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进行利益引导是当前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2014-08-15肖小华
肖小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务部,江西 井冈山343600)
“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1],是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深层根源和动因,反映特定阶段中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党性教育的重要范畴。随着利益多元化的出现,人们在利益诉求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因此,培养党员干部正确的利益观是党性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利益观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利益观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革命和建设的目的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2]。强调了只有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是真心实意为他们谋利益的党,才能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反复强调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要求“每一个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4]。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等文章或讲话中他又强调了要辩证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了每个党员干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党和国家的全局来考虑利益问题。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绝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相互关系。”[5]同时他还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要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6]。这里他强调了党员干部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从执政党的形象、威信、地位的角度,要求党员干部“应该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努力成为一个有高尚追求的人,成为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干部”[7]。同时,还承认并给予重视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和各种需求,但“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8]。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内化为党执政的根本理念,要求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利益共享、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利益统筹、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执政党的重要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员干部的利益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3月20日,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9]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二、利益是党性教育的核心范畴
1.利益是党性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党性教育是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对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作风教育,不断激发其精神潜能,提高其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的一项教育活动,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党性教育效果既与社会风气、干部考评、制度建设等外部环境有关,也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关;既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有关,也与受教育者的态度即内心动力有关。而影响受教育者内心驱动力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者已有的认知水平、情感、身体状况、个人偏好、学科背景等等,其中利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利益是人一切行为的深层根源和最终动因,行为背后总有利益动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揭示:利益引发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实现利益目标,利益目标实现后,又产生新的利益需求,引发新的动机和行为。可见,“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因此,在党性教育中,应正视利益在党性教育的地位,加强利益认同机制作用的研究。
2.利益是探析党性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变化原因和规律的重要视角。“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以利益为视角,可以从根源上探析人的思想、行为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在党性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群体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转型的出现,人们的利益出现了分化,呈现出利益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利益分化以前,人们利益的相对单一决定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基本一致性。利益分化以后,由于各利益群体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党的主张、党的方针政策、党的态度不尽一致,对党性教育所传播的内容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有时,同样的教育内容、同样的教育方法,对不同的利益群体而言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党性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因此,客观分析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利益对党员干部思想的影响,深入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情绪、价值观念的不同特点,有利于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
3.利益引导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由过去的“言不谈利”到逐步、密切关注、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如何改造党员干部的不合理利益需求,引导党员干部正确确立利益目标,处理他人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关系,科学选择实现利益的途径,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结合起来,也是党性教育的现实需要。
三、加强利益观教育,发挥利益在党性教育中的媒介转化作用
党性教育虽然不直接参与利益分配,不直接产生各种物质利益。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同时,党性教育机构也应正视人们对利益的态度变化,重视以利益动因为主线分析人的思想变化情况,加强党性教育的心理认同机制研究,发挥利益在党性教育中的媒介转化作用。
1.主动融于时代,把利益观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党性教育中,习惯于简单地把革命战争年代的党性要求等同于和平时期的党性要求,用“高、大、全”的党性标准代替党性教育的普遍目标,过多地强调无私奉献而忽视个人利益,这无疑脱离了社会现实。党性教育要有生命力,首先要有时代性,即在内容上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在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党性教育在内容上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及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形势需要勇于创新,把社会主义利益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增加“诚信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效益观念”等经济伦理的相关内容,通过正确的利益观引导,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利益、辨别利益、选择利益”,促使受教育者利益理性的养成,合理追求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在利益面前体现出党员干部的风范。
2.以人为本,尊重和关心受教育者的正当合理的利益要求。我们的党性教育机构应该把党性教育置身于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中,把受教育者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正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不一致性,这是党性教育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党性教育只有正视利益矛盾,把思想教育与解决人们的物质利益相结合,才能事实胜于雄辩,具有说服力,否则就会苍白无力。革命战争年代党的群众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工作与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因此,在党性教育中,应充分尊重、关心受教育者正当、合理的利益需求,并加以引导和满足。第一,要坚持发展共同利益与发展个人利益兼顾原则,既鼓励个性利益发展,又维护共同利益;第二,要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原则,既尊重、关心、满足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又改造、矫正不正确的利益观;第三,要坚持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结合原则,既满足受教育者利益需求,又把利益观教育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党风党纪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其思想素质和认识水平,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利益需求结构。3.发挥利益认同的催化剂作用,积极创新党性
教育方式方法。利益认同机制指的是,“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以其合理的利益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为前提和基础的”[14]。因此,要提高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党性教育机构应重视利益对干部的思想特点和思想变化影响规律的研究,了解不同利益群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按照层次性和差异性原则,把教育方法、内容、目标三者统一起来,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例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评估分析不同群体的利益目标和层次,从而教育引导不同利益群体选择合理的实现利益目标的手段方法。同时,在方式方法上要发挥利益认同机制在党性教育中的催化剂作用,坚持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外部“灌输”与自我“感悟”相结合、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原则,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法,提高教育的新颖性、活泼性和开放性,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4]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6][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习近平. 领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N].人民日报,2013-03-2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陆树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