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
2014-08-15尹铁燕
尹铁燕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没有纳入社会主义总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即直接纳入到社会主义总布局。当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这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让大学生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生态文明教育。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文明形态。[1]所谓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并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性活动。[2]
(一)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给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强大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生态哲学的思考,是有充分论据的,他至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方面,他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总结了大量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他也作为一个预测家,在另一条全新的道路上,在人类发展的战略上批判地反复思考政治经济学。这是一条扬弃社会生态矛盾的道路,是走向发展新高度的道路”。[3]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体,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异化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设想共产主义应该是“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延伸了他早年的思想,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恶化的现实及其产生根源。美国学者约翰·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4]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无止境地获取剩余价值,造成了生产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对立。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应。资本家贪婪获取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导致生态恶化和生态危机。
(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指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实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社会、自然和人类之间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中要考虑社会、自然和人类三个主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正确处理好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路径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对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建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课程,并使其成为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
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以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为基础,编写适合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专用教材,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课程的内容应包括:第一,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自然观教育,目的是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把自然界和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不任意破坏环境。第二,加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和胡锦涛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使大学生深化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坚持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当代人和后代人可持续发展,讲究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第三,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观教育,破坏大自然同时也是损害人类自身的利益,为此人类已经付出了代价。可以以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中对大自然的破坏为例,教育大学生爱护大自然。第四,加强绿色、生产与消费观教育,正确运用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的发展。现代克隆技术是人类在医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如果运用克隆技术克隆人就会导致人类丧失伦理,应通过生态伦理观教育大学生正确运用科技。还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和消费观,在生产中不以损害社会、国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树立善待自然的意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构建绿色环保型社会。
(二)生态文明观应针对特定群体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
把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人思想意识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前提,把生态文明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个人行为,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要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针对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教育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真正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并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正实现生态文明观由外在的理论形态向内化的感悟、理解和接受转化,实现生态文明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教育方法上,要针对大学生开展不同方式的教育,力求教育方式多样化。如采取灌输法、案例教学法和社会实践活动法等各种方法进行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如从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入手,把生态文明观通俗化,但不能庸俗化,应该用最通俗的语言解读生态文明观,让他们明确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如可以采取家庭访问、广播影视媒体等多种形式传播生态文明观,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心领神会,才能真正有意识地把它外化为具体的个人行为,真正实现生态文明观的实践意义。要在生态文明观和大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真正感悟生态文明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之,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应该多样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该涉及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伦理观、绿色科技、生产与消费观等,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使生态文明教育生活化
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学生随手扔垃圾,任意践踏草地、随地吐痰,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浪费水电,浪费纸张,在课桌椅上、墙壁上乱写乱画等,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最终归宿应该是服务于大学生,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价值理念。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的工业国转变,工业化程度越高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就越突出。我们要从西方发达国家污染环境带来的生态问题中吸取教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导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学习是实现生态文明观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让大学生先了解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才能在内心形成价值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教育,并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生态文明观,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深化对生态文明观的认同度。在形成行为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过程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互为补充,要把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内在认同。高校应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工作,可以成立环境保护协会,开展各种环境保护活动。
(四)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宣传生态文明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目前,网络已成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设立专门的生态文明网站,让大学生通过网上理论学习、网上讨论、观看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视频等多种方式,使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进课堂,还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由于我国对互联网的监管还不是很到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传播负面信息。网上充斥着大量反党、反社会和反人类等信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扭曲。我们必须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应建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网站,丰富网站内容,让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各种宣传节目中受益。还可以加强网络互动交流与学术探讨,围绕一些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信息平台。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态文明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要坚持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让大学生达成价值认同,并为以后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贯彻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内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代代传播这种生态文明思想,使全人类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沿着中国特色道路前进不能放弃走生态文明这一条道路,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5]
[1]谢磊,周晓阳.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0(4).
[2]仲艳维.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实践探索,2011(2).
[3][俄]K·N·什林.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对中国与俄罗斯后文明未来的合理预测[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63).
[4]J·B·Foster.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PⅧ.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