又形成了独有的方言面貌。作为巴中市四个县区之一的平昌县,也有别具特色的方言。

词作为语言符号的单位,是一个不依赖其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个体,为语言中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重叠词的产生是通过构词或构形的形式产生而来,是很重要的造词方式。川北方言中有一种较能产的三字格重叠式造词方式,即“ABB”式或“AAB”式。相比之下,平昌方言中的“ABB”式比“AAB”式重叠更为常见和普遍,能体现出此地独特的词汇特点。这类重叠词很多,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四类。为行文简便,下文中采用以下符号代表音节和语素:

N名词性语素 V动词性语素 A形容词性语素 M量词性语素

一、名词

这类名词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N+NN通常“B”是名词性词素,重叠后形成“BB”式名词,词形变化前后的词义基本相同,词性不变,其不同在于语法意义上的所指不同。

有表特称的,如:药面面、谷子子、壶嘴嘴、人花花、病壳壳等。

有表示性状的,如:糖粑粑、稀汤汤、米糊糊、汤水水、花包包等。

有表示特殊形状的,如:谷桩桩、竹竿竿、鞋垫垫、纸片片、笔尖尖等。

有表示物体的某部位,如:瓜蒂蒂、树杆杆、锄欛欛、菜梗梗、桌脚脚等。

有表示方位的,如:锅底底、树巅巅、鞋帮帮、田坎坎、树头头等。

2.N+VV。这类词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特指,如:

锅盖盖 即锅盖。

门撇撇 用来别住门,类似门栓的小型方状物。

额啄啄 突出的前额。

雨飞飞 非常小的雨。

3.A+NN。这类词一般用来表示某种特性,或处在某种状态中,如:

独丁丁/根根/苗苗 仅有的一个:你还想要我的,我都只有一个~了。

瘦筋筋 很瘦的体型或人。

光胴胴 上身赤裸:天太热了,他只得打个~做事。

4.A+VV同上。用来描述人、事物的某种特性或状态。如:犟拐拐 脾气倔强的人(带贬义)。

直戆戆 脾气很直爽的人。

光叉叉 下身赤裸:这个小孩没穿裤子,打个~到处跑。

5.N+AA。这类词一般用来表示物体的某一部分。如:

树尖尖 树巅或树顶。

笔尖尖 笔尖儿。

脚弯弯 膝盖窝。

6.V+NN。剩脚脚 残剩的东西:回来晚了,只有吃~。

由此可见,“ABB”式的重叠名词广泛见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类名词也具有极强能产性,体现了当地人民朴实的生活作风。

二、动词

这类的重叠词极少,多是以叠字来说明一种状态,以一种“缀”的形式附着在动词后,重叠后有极强的表意功能。

(一)比较突出的是以“打”字为首的一些词,如:

1.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主要是一些形容人走路不稳,左右摇晃时的精神状态的词,有打趱趱、打晃晃、打摆摆、打偏偏、打飘飘等。《说文》称:“偏,颇也。”《广雅·释言》:“趱,虘也。”王念孙疏证:“惊散之貌也。”“趱”、“晃”、“偏”、“摆”等词本就是形容一种重心不稳的状态,通过对这些字的叠用,突出了这种状态的持续性。如:他头昏又眼花的,走路直~。

2.用于在某种实际的行为中,使行为形象化。如:打漂漂由于“漂”字本身表示“漂浮”的、不安定的行为,人们就用“打漂漂”来表示做事时不认真对待、将其当作儿戏的行为。如:不好好学习嘛,莫让钱~,那是拿命辛辛苦苦换来的。

打堆堆“堆”有“堆积”之意,也可作量词,言明聚集的行为。所以“打堆堆”就常被人们用来指人或物聚集成堆。如:这个地方经常有不少青少年在那里~,贩卖各种杂志、小说。

打喏喏 意指因冷、吓等说话含糊不清。“喏”字本身是指应诺声,有顺从敬慎意。“喏喏”叠用,使谨慎的行为更加形象化。如:一阵风吹来,他冷得直~。

打哇哇 原是一种游戏动作,用手掌轻轻拍张开的嘴,同时发出“哇哇”的声音。由于这种动作具有随意性,后用来比喻做事时不加考虑而顺口答应、附和。

打圈圈/转转 原意为转圈子:飞机就在头上~。由于“圈”字本身蕴涵了一种回环、反复的意味,后人就用“打圈圈”来指反复思考、盘算某事。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个问题就在他脑壳里~。

打闪闪“闪”字作名词时是指“闪电”,有晃动、闪动的特质,根据这一特性,后就用“打闪闪”来表示颤动、闪动。如:我刚看了一眼,就吓得脚杆~。作动词时,“闪”有“躲避”、“忽隐忽现”之意,所以也常用这个词指事情的停停歇歇、时断时续。如:今儿的自来水咋个搞的,尽~,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得了。

(二)其他的动词重叠式。这类词较少地存于生活中,如:

敲/挨棒棒 把/被人坑了、宰了。如:这个东西你买这么贵,怕是被~了。

扯闪闪 闪电。如:天那边在开始~了,看来又要下雨了。

泡汤汤 正在酝酿或正在进行的事情告吹、落空。如:这酒席算是吃不稳了,礼钱算~了。

吃铲铲 吃东西时说的脏话,相当于“吃个屁”。如:都这个点了,还吃啥子嘛,~!

胀鼓鼓 吃得太饱,将肚皮撑起来。如:你晚上吃得太多了,肚子~的。

三、形容词

单就“ABB”造词形式来说,基本上都是形容词的构形方式,这类词一般作为词缀,进行形态变化后,放在带消极或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后,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增加,对词的词汇意义的表意作用进行一次加深的过程。四川方言中有很多这样的“ABB”式重叠词,平昌方言中也不例外。

1.描述人或物,具有消极意义,表程度的增加,相当于“极”、“很”。

“扎扎”:汗扎扎、烂扎扎、霉扎扎、朽扎扎、焉扎扎等。

“稀稀”:疯稀稀、懒稀稀、软稀稀、烂稀稀、脏稀稀等。

“哒哒”:涎哒哒、粘哒哒、黏哒哒、焉哒哒、湿哒哒等。

2.描述人的身高、身材状态:肥董董、圆滚滚、圆嘟嘟、肥噜噜、圆鼓鼓、齐杵杵、矮矬矬、瘦筋筋、干筋筋、瘦卡卡等。

3.以颜色词为代表的一些词,描述物体的特点:红哕哕、红稀稀、黄焦焦、灰扑扑、青幽幽、蓝幽幽、绿茵茵、黑黢黢、黑麻麻等。

4.形容人的精神或某种状态:心欠欠、疯扯扯、肉扯扯、慢扯扯、气哄哄、神挫挫、惊抓抓、偻嗖嗖、偻垮垮、二甩甩、傲甩甩、昏浊浊等。

5.表示人或物的高、长、整齐等特点:长条条、粗根根、矮桩桩、齐杵杵、平展展、齐桶捅、圆坨坨、齐崭崭等。

6.表示人的说话方式:直端端、直戆戆、直统统、炸辣辣、阴悄悄等。

7.用来描述食物的软硬、干湿等属性:黏哇哇、脏哇哇、焉瘪瘪、干瘪瘪、干扁扁、干沙沙、干耸耸、干咋咋、稀朗朗等。

8.表述食物的味道或特性:沙叽叽、酸叽叽、酸咪咪、辣呼呼、麻呼呼、软塌塌、软耙耙、软稣酥、硬邦邦、苦茵茵等。

9.其他一些重叠的形容词,如:松垮垮同“紧”相对,形容松散:这东西没绑紧,~的,估计要散了。后用来指作风懒散,纪律松弛:这个班老师管得不严,~的!

松泡泡形容人或物松而发泡。如:他才五十出头,身子竟~地发胖起来。

梭边边 溜到一边,比喻偷懒或逃避矛盾、回避责任。如:看到要做事情的时候,你就~了。

冒尖尖 形容满得冒尖儿。如:老王鸡鸭养得有点多,一天要捡~一箩蛋。

浑浊浊 一般指液体浑浊,不清澈。如:一到下雨天,水井里的水就~的,没法吃。

麻乎乎 形容微明或快黑时的天色。如:天~亮,他就去田里干活了。

这些形容词都是在原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基础上引申而来的,都是对原有语义程度的一种增加,使其要传达的意思更加凸显,且形象生动。

陈望道先生曾说过,叠字借声音的反复可以增进语感。“ABB”式叠词在某些方言如闽南话中,只起到补足音节的作用,语义不强。但在平昌方言中,这类叠词种类极多,不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还是量词,它们多是由本义或引申义转化而来,有极强的表义功能。它们被活用在直率、淳朴的当地人中,成为劳动人民的生活用语,已经深入到当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成为人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朴实与直观的特点。也由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叠词就被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了解这些词,从中可以窥见当地人们独特的生活面貌。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扎扎叠词语素
清明的雨
跳跳和扎扎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毛扎扎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因果复合词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