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4-08-15李宝庆
李宝庆,李 静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一、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即成功或有效地做某事的才能,一般包含着实践所需的情感态度、知识与技术、策略等”。[1]由于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丰富性、情境性、差异性,因此实践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经验性等特征。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专业素质,即教师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据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根据教育教学情境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迅速地采取行动,从而合理地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因人、因事、因情境对其要求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更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种专业实践能力单靠教师的日常经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与教育,使其在思想、理论、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因此,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能力。
(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
1.教育实践意识
吉鲁(H.Giroux)认为:“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首要承担的使命是把教学看作是一种解放——实践,有能力决定时间、空间活动与知识借以组织学校日常生活的种种方式。”[2]这说明吉鲁特别重视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的角色。这与新课改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把自己定位为教育实践者,要有强烈的教育实践意识,善于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总结教育经验,注重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组织策划活动技能、反思技能等,使自己成为一名“行动者、研究者”。
2.教育实践理论知识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为教育实践者,不仅要树立“实践者”的角色意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两年的学习中要掌握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以及课堂导入、组织教学内容、板书等教学艺术。可通过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这一科目来增加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知识理论,设置中小学班主任管理与工作来让学生学习班级管理的一些知识等。由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使教育实践知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非系统性和缄默性,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要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必须躬身于实践,并要善于运用所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教育经验。
3.教育实践技能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技能技巧。因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在平时与未来的教学中面对的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性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事情。因此在两年的学习中应注重提高像课堂组织管理、协调交往、教育反思与研究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技能。
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知识型人才,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为应付这一挑战及改变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突出了“实践性”这一特点,并且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实践能力,能有效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如课堂教学实践技能、教育反思能力、校本教研技能等能力的发展。这说明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不仅决定着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也关系着免费师范生能否成为促进新课改的一支新生力量,关系着基础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等重大基础教育问题。因此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由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刚刚起步,“各高校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一是原有的培养模式(学习形式)必须突破;二是没有以往的成功经验可借鉴;三是急切期待教育硕士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各有关高校进行其他学习模式的试点,比如说开展远程教学试点”。[3]这些压力也使得各高校在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1.培养目标对教育实践能力的表述模糊。学校培养目标中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结合自身优势,没有重点分析教育实践能力包括哪些,也没有突出强调重点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实践能力,这也使得学校各学科的培养方案中对教育实践能力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阶段“双导师”选择缺乏严格标准。“在教育硕士导师的遴选中,学术背景、学位层次仍然是重要的标准,而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了解程度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4]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校内导师的选择上,使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容易脱离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另外在校外导师的选择上也没有充分考虑一线教师是否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改革能力等。在各学校的培养方案中,可看出方案没有明确说明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对校内外导师指导效果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3.课程体系与内容选择缺乏实践性。“免费师范生硕士阶段的培养,主要以教师为最终的职业定位这种培养目标使得课程应以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为重点”。[5]这一点可从每个学校设置的学科教学设计这一科目体现,但有些学校没有考虑到学生所教科目、年级的特点,没有精心设置网络课程的体系与结构,在理论课程中没有加入足够的案例让学生结合理论进行分析。
4.教学方式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当前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学习以远程教学为主,但是有些学校网络授课的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考查,一些教师在网络授课中不注重案例教学,也不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仍以讲授为主,这就不利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反思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5.评价制度未对教育实践能力给予真正重视。有的学校没有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发展实施动态性评价,只是基于学生的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等静态性成果进行评价。如西南大学等学校只是通过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教学设计与视频来考查学生的情况,没有明确要考查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情况如何,校外导师也没有及时跟踪学生的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教学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制约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目标中突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特色
为做好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指出:“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教育教学能力训练,注重教育实践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6]这就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视。事实上,承担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单位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教师教育与培训经验,并具有丰富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因此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应以国家提出的要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经验,有特色、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使免费师范生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二)注重“双导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明确各自职责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阶段实行“双导师”制,这种制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还可以让学生与一线的优秀教师亲密接触,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在选择校内导师时,要注重导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学术科研水平、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对于校外导师,要选聘那些一线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这些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业绩突出,并且还要有大胆改革、创新及研究意识。
在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阶段,为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必须明确校内校外导师各自的职责,而不是让其徒有虚名。校外导师除解决学生教学期间的一些困惑外,还应深入免费师范生所教学科的课堂,观察学生的教学具体环节及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并及时提出教学中的不足,解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也可进入校外导师的课堂,观察并反思优秀教师的教学。校内导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反思研究意识,一方面可通过询问学生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有条件的学生可将自己的教学录制成视频,通过网络得到校内导师的指导,校内导师可通过观看学生讲课视频,选取某些有价值的片段与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也可让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了解更多的教学实际,也可让学生提高其反思与研究能力。
(三)设置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实践性
免费师范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大部分课程是以基础理论为主,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理论学习上,参加的教育见习、实习也比较少。因此对于大部分刚刚毕业的免费师范生存在着教育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阶段学习的课程特别是教育实践课程对其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各培养单位可在学生本科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理论课程,但更多的还是应以实践性课程为主,如开设一些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法、教师言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术性、实践性课程。当然这些课程可以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由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大多是以平时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因此必须考虑学生及课程的特点,精心地设置网络课程体系与结构。如在《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学位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可看到该学校在每门网络课程中都有课程信息、教师团队、课程学习、考核测试、课程资源五个子项目,这就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做具体全面的理解与学习。
实践性课程是当前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关键。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必须结合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比如可增加一些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和运用典型真实的教育案例,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增加自己的教育实践智慧,并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善于反思,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真正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在选择案例资源时还应注重案例的典型性、系统性以及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
(四)加强教学方式的实践性环节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状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也可采用这些方式让学生学习,如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中强调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反思研究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培养单位可实行专题讲座、研讨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另外还可采用“合作课题”方式,学校应允许学生参与学院、导师或其他单位的课题,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通过仔细思考、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行行动研究或理论研究,这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研究中,也可以提高其研究意识与能力,并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五)构建关注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
在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进行评价时,需要克服评价内容单一、评价过程不连续、评价结果笼统等问题,构建科学、合理、关注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要以校内外导师的评价为主,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评价过程必须是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动态性评价,及时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教学实践活动。“可通过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和笔试、口试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考核”。[6]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让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制作专业成长与发展档案袋,将平时学习与教学中相关的反思日志、教学设计、实践调查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录像等资料放在档案袋中。同时,导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引导学生自评,导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学业进展情况,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业上的欠缺以及教育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另外,“学生的学位论文的评价应以‘实践性’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避免用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标准衡量”。[7]学生的学位论文必须与当今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关,考查学生是否会运用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中小学教育问题,并能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2).
[2][美]亨利·A.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李云.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硕士培养初探[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5).
[4]詹一虹,夏守信,谭进.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的困境前瞻与预防——基于综合实验区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
[5]李永明,刘丽兰.舞蹈学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J].青年文学家,2011(7).
[6]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Z].2010.
[7]周光明,傅足涛.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性与实践性辨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