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练笔:缔造阅读文本与习作的“双赢”
2014-08-15周丽珍
周丽珍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语文教改大潮中,“随堂练笔”已逐渐成为语文老师的“家常饭”。但是,我们不能为了练笔而练笔,怎样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阅读文本与习作创造双赢的态势,从而使练笔也成为有吸引力的“魅力练笔”呢?
一、依托文本,丰富词语的内涵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特别对低年级的孩子更应该这样引导。
例如教学《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抓住“遥遥领先”来进行说话练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遥遥领先’可以是什么情景?请你们想象一下,把这些小动物们和蜗牛比赛飞行时的情景贴到黑板上。再想象一下生活中你们看过或有过“遥遥领先”的时候吗?谁能来说一说。”在习作实录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学校操场跑道上,小运动员们你追我赶。一个不让一个,可是两圈过后,我们班的张飞雨同学遥遥领先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所写情景之后,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词语、内容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二、立足文本,激发新创意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创新始终是其关键所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小练笔,就会激起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热情地鼓励,高度地赞扬,他们就会大胆地进行创造,生成无限的精彩。
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故事之中,或惋惜、或埋怨、或气愤,我随机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乌鸦自从上次上当受骗以后,一直很后悔。这一天,它又叼到了一块肉……’请你接着往下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的闸门全部打开,他们大胆地想象,创意地表达,有的想象“狐狸被乌鸦用计惩罚”,有的设计“狐狸改变方法,乌鸦再次上当”,还有的创造出“小乌鸦出现,用计战胜了老狐狸”……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超越了文本,提升了认识,又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喜悦。当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还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补充文本,想象留白处
在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结合有形部分,引领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及时进行“补白”,捕捉文本留白背后隐含的信息,从而使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内部的世界,披文入情,品味文章的语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 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13 年”,作者一笔带过,却让我们感慨万千,产生无限的遐想。13 年的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过程是何等的艰辛、漫长!让学生先看一段视频,再想一想,写一写:“司马迁怎样把个人的耻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的?”在这样“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不自主地投入到司马迁的发愤创作情境中去,并产生了无限敬佩的情感和异常活跃的思维,司马迁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深深地铭记在学生们的心灵之中,并时刻激励着他们。
四、抓住文本情感,拓展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既有个性化的解读,也有师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情动而辞发”,及时捕捉住这一“情感共鸣”处,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笔诉心中的情,可以使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得以尽情地表达。
《特殊的葬礼》一课中,现在与过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人们悲愤不已。这是情感抒发的突破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的练笔:“他们悲的是 ________,愤的是________。”话题抛出后,同学们各抒己见,异彩纷呈,写出两个自己的独特体验,在经过短短几分钟的练笔后,当堂交流。在这个练笔及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了其中的一位游人,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智慧与文本再次产生碰撞,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有效地统一。
魅力小练笔,不仅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