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考

2014-08-15王世斌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河北省京津冀

王世斌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大城市病”是全球性难题,许多国家的首都先后患上了“大城市病”,主要体现在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四大方面。北京也如此。面对普遍的城市难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突破口。今年2月,习总书记对京津冀协调发展提出“七点要求”,这一酝酿10年之久的国家战略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预示着京津冀三地将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高水平、深层次、全方位的协作。对三地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则是迎来一个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机遇。

一、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的经济和人文环境

高校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强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对高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说明: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利共赢的互动关系。目前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产业结构各异。据资料显示:北京市与天津市的人均GDP均居全国前列,但河北省的经济相对落后。从产业结构看,北京市的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天津市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河北省工业基础较好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这一经济基础为三地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在人文环境方面,京津冀三地毗邻,由于历史的长期积淀,尤其是明清以来,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北京市皇城文化、天津市漕运文化、河北燕赵文化,这三种文化各自保持了其独立性。多元、异质的地域文化既为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协同与合作带来了挑战,也为三地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空间。这为高校履行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实践舞台,也为重塑职业教育和创新职业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相对封闭,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有关资料显示:在京津冀区域中,河北省高校的生师比比全国的平均水平稍高,北京、天津高校的生师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这一点看,河北省高校教师比较紧缺。有学者用高等教育规模(高等学校在校生或毕业生数)与经济规模(GDP)之比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是否与经济发展同步,结果发现京津冀区域都低于全国的水平,说明京津冀高等教育规模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首都行政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外移,这一矛盾在北京将得到大力改善。相对来说,天津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同步。京津冀三地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省(直辖市)内的分布也不均衡。教育资源呈单向流动,北京和天津的区域“双中心”吸引了河北省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限制了河北省的教育发展。受制度机制约束,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缺乏,合作缺乏对接点,合作交流水平较低,区域内院校的办学定位模糊,专业设置重复,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

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就是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区域壁垒,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有序生成与高效流动,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配合,共享智力资源和教育成果,实现教育效益的倍增和最大化。通过协作与竞争、转移和承接,兼顾公平与效率,形成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京津冀区域教育体系。

实现京津冀教育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发挥北京宏观调控、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作用,做好三地教育资源的分类定位,推动三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化解北京部分教育资源转移中的区域性阻力,并充分考虑天津和河北的合理利益诉求,使其在教育资源转移和承接过程中真正受惠和受益,从而实现三地的互利共赢。其次需要天津和河北积极配合和支持,打破“一亩三分田”的利益格局,树立大局观和全局观,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局部利益以满足三地的整体利益。只有跳出地方利益的思想窠臼,主动承接和配合好北京的教育转移、人口输出和智力外溢,才能形成三地教育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四、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1.将教育协调发展纳入三地的社会治理体系

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的限制,将教育协调发展纳入三地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市场需求、人口结构统筹协调三地教育发展重点,确立三地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和路径。北京的教育资源相对过于集中,因此,加快部分教育资源的转移应成为工作重点。北京应以培养顶尖创新人才为己任,集中力量办好若干所研究型大学。对于天津来说,则要兼顾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吸纳符合天津定位的相关资源。对于河北省来说,则应采取完全放开的政策,并积极创造有利的环境,办好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教育。三地通过分类和分梯次,实现京津冀教育的协调发展。

2.注重集群效应,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转移、承接和生成资源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挥大学和职业院校的集群效应,提升协同效果。天津应充分发挥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指导市属本科院校实现转型,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需要;快速提升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根据天津的城市定位和未来规划,下大力气引进北京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并与本地资源有机集聚,实现集群内资源有效的共享和流动,产生集聚效应。

3.建立京津冀教育财政协调机制,引导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随着京津冀教育资源的转移与承接,必然涉及到教育财政体系的协调与创新。建议通过三个层面的措施,逐步解决三地教育财政的压力。首先,由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缓解三地的转移成本和承接压力。其次,建立京津冀教育协调委员会,通过购买、分担、补偿、对口支援等形式解决转移院校的行政归属和财政支出,保证转移与承接工作的平稳。再次,成立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基金,对京津冀教育协调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对京津冀协调发展薄弱环节予以扶持,弥补财政支持的缺位。

4.建立大数据平台,提高教育协调发展水平

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源支持,应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三地的教育特色和未来定位,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具体包括:积极建立京津冀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设立跨区、跨校的学科点和专业点;以大学、职业院校、科技园、产业园、技术研究院(所)等为载体,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合作组织;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和科技产业孵化能力;建立实验设备共享平台、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技能实训平台,师资共享平台、课程共享平台,公共设施共享平台等;研究基于现代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大对河北省高等学校的支持力度,提升河北省自身发展能力;构建以人为本、源流结合、灵活开放、合作共赢的京津冀教育资源流动网络,提高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将在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促进三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高等教育强国和职业教育强国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河北省京津冀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