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1例※

2014-08-15郭昱含胡瑶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脓血溃疡性结肠炎

郭昱含 李 倩 胡瑶瑶 吴 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中心,北京100010)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1例※

郭昱含 李 倩 胡瑶瑶 吴 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中心,北京100010)

报告了1例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型伴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过程。根据患者重度营养不良,发病时间长等特点,与中医专职护士共同制订了详细的营养支持方案与中医辅助治疗的护理计划。注重其饮食情志调理,有效的控制了病情,改善了营养状况。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脾胃虚弱为本,湿、浊、瘀、毒是本病的关键。该病变常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病程较长,症状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较难治愈,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及负担[1]。2012年11月30日,我科收治了1例溃疡性结肠炎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细心护理,现已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6岁,以 “间断脓血便3年,加重2周”为主诉。2012年11月30日入院,多次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入院时腹泻黏液脓血便,每日16~20次,便血混杂,以脓为主,腹痛,便后可缓解,伴有里急后重,无发热,双下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以膝关节为主,食欲差,小便正常。入院查体:T:36.8℃,P:101次/分,BP:100/60mm Hg,恶病质,精神不振,睑结膜略苍白,心肺无异常,舟状腹,腹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9.01×109/L,中性粒细胞:75%,血红蛋白浓度 (Hgb)91g/L,血小板总数 (PLT)813×109/L,血沉:81mm/h,CRP:30ng/ml,便球杆比:球菌80%∶杆菌20%,便常规:水样便,便粘液阳性,便潜血阳性,红细胞:30个/HPF,白细胞:15个/HPF。生化及电解质基本正常。治疗经过:给予禁食,胃肠外营养;美沙拉嗪4g/d抗炎;双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调节肠道菌群抗感染。中医穴位贴敷、中药泡洗、中药直肠滴注;12月5日大便次数明显改善,每日5~6次,遂将饮食改为流食,患者经上述治疗近4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双膝疼痛明显减轻。12月26日复查血常规:WBC:6.23×109/L,中性粒细胞:66%,Hgb:104g/L,PLT:420×109/L,便球杆比:球菌40%∶杆菌60%,血沉32mm/h,CRP:18ng/ml,便常规:正常。2012年12月27日好转出院,出院时大便每日3次,无肉眼黏液脓血,无腹痛,无关节疼痛,食欲正常。

2 中医护理措施

2.1 中医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化生之源。虽患者为青年男性,但久病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失常,肠道清浊不分,而见腹泻、消瘦等症状,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常,湿浊内生,久而化热,致血败肉腐,而见黏液脓血便。故脾胃功能的正常,对本病的治疗具有关键的辅助作用。也是预防并发症的条件,是内科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备急千金方》指出:“凡痢病患,忌生冷醡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等,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因此,我们鼓励患者在饮食上的调理,以多食清淡而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少渣流质的饮食方案为主,同时嘱患者食用山药、扁豆、大枣、薏苡仁熬制的粥以健脾和胃,益气止泻。

2.2 中医情志护理 患者由于腹痛腹胀,泄泻,脓血便等反复发作,身体免疫力较差,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疲乏,全身无力,食欲不振,常感饥饿又不敢多吃,久而久之,心理上产生一些烦躁不安,情绪低落,久治不愈,对身体的健康失去信心。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横逆犯脾,肝脾不和、脾失健运,而发腹胀腹痛,泄泻等症。所以患者情志异常波动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首先针对患者的病情严重以及病程时间长等特点,采用安慰鼓励帮助等方法予以耐心仔细的做好思想工作,对患者进行溃疡性结肠炎的健康宣教,对本病的发病机制、症状、并发症、治疗及愈后详细讲解,使患者充分了解本病的发病特点,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鼓舞患者树立乐观向上的思想,保持精神愉快,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治疗。

2.3 中医穴位贴敷护理 穴位敷贴是采用我院李乾构、危北海、赵荣莱等名老中医的经验方研制而成,临床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候类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该患者除有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尚可见到面色晄白,神疲肢冷,气短乏力,为脾肾阳虚之象。故采用健脾温肾方进行穴位贴敷,选择 “天枢”、 “关元”二穴隔日进行贴敷治疗,每日一次,每次6~8小时,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具有调理肠腑,理气行滞之效,关元穴为小肠募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每日穴贴之前,需要观察皮肤情况,注意有无红肿、皮疹等,并作好局部皮肤清洁。

2.4 中药泡洗护理 中药泡洗,作为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在减少药物内服的同时,对缓解患者的局部症状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我科配合治疗疾病的常用护理手段。该患者入院时出现双下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双膝关节红肿变形,无法行走。考虑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肾主骨,患者关节疼痛,四肢怕冷,故考虑脾肾阳虚,辨证选用了温经散寒止痛类的中药配合成方进行中药泡洗治疗。选用高为60cm的泡脚桶,水温调至38~42℃,以免烫伤皮肤,将患者双膝以下的部分完全浸泡在中药中,每日浸泡25~35min,同时予以药水蘸洗双膝关节。出院时,患者疼痛明显改善,膝关节红肿消退,可自行下床活动。

2.5 中药滴注灌肠 利用静脉滴注的原理,将由苦参15g,白芨15g,槐花炭15g,黄柏炭12g,土茯苓10g,蒲黄炭9g等组成的灌肠方,煎水250ml,将药液过滤去渣后装入普通输液瓶中带至床旁,温度以39~40℃为宜,滴注的药液量不得超过200ml。为便于药物的吸收。操作前向病人作好解释工作,嘱病人排尿排便,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操作时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移近床沿,用臀垫抬高臀部10cm,取普通输液器,连接肛管并润滑前段,排尽空气,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钳子夹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8~25cm,利用重力作用逐渐滴注到结肠中,抬高肛管末端,使药液流尽后拔管,并在肛门处轻轻按揉片刻。灌肠后嘱病人抬高臀位或胸膝卧位半小时,然后右侧卧位半小时,以利药物保留吸收。为增加药物的吸收率,原则上是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因此,对慢性疾病在睡前灌肠疗效更佳。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确保肛管顶端光滑,以免损伤患者结肠。此法在普通灌肠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促进药物充分吸收,是药物缓慢流入全结肠的各个部位,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溃疡愈合,故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疗效更佳[3]。

2.6 出院指导 出院后仍以休息为主,逐步增加活动量,按时按量服药,勿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坚持服用中药,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吸收。调畅情志,树立信心。定期随诊。

3 小结

溃疡性结肠炎多因患者生活起居不慎,出现病情缠绵,经久难愈。中医认为 “三分治疗,七分调理”,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外同时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在饮食护理上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候类型,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选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热协调,五味不偏,以利于疾病的康复;中药直肠滴入法直接在局部起到消炎、愈疡、生肌的作用。同时重视中医辅助护理,加强精神调节,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治疗事半功倍。

[1]李长青,李延青.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共识[J].山东医药,2009,49(35):109.

[2]陈雷,冦秋野.限制性输液在禁食患者中的应用[J].肠内与肠外营养,2008,15(1):61-64.

[3]汪红兵,张声生.溃疡性结肠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3.

doo:10.3969/j.issn.1672-2779.2014.08.076

1672-2779(2014)-08-0001-02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青年基金项目[No:QN2010-5]

*通讯作者

杨 杰 本文校对:崔宝华

2013-12-27)

猜你喜欢

脓血溃疡性结肠炎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黄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