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RDA中文版❋

2014-08-15

图书馆 2014年4期
关键词:译法编目中文版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1 引言

《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RDA)是为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要求而制定的最新国际编目规则。RDA以统一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简称ICP)为纲领,以传统的《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Second edition,简称 AACR2)为基础,以现代的《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简称 FRBR)和《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简称FRAD)概念模型为框架,创造性地提供了一套更为综合、能覆盖所有内容和媒介类型资源的描述与检索的原则和说明,其包容性与可扩展性、一致性与连贯性、灵活性与便利性、继承性与协调性以及经济性与高效性等诸多特点为国际编目界所瞩目。

RDA的编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波三折。期间,有更名的风波,有结构的变化,有不休的争论,也有屡屡的质疑。尽管如此,全世界对RDA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与日俱增。2010年6月,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正式发布,标志着RDA的正式诞生。同年11月,RDA活页印刷版出版。此后,RDA的应用开始成为编目界的潮流,各国图书馆也逐渐从怀疑走向接纳,将采用RDA逐步提上了日程。

应用RDA的前提,是学习和研究RDA。特别是对于非英语国家,消弭语言障碍是宣传普及外来新事物的必要之举,翻译工作正是破除屏障、促进认知的重要桥梁。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完成了RDA的翻译工作,例如法语版、德语版都已能通过RDA Toolkit的官方网站获取,西班牙语版也即将完成。〔1〕

我国国内编目工作所依据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里,都表明参考了AACR2和ISBD。因此,如果RDA正式启用,中国编目界必然需要对本地化编目条例的未来发展重新进行定位和思考。我们是直接采用作为国际编目规则的RDA呢?还是参考国际规则制定本地版本而修订《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摆在中国信息组织工作者面前。因此,对RDA及其应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成为我国文献编目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推出RDA中文版就是开始这项工作的基石。

2 RDA中文版翻译工作概览

2012年7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社(ALA Publishing)签署了中文版的翻译协议,标志着RDA中文版翻译工作的正式启动。为保证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由国家图书馆牵头成立了“RDA翻译组”,并邀请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编目专家承担此项工作,同时还吸纳了国家图书馆的青年业务骨干参与其中。RDA中文版于2012年11月完成初稿,2013年4月,完成第一次统稿,2013年9月,完成第二次统稿。2014年初出版。尽管专家云集,准备充分,但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超出了预期,预计10个月左右即可完成的翻译工作,竟然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

从语言风格上看,作为编目规则,行文艰涩难懂在所难免。尽管在翻译工作启动之时,RDA英文简化版的工作已经开始,但是中文版翻译是以详版作为蓝本,其语言可谓是晦涩冗长,经常是从句套从句,重重叠叠,给翻译人员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从内容上看,RDA以FR家族的模型为基础,在结构框架上完全颠覆了编目员“八大著录项目”的传统思维模式,其中增加的很多新思想和新理念,与传统编目规则既有交织也有区别,书目记录与规范记录中的各种概念和元素相互混杂,需要缜密的思维去厘清诸多复杂的关系。从更新机制上看,RDA以网络版工具套件作为其主要发布形式,内容的实时更新给RDA的编修订带来了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不断更新带来的不稳定性也给中文版翻译工作造成了困扰。

鉴于这些翻译难点,对RDA翻译人员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翻译工作的承担者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和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当高的编目理论水平和编目实践技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同的理解就能产生错误或歧义的译文,因此必须在参透RDA条款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给出RDA的中文译文。

RDA中文版的面世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中文版为跨越语言障碍、深入规则以及开展一系列RDA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我国编目界在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各系统之间存在无形的壁垒,因此在编目规则和实践方面也各自为政,造成了我国编目行业难以统一的局面。RDA翻译组吸纳了来自各系统专家学者的参与,共同翻译RDA的过程就是消除壁垒、增进互信、加强磨合的过程。对RDA的共识将为编目界统一思想、消弭隔阂、共同应对RDA变革的挑战提供了可能性。再次,人力资源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有关RDA在我国普及程度的调研显示,RDA在我国的认知度还比较低,〔2〕能从事RDA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更是匮乏。RDA翻译组的成员由编目界老、中、青三代图书馆员构成,在翻译过程中,专家与年轻馆员之间不断交流沟通,思想相互碰撞,无形之中培养了一批新的编目研究和实践力量,形成了RDA研究的人才圈,也为今后开展RDA的培训培养了教师团队。

3 RDA翻译工作的原则问题

3.1 蓝本的问题

确定翻译蓝本是开展翻译工作的前提。RDA翻译可选择的蓝本包括RDA Toolkit和同一年发布的印刷活页版。与以往编目规则不同的是,RDA采用了实时修订的模式。例如,在翻译工作进行过程中,对RDA Toolkit正文较大范围的更新就有两次,主要集中在简化语言和术语的增减等方面,也有条款的变更。而翻译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因此无法选择RDA Toolkit作为蓝本进行翻译。但是,翻译组又希望翻译工作能最大限度的涵盖最新的内容,否则即使中文版能及时推出,对于最新的情况也是非常滞后的,从而降低了中文版的价值。因此,翻译组选择了2012年4月较大更新之后的RDA作为蓝本,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同时跟踪RDA Toolkit中术语表的更新,将截至2013年7月底最后一次专家定稿会之前术语增、删、改的情况均纳入RDA中文版。

3.2 风格的问题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风格。直译虽然能最原汁原味地反映原文的含义,但是不利于编目员的实践应用,从而影响中文版的利用效果;而意译虽然能增加RDA的可读性,但是如果理解不对,就会使译文有所偏颇。在翻译风格上,专家们持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完全尊重条款原文,即使拗口艰涩,也要使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有的则主张采用变通,以编目员的应用为出发点,加入译者对条款的理解。最后通过专家讨论,翻译组综合了两种意见,以“信、达、雅”为原则,把忠实于原作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流畅性和通俗性放在第二位,努力在直译和意译中找到一种适度的平衡。在具体操作上,对行文通顺且不造成歧义的内容主要采用直译,对于较长的英文句式或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内容在理解无误的前提下适度灵活表达。

3.3 统一的问题

RDA翻译组的成员共计15位,保持行文风格一致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则问题。为了达到统一规范的目标,翻译组没有急于开始正文的翻译工作,而是首先从翻译术语表、高频词和目次入手,以这些文件的统一来规范正文翻译。这些文件翻译完成之后,专家组第一次集中会议的内容就是讨论和确定术语、高频词和目次。当然,由于没有在正文的语境中,即使做了推敲,术语等的含义还有待在正文中予以验证。因此,术语统一问题是一个连续和反复的过程。翻译组成员在正文的不同语境中不断加深对术语等的理解,从而修正和优化术语翻译和含义,但是翻译正式开始前的统一工作还是对避免后续翻译中的千差万别起了很大的作用。

3.4 解疑的问题

为了使翻译工作顺利进行并能够较快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翻译组建立了相应的解疑机制。首先,翻译组搭建了即时交流群,利用网络的便利给翻译人员之间建立了实时沟通的桥梁,遇到问题随时沟通,通过讨论选择最优翻译方案。其次,对于讨论不能确认之难点,翻译组会定期通过邮件给专家组成员,通过汇总专家意见解决问题。最后,对于以上方式均未解决的翻译难点,翻译组会统一汇总,并择时邀请专家召开专家讨论会,以专家表决的方式,选择最优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始终困惑不解的问题,翻译组则随时求助于RDA联合指导委员会(JSC)的外国专家,或通过RDA Toolkit的反馈模块提交相关疑问,这个途径使很多问题得到了权威解释,有些问题经确认为RDA本身的错误,在RDA下一步的更新中会予以更正。反馈机制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加强了与国际编目界的交流,为RDA的发展做出了中国编目界的贡献。

3.5 质量的问题

要保证翻译的质量关键因素在于对条款的正确理解。RDA是对以AACR2R为代表的传统编目规则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必然有着传统规则的深深烙印,也必然有着新事物的勃勃生机。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好RDA与AACR2R等传统编目规则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熟悉编目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是做好翻译的基础。

例如,9.2.2.21 的条款名称为“General Guidelines on Recording Names Consisting of Initials,or Separate Letters,or Numerals”,其中“consist of”既有“包含…”的意思,也可翻译成“由…组成”。起初该条款被翻译为“记录包含首字母缩写或单独字母或数字的名称的一般性规则”。“包含”和“由…组成”的区别在于,“包含”说明有某种成分,但不是全部;“组成”则全部是该种成分。但是通过条款的说明和样例发现,其所指的名称均为“H.D.”、“Gr.Os.”这样的形式,很显然并不是指名称中包含首字母缩写等,而是名称全部由首字母缩写等组成。基于这种理解,译文确定为“记录由首字母缩写或单独字母或数字组成的名称的一般性规则”。

再如,9.3.4.3“记录个人活跃期”的样例中,有一个涉及中国的为“jin shi 1499”(1499年的进士),该例下用说明“Date at which a Chinese literary degree was conferred”对该日期进行了解释,按直译应为“授予中国文学学位的日期”,但是该译法显然不符合中国古代科举的说法,影响理解,因此译为“中国科举及第的日期”。

4 翻译过程中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4.1 术语及高频词问题

RDA的术语翻译需要考虑的情况和处理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术语在名称和含义上完全沿袭ISBD和AARC2等传统编目规则,例如,交替题名(Alternative title),在AACR2和RDA中均定义为“由两部分组成的正题名(每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题名形式)的第二部分,两部分之间用‘or’或另一种语言的对应词连接”。这类术语RDA中文版尽量与ISBD、AACR2等其他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则的中文版或我国现行规则中的对应术语相统一,使用约定俗成的术语名称和含义,以保持规则的延续性,也便于编目员理解和接受。

第二,术语名称沿袭传统规则,但含义有所变化,翻译时根据变化进行修改。例如,“卷/册”(Volume)在AACR2中有两个含义,“卷”是指书目单位,“册”是指文献单位,但是在RDA术语表中仅指文献单位。因此在volume出现最多的第三章(描述载体),翻译采用了表示文献单位的“册”,而不采用“卷”。

第三,旧术语完全被新术语所取代,则按新名称和新含义确定译法。例如,款目(Entry)变为了检索点(Access Point)、著录项(Area)变为了元素(Element)、主要信息源(Chief Source)变为了首选信息源(Preferred Source)、主要款目(Main Entry)变为了规范检索点(Preferred Access Point)、见参照(See Reference)变为了变异检索点(Variant Access Point)等。〔3〕

第四,部分术语在翻译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中文对应词汇,此种情况通常在翻译、统稿、专家审稿过程中反复推敲,并最终形成一个较为贴切的翻译版本。例如,“3.8衬底/底座”中的术语“Mount”一词,最初译者译为“涂层”,但考虑到其解释为“以支撑为目的,资源基底材料所附着的物理材料”,包括立体的和平面的物体,如画板或实物,因此翻译最终采用“衬底/底座”以全面表达这两种情况。

第五,全新的术语,在其他国际规则中文版或我国相关领域的文献中未曾出现过,此类术语均由翻译组成员提出翻译方案,并由专家组统一审定,例如,“动作分解舞谱(Action Stroke Dance Notation)”、“博尚 -傅叶舞谱(Beauchamp-Feuillet Notation)”。

在高频词方面,有些跟术语一样,要求严格的统一。例如,“acronym”和“initialism”是在RDA正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各种编目文件中对这两个词的译法都比较相近,最常见的是“首字母缩略语”和“首字母缩略词”,〔4〕但这种译法不能表达两者之间细微的差异,在同时出现时无法清晰指示编目时遇到的情形。翻译组经过多方查阅资料,明确了两者的差异,“acronym”是指缩略词可拼读,例如NATO、MARC等,而“initialism”是指缩略词无法拼读,例如ISBN、ISSN等,也由此确定两者的译法分别为“可拼读的首字母缩略词”和“首字母缩略词”。〔5〕还有一些高频词虽然不像上述例子这样要求严格的规范译法,可以有多种译法,例如“guidelines and instructions”可译为“指导方针和使用说明”、“规则和规定”或“规则和说明”,但是为了行文统一,翻译组也要求采用一致的译法“规则和说明”。

还有一些高频词,在不同的语境下采用不同的译法更适合,则不要求严格的统一。“Description”或其动词“describe”,表示动词时译为“描述”,表示名词时译为“著录”。例如,1.5.1“Different Ways of Describing a Resource”译为“描述资源的不同方法”,而在它之下的三种方法则需要译为“综合著录”(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分析著录”(analytical description)和“分级著录”(hierarchical description)。

此外,还有一些歧义词很难处理。英语中某些词汇本身可以表达多个意义,有时即使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仍旧不能分辨其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例如,RDA第9章和附录F中关于个人名称所涵盖的类别的规定中有“Icelandic names”、“Indic names”、“Indonesian names”等类别,就字面意思而言这可以指“冰岛人名”或“冰岛语人名”、“印度人名”或“印度语人名”、“印度尼西亚人名”或“印度尼西亚语人名”,即使在正文中也并未阐释此处规定的类别是指“群族(国家)”或“该种语言”的人名。AACR2R2002修订版的处理是“冰岛人名”、“印度人名”、“印度尼西亚人名”等,〔6〕但 RDA 的索引却将“Icelandic names”和“Indonesian names”作为子条目放在“Icelandic language”和“Indonesian language”之下。此问题经咨询戴夫·芮瑟(Dave Reser,JSC美国国会图书馆代表)获得的解释为“people from those cultural traditions”,因此还是指群族或国家,RDA中文版的译文相应确定为“冰岛人名称”、“印度人名称”、“印度尼西亚人名称”等。但翻译组专家认为此处到底是指“群族(国家)”还是“该种语言”的人名,仍值得商榷。

4.2 错误订正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发现了多处RDA英文原文的错误或逻辑不清的地方。如前文所述,翻译组随时向JSC反映发现的问题,有的JSC已经采纳并在2013年7月第二次更新版中更正。如果是这种情况,翻译则按修改后正确的情况处理。有的JSC已接受但未更新或未反馈的错误,翻译时按正确的进行翻译,同时添加译者注,以说明错误的情况。

此外,RDA原文中有少量的参见“条款号”的明显错误,译者发现时也一一更正,并作译者注。

4.3 中英对照问题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查阅RDA的内容,译者在中文版中添加了中英对照的形式,主要包括:术语部分采用中英对照形式,将原文术语置于圆括号内;用于著录的术语在正文中用斜体英文表示,但将中文翻译置于其后的圆括号内,例如,“Place of production not identified(制作地未能识别)”;对于部分不常见的专有名词采用中英对照形式,在中文后将原文置于圆括号内,例如,塔木德经(Talmud);样例说明中的题名和责任者等保留了原文,但对于广为人知的作者或作品均添加了中文翻译,置于圆括号内,例如,“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歌德)所作的Faust(浮士德)一个组成部分的首选题名”。

5 结语

RDA中文版历经一年有余,终于即将面世。RDA的翻译不是目的,能使其为我所用才是最终目的,因此RDA中文版的推出对于RDA在中国的研究与实施而言仅仅是一个开始。不断地跟踪国际上对RDA的更新,科学开展RDA环境下的编目工作才是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研究的课题。希望RDA中文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国内图书馆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RDA能够与中国编目实践真正有机融合,促进我国编目工作的国际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推动我国编目事业的长足发展。

1.RDA in Translation.〔2013 -12 -02〕.http://www.rdatoolkit.org/translation

2.李恺.国内RDA认知度调查结果.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8):18-27

3.王松林.RDA的结构与特点.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4):6

4.陆谷孙.英汉大辞典.第2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陆宝树.Acronym和Initialism辨异.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2):76-77

6.吴龙涛等.英美编目规则.第2版,2002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390-392

猜你喜欢

译法编目中文版
《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征稿简则
《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征稿简则
《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征稿简则
《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征稿简则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探讨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