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种业创新 为粮食安全护航
2014-08-15吴锁伟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文|吴锁伟 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六大任务,“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位居首位。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已无悬念,而在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强调“粮食安全”,显示了中央政府未雨绸缪的态度。
一方面,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虽然实现了“十连增”,但是三大谷物(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的进口量也再创新高,充分表明我国粮食现状是产不足需,且缺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粮食生产规模化难以短期实现、耕地、水及多种资源日益短缺,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有限。因此,中央拉响粮食安全警钟,非常及时。
我认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影响因素:
一是资源因素。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18亿亩耕地中,高标准基本农田仅占30%,中低产田分别为6亿亩和5亿多亩。此外,由于城镇化进程,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良田,而补充的耕地普遍质量不高。
二是农民因素。由于粮食价格低,种粮效益差,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大量农田被荒废。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老龄化、妇女化严重。同时由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造成种粮成本提高,致使部分种粮大户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等。
三是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因素。以种业为例,我国种业由于历史原因,过去一直是作物品种研发主要靠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而科研单位的考核机制决定了其研发的品种大部分没有市场竞争力,造成了目前科技在粮食生产中贡献率较低。以玉米为例,目前在局部地区能与国外公司的品种(如先玉335)抗衡的还是十多年前育成的郑单958、浚单20等品种,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更新换代国产大品种。另外,粮食高产、高效技术(如高密植、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技术),由于缺乏相应品种,也不能推广应用。
“粮食安,天下安”,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生存和发展主题。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除了人口这个直接因素引起粮食需求刚性增加外,还有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消费结构升级,生态环境遭遇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气候变异等,如何缓解粮食安全问题,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我国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未来的发展道路,有如下的建议:
第一,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尤其是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民企到海外购买土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或粮食生产。
第二,加大对农民种粮补贴力度,在农药、化肥、种子、机械等方面直接补贴农民,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议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鼓励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种粮农民素质,送技术、送服务下乡,培训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
第三,加大种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开展种业研发,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作物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用优秀的品种和先进的技术武装现代农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例如,我们金冠丰种业正在研发的玉米“多控不育技术”,一旦推广应用后,将大大降低玉米制种成本、提高玉米杂交种纯度和杂交种产量,引发玉米杂交育种和制种技术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希望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国内企业的科技创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生产力水平的大力提升。
第四,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实践“光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