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悟写三步教学法略论
2014-08-15王春燕
王春燕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天津 300051)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读悟写”三步教学法,力求站在写作的维度教阅读,真正落实“指向运用”的语文课程核心理念。
一、读中吸收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读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是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同时,读又是学习语言、理解内容的最好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下面是笔者在执教《安塞腰鼓》“鼓声”这部分内容时的教学片断:
师:作者是怎样表现鼓声的?
生:用拟声词:隆隆,隆隆。
师:这里的“隆隆”都是鼓声吗?还模拟了什么声音?
生:回声和心声。
师:回声应该怎么读?如果你站在山谷中,喊一声:“喂——”你会听到?学生试着读“喂——喂——喂——”(声音渐弱)
师:心声呢?
生:应该渐强。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
生:“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隆隆”渐强)
师:同学们,那每一个鼓点都是与观众的心一齐跳动的!(范读“隆隆”)是不是这样?你们也来读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一面腰鼓敲响了——
生1:隆隆,隆隆,隆隆。
师:几十面腰鼓敲响了,听!——
一半学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百十个腰鼓一齐响起来了——
全班齐读:隆隆,隆隆,隆隆。
师: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不断地在山谷间回响,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齐读,渐弱)
师: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不断地在观众的心中敲响,也是——
生:隆隆——隆隆——隆隆——(齐读,渐强)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变成那百十个腰鼓,敲响激越的鼓点,倾诉后生们的心声,好吗?
生:齐读 14、15、16三段。
师:这鼓声真是令人感到——
生:震撼(板书)
师:听到如此震撼的鼓声,作者不禁再次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同学们,这是不是也代表着你的心声啊?那就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赞美——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感受鼓声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读,无论是后生们激越的鼓声,还是山谷间击荡的回声,亦或是观众澎湃的心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或渐读渐弱,或渐读渐强,或分读或合读,课堂仿佛已在黄土高坡,正在演绎一场鼓声的交响乐。教师并没有对文章内容做过多分析,然而每一个学生都已如临其境,为那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所震撼了。
二、悟中内化
悟,觉也,即内心获得深知。有了对文本的深度朗读,继而悟情、悟理、悟法,就会为积累语言打下基础。崔峦曾经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回”呢,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也就是要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了文本表达的秘密,才会令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水到渠成。
教学《与象共舞》一课时,当教师带领着学生通过各种创意朗读感悟到人象共舞的美好境界时,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种境界的,并相机提示可以从写作顺序中发现表达的秘密。学生静心默读之后发现,作者是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描写这一场面的。为了使学生悟到的秘密真正内化,教师又相继出示了几篇课外阅读中场面描写的片段,让学生继续揭秘。这一环节的设计,实现了从思想内容的感悟到表达方法的探究,继而在拓展阅读中得以内化,同时还收获到场面描写的多种方法,既得意,又得言。
三、写中运用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表达的资源,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表达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句段仿写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英雄人物,仿照作者的写法,描写一个最能体现他们英勇无畏的感人画面。二是留白补写式。抓住文本的留白合理想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补写。例如,学完《与象共舞》一文后,仿照作者对舞蹈的人群与象群的描写,对后文中省去的人群进行补写。三是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四是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五是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六是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读、悟、写三步有序,以读促悟,以悟促写,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下面以“读悟写”三步教学法在《老人与海鸥》一课中的使用为例,具体加以说明。
学习伊始,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纷纷流露出对文章中“海鸥怀念老人”这一内容感觉意想不到,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海鸥令人意想不到”的语句:
1.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3.过了一会,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4.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教师带领学生先对前三句话进行探究。学生自读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想“翻飞盘旋”“急速”“肃立不动”的意思,抓住句子的表现形式,如描写、修辞等,理解海鸥的行为表现,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再通过想象朗读、展示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意想不到”背后所蕴含的海鸥对老人的尊敬和怀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感悟第四个语句。在教、扶、放的过程中,使学法得到落实。
对内容的感知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又让学生将这些句子放在一起,谈语言表达上的发现。学生快速浏览后,领悟到这些语句都使用了联想的表达方法,先写实再写虚,从悟思想内容转到悟语言表达,既得意,又得言。教师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18自然段的一串省略号展开想象,抓住文本的留白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有的学生写到:“海鸥们在老人遗像的上空盘旋,随着遗像的移动而翻飞,像是在护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还有的写到:“海鸥们显得躁动不安,它们朝着老人的遗像扑过来,大声哀鸣,像是要把照片中的老人唤醒,唤回它们的身边来。”
如此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加深理解和体验,其感悟必然发自内心,朗读呈现也必然充满真情实感,继而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有效练笔、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才能收到实效。
语文教学不仅要有“读”的训练,更要通过“悟”训练“写”的思维,要力求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再凭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语言形式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