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传性大鼠脐疝模型的选育

2014-08-15张涛尚世臣张广州高青松刘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疝环雌雄疝的

张涛,尚世臣,张广州,高青松, 刘源

(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北京 100071)

脐疝在人及其他胎生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1-4],统计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脐疝率为1/5000~1/2000[5, 6]。其临床症状为脐带内结构与脐环之间没有自然闭合,腹腔内容物在腹压作用下通过腹壁孔突出腹腔在皮下形成疝囊,随着身体的发育,疝环及疝囊逐渐变大。脐疝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7]。因缺乏能稳定遗传的动物模型,脐疝遗传机理尚不清楚。我们实验室在2009年偶然发现患有脐疝的SD大鼠,由于希望保留自发突变性状,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又意识到该性状可能具有遗传性而且通过大鼠更容易获得大量数据,因此对这一性状的大鼠进行了近交繁殖,目前已繁育至F13代。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PF级亲本脐疝SD大鼠,来自本单位小动物繁育室[SCXK-(军)2007-004],体重(180±20)g,均为6周龄,大鼠饲养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屏障环境中【SYXK-(军)2012-0021】,明暗周期12h (6:00~18:00),温度(23±1)℃,湿度(50±5)%。

1.2 大鼠饮食

以本单位生产的繁殖鼠料[SCXK-(军)2007-003]饲养大鼠,母鼠妊娠期、哺乳期及小鼠离乳1周内辅以生葵花籽喂养。自由饮水。

1.3 近交繁育

选择繁殖力强的亲本进行连续全同胞交配,F1代连续生育3~4胎扩大群体数量,以后每代第一胎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每窝小鼠配3对繁殖,选择性状稳定的一窝作为下一代亲本。记录产子数、雌雄数量及脐疝数量。大鼠脐疝通过肉眼辨别,未对疝囊大小进行分级,繁殖系谱图图1所示。

图1 繁殖系谱图

1.4 剖检及手术

取F2代6月龄脐疝雌雄大鼠各6只,其中雌雄各2只进行解剖观察,雌雄大鼠各4只进行外科手术缝合。肌肉注射速眠新,剂量:每100 g体重1 mL。固定大鼠、剪毛并消毒,提起皮肤沿腹白线切开,避免损伤疝囊内容物,切口约2~3 cm,还纳内容物后将疝环边缘较硬的疝轮减掉形成新创面,腹膜作连续缝合,皮肤作结节缝合并消毒处理。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大鼠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及χ2检验。

2 结果及分析

2.1 脐疝发生率

从F1代至F13代共记录大鼠个体数820只,其中雌鼠414只,雄鼠406只;随近交系数增大脐疝比率逐渐增大,F12、F13代大鼠脐疝率达100%(表1)。表2数据显示F1代至F13代雌鼠总体脐疝率高于雄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P=0.001)。

表1 每代大鼠脐疝率

表2 F1代至F13代雌雄大鼠总体脐疝情况

2.2 解剖结构

脐疝在大鼠脐带部位向外凸出(图2,彩插8),疝囊柔软,大鼠仰卧后手指轻压疝囊内容物可还纳腹腔,较大的疝囊不易还纳。剪开皮肤后,疝环处暴露腹腔,疝环外侧边缘纤维化,疝环直径0.8 ~1.5 cm,其他脏器未见异常。雌雄大鼠脐疝结构一致。

2.3 手术效果

手术切除大鼠纤维化疝环并缝合后3~4周内伤口愈合并长出被毛,与周围无明显界限,脐疝消失,大鼠精神状态、饮食正常。术后直至处死大鼠,16周内脐疝没有复发。

3 讨论

新生儿先天性脐疝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均有报道[6, 8-9],但因缺乏能稳定遗传的动物模型,该性状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Nwabueze-Ihekwaba[10]分析了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医院5年新生儿脐疝情况,结果显示先天性脐疝率为1/1818,并且该性状与早产、低出生体重没有因果关系。脐疝在其他胎生哺乳动物中也普遍存在。Herrmann等[11]记录了77个牛场的53,105头荷斯坦奶牛犊牛的脐疝发生情况,结果显示犊牛先天性脐疝发生率为1.8%,并且该性状与犊牛性别、产子数、父本有关,但不能通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解释,推测是多基因位点联合作用的结果。恽时锋[12]在SD大鼠繁育过程中发现3只雌性自发性脐疝大鼠,排除妊娠及过度肥胖的影响,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胎生哺乳动物的脐带结构相似,出生后脐带血管发生栓塞并逐渐纤维化, 结缔组织增生, 萎缩的脐与周围收缩的脐环发生粘连, 最后在脐部形成一个坚固的疤痕。人类肚脐肉眼可见,而大鼠成年后很难辨认,但在脐疝形成上有相似的病因。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先天性脐疝大鼠,并对这一性状大鼠进行近交繁殖。经过13代全同胞交配,雌、雄大鼠的脐疝率基本稳定,F12、F13代大鼠均为先天性脐疝。所有雌雄个体的脐疝率分析表明,雌鼠脐疝发生率显著高于雄鼠。而性别差异会随近交系数的升高而减小。

近交繁殖容易导致大鼠体质变差、繁殖性能减弱,全同胞繁育至F8代时大鼠妊娠率、产子数严重下降。通过在妊娠期、哺乳期补充营养,调整每笼饲养密度及雌雄比例后这一现象得到改善。随着大鼠生长发育疝囊也不断变大,部分大鼠因疝囊内小肠受压影响消化,导致体质减弱甚至失去繁殖能力。

脐疝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可痊愈,复发率很低。繁育过程中对8只脐疝大鼠进行还纳疝囊内容物,切除疝环外侧纤维化部分,肌肉、皮肤缝合后3-4周伤口愈合良好无复发。手术过程中要钝性还纳疝囊内容物,切除疝环及缝合肌肉时避免刺伤腹腔脏器,并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脐疝在胎生哺乳动物普遍存在,但因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对其遗传机制尚不明确。Sprague Dawley大鼠封闭群遗传背景清晰,在此基础上近交选育的脐疝大鼠性状很快稳定,该模型的建立对深入研究脐疝遗传机制有重要意义。

(本文图2见彩插8。)

[1] 盛文传.犬的脐疝和腹股沟疝修补术 [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4):114-115.

[2] 石文彦.羊脐疝气的病症及治疗方法 [J].养殖技术顾问, 2008, (8)(总164期):87.

[3] 杨前锋, 毕志杰, 靳艳丰, 等.犊牛脐疝的诊断和治疗 [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8):8898-8899.

[4] 朱颖.猪脐疝的手术疗法 [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 (6):76-77.

[5] Havalad S, Noblett H, Speidel BD.Familial occurrence of omphalocele suggesting sex-linked inheritance [J].Arch Dis Child 1979, 54:142-143.

[6] 马连第.脐疝的临床遗传学分析 [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88, (2):111-112.

[7] 姚胜, 李基业, 刘飞德, 等.改良Kugel补片修补成人脐疝23例报告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168.

[8] Kanagawa SL, Begleiter ML, Ostlie DJ, et al.Omphalocele in three generations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transmission [J].J Med Genet, 2002, 39:184-185.

[9] 黄民主, 李登清, 易霞云, 等.湖南省安仁县1990~2000年儿童先天性疝气发病率分析 [J].实用预防医学, 2004, (6):1087-1089.

[10] Nwabueze-Ihekwaba F.Omphalocele: experience in the African tropics [J].Postgrad Med J 1981, 57:635-639.

[11] Herrmann R, Utz J, Rosenberger E,et al.Risk factors for congenital umbilical hernia in German Fleckvieh [J].Vet J, 2001, 162:233-240.

[12] 恽时锋, 孙敬方.大鼠自发性脐疝观察初报 [J].畜牧与兽医, 1998, 29(3):30-31.

猜你喜欢

疝环雌雄疝的
太行鸡雌雄鉴别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
天然沙棘林改造雌雄株配比嫁接调控技术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
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胃镜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分析
雌雄时代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