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时期人名的文化内涵

2014-08-15何凌霞

语文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字子蜀国魏国

○何凌霞

(复旦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200433)

人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社会的缩影、文化的结晶。人名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三国时期的人名,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一方面凸显当时的文化思潮,另一方面又深受当时文化的影响。本文拟从人名与儒家思想、人名与道家思想、人名与宗族观念、人名与尊士观念以及人名与审美意识这五个方面探析三国时期人名的文化内涵。

一、人名与儒家思想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儒家认为个体通过自身的德业修养就可以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跨越。因此,儒家首先强调“立德”的重要性,其次是“立功”、“立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中,儒家思想深深浸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即便在玄学氤氲的汉末魏晋时期,儒家的许多观念还大量存于人们的思想中,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这点可以从该时期的人名用字中得到印证,如“仁”、“义”、“忠”、“孝”、“德”、“让”、“允”、“敬”等美辞,多见于三国时期的人名。

以“仁”为名者,如:

魏国:曹仁;董昭,字公仁;毌丘宗,字子仁;

蜀国:士仁;许慈,字仁笃;张存,字处仁;

吴国:孟仁;刘惇,字子仁;陆景,字士仁。

《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说文》:“仁,亲也。”“仁”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行为准则,其基础则是“亲亲”,也就是“孝行”。

以“义”为名者,如:

魏国:申耽,字义举;李义;夏侯和,字义权;

蜀国:士仁,字君义;王士,字义强;杜义;

吴国:太史慈,字子义;韩当,字义公;朱然,字义封。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赵歧注:“义谓仁义,可以立德之本也。”“义”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义”为人名,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当时人的影响。

以“忠”为名者,如:

魏国:王忠;邓忠;蒲忠;

蜀国:来忠;马忠;黄忠;

吴国:丁忠;虞忠;徐忠。

《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孔传:“事上竭诚也。”《国语·周语下》:“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韦昭注:“出自心意为忠。”忠,儒家倡导的忠诚无私的精神。

以“孝”为名者,如:

魏国:毛玠,字孝先;袁准,字孝尼;薛悌,字孝威;

蜀国:法正,字孝直;陈震,字孝起;孟光,字孝裕;

吴国:孙和,字子孝;盛宪,字孝章;顾邵,字孝则。

《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孔传:“言善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有政令。”《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贾谊《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支柱,儒家思想的根源在于“孝”。

以“德”为名者,如:

魏国:程昱,字仲德;胡质,字文德;崔林,字德儒;

蜀国:李恢,字德昂;张飞,字益德;宗预,字德艳;

吴国:程普,字德谋;阚泽,字德润;徐原,字德渊。

德,儒家用来指善行、仁政。《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礼记·内则》:“降德于众兆民。”在儒家看来,德亦是个人的德操。《易·乾》:“君子进德修业。”三国时期的人名多带“德”字,反映了当时人对儒家思想的信仰。

以“温”为名者,如:

魏国:曹温;甄温;阎温;

蜀国:习温;

吴国:邵畴,字温伯;张温;卫温。

《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温和宽厚,是儒家提倡的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

以“允”为名者,如:

魏国:曹志,字允恭;许允;游楚,字仲允;

蜀国:谯周,字允南;董允;

吴国:李允;修允。

《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孔传:“允,信。”“信实、诚信”亦是儒家看重的高尚品德。以允为名,体现了当时人对诚信的推崇。

以“敬”为名者,如:

魏国:丁廙,字敬礼;胡邈,字敬才;张缉,字敬仲;

蜀国:来敏,字敬达;孟达,字子敬;

吴国:鲁肃,字子敬;薛综,字敬文;刘基,字敬舆。

《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颖达疏:“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说文》:“敬,肃也。”三国时期亦多以“敬”入字,可以看出当时人对儒家提倡的处世态度的认同。

此外,以“让”、“礼”、“恭”等为名的亦不在少数。从这些反映儒家思想的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时期人们道德精神的取向,以及当时人对儒家道德规范的恪守。这说明儒家的基本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并未因佛教和玄学的兴起而消退。

二、人名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主张“与世无争”、效法自然的处世哲学。三国时期,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绘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身处乱世的人们之所以尤爱道家,大概因为道家思想可以给他们带来灵魂上的安宁。三国时期有不少以“玄”、“道”、“冲”、“静”等体现道家思想的语词为名的例子,可见当时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以“玄”为名者,如:

魏国:夏侯玄;陈泰,字玄伯;王浑,字玄冲;

蜀国:刘备,字玄德;诸葛玄;

吴国:芮玄;卜静,字玄风;楼玄。

玄,玄妙也,幽潜也。《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秋水》:“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以“道”为名者,如:

魏国:王沈,字处道;郝昭,字伯道;诸葛恢,字道明;

吴国:薛莹,字道言。

道,道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一般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道”为名者,反映了人们对道家的信仰。《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以“冲”为名者,如:

魏国:曹冲;郑冲;王湛,字处冲;

蜀国:郭冲;

吴国:胡冲;盛冲。

冲,淡泊谦和的处世态度。《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穷。”

以“静”为名者,如:

魏国:王默,字处静;

吴国:孙静;卜静。

静,精神贯注专一。《庄子·在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三、人名与宗族观念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宗族体系为基础的。人们对宗族观念的重视在人名用字上亦得到体现。早在上古时期,宗族观念就已经广泛地渗入人名用字,最最普遍的是用“伯”、“仲”、“叔”、“季”命名,以标明在家族中的排行。伯和孟虽同为排行之长,但有嫡庶的区别。《白虎通·姓名》:“嫡长为伯,庶长称孟。”三国时期这种区别便不甚严格了,且增加了很多表示排行次序的字,如“元”、“长”、“幼”。还有一些名字中隐含尊祖耀宗的思想,也是宗族观念的反映,如“宗”、“祖”。

以“元”为名者,如:

魏国:韩浩,字元嗣;傅嘏,字元侯;何桢,字元干;

蜀国:郭诞,字元奕;吴班,字元雄;

吴国:孙晧,字元宗;诸葛恪,字元逊。

以“长”为名者,如:

魏国:王业,字长绪;吕巽,字长悌;阮浑,字长成;

蜀国:魏延,字文长;樊建,字长元;

吴国:孙邵,字长绪;薛兼,字令长。

以“幼”为名者,如:

魏国:管宁,字幼安;郭宪,字幼简;夏侯荣,字幼权;

蜀国:董和,字幼宰;马谡,字幼常;

吴国:周泰,字幼平;陆抗,字幼节。

以“宗”为名者,如:

魏国:王宏,字正宗;阮籍,字嗣宗;刘先,字始宗;

蜀国:王嗣,字承宗;诸葛京,字行宗;陈祗,字奉宗;

吴国:谢慈,字孝宗;陆胤,字敬宗。

以“祖”为名者,如:

魏国:杨修,字德祖;嵇紹,字延祖;何劭,字敬祖。

四、人名与尊士观念

士人是古代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文武兼修,学识广博,其中偏文者谓之“儒”,偏武者谓之“侠”。士人的高蹈独立、豪迈英烈一直为人们推崇,这在三国时期也不例外,三国时期直接以“士”、“彦”(士之美称)、“倩”(士之美称)等为名的亦不在少数,从这些人名中可以看出时人的尊士心理。

以“士”为名者,如:

魏国:许允,字士宗;崔谅,字士文;

蜀国:庞统,字士元;

吴国:陆景,字士仁;陆晔,字士光。

以“彦”为名者,如:

魏国:王凌,字彦云;孙资,字彦龙;傅干,字彦材;

蜀国:谯秀,字元彦;何宗,字彦英;

吴国:贺循,字彦先。

以“倩”为名者,如:

魏国:荀恽,字长倩;荀粲,字奉倩;荀诜,字曼倩。

五、人名与审美意识

人们追求美名的心理古今皆同。春秋以前,人名较为质朴。秦汉以降,人名中的美辞愈益增多,部分美辞虽在先秦人名中偶有一见,但真正大量使用则是两汉之后的事了。三国时期人们也喜用美名,如“玉”、“柔”、“惠”、“文”、“景”、“伟”、“威”、“烈”。从这些美名中,我们可以探知当时人的审美意识。

1.体现温厚之风的美名

以“玉”为名者,如:

魏国:陈琳,字孔璋;崔琰,字季珪;

蜀国:蒋琬,字公琰;

吴国: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潘璋,字文珪。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敷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人们历来将玉看作是君子的象征,崇玉思想绵延千年,至今依然。三国时期的人名亦多带“玉”,寄托了命名者美好的心愿。

以“柔”为名者,如:

魏国:高柔;阎柔。

吴国:全柔。

柔,温顺、温和。《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以“柔”为名,反映了当时人对“温柔敦厚”品质的赞赏。

以“惠”为名者,如:

魏国:夏侯惠;杨俊,字惠彦;

吴国:孙惠;张温,字惠恕;贺惠。

惠,仁爱、宽厚。《书·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蔡沈《集传》:“惠,仁之爱也。”

以“文”为名者,如:

魏国:郑浑,字文公;裴潜,字文行;贾诩,字文和;

蜀国:许靖,字文休;

吴国:陆喜,字文仲;吴范,字文则;蔡款,字文德。

文,美也,善也。《礼记·乐记》:“礼灭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2.体现阳刚之气的美名

以“景”为名者,如:

魏国:王朗,字景兴。

景,明也,大也。《荀子·解蔽》:“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杨倞注:“景,光色也。”《国语·晋语二》:“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韦昭注:“景,大也。”

以“伟”为名者,如:

魏国:王观,字伟台;杨伟;

蜀国:费袆,字文伟;胡济,字伟度;

吴国:谢承,字伟平。

伟,伟大也,壮美也。《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成玄英疏:“伟,大也。”

以“威”为名者,如:

魏国:薛悌,字孝威;夏侯威;胡奋,字玄威;

蜀国:刘琰,字威硕;杨仪,字威公;杨虑,字威方;

吴国:孙霸,字子威。

威,威严。《易·家人》:“有孚威如,终吉。”王弼注:“故家人之道,尚威严也。”《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又不能识其义理。”

以“烈”为名者,如:

魏国:曹休,字文烈;胡烈;

吴国:孙休,字子烈;陈武,字子烈;凌烈。

烈,光明;刚直。何晏《景福殿赋》:“烈若钩星在汉,焕若云梁承天。”李善注:“言宫殿烈然光明,若钩星之在河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

[1]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1982.

[2]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字子蜀国魏国
梦回蜀国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我最喜欢的字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周处除三害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兴隆 ● 书法欣赏
围魏救赵
字是书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