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干群关系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

2014-08-15陈立媛孙云霞

党史文苑 2014年4期
关键词:干群矛盾民主

陈立媛 孙云霞

(黑龙江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目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表明了执政党重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殷切之情。但不得不看到,目前干群关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妨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特别是对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改善干群关系既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前提,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问题凸显:干群关系复杂化的客观因素

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颇为复杂,由此直接导致了干群关系的不和谐与复杂化。

1.社会利益问题的新变化新特点

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我国社会利益问题呈现许多新变化新特点,对其正确认识是思考干群关系的根本前提。一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带来利益多元化。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结构进入多样化发展阶段,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形成利益多元化格局。二是社会阶层结构改变带来利益分化加剧。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的结构性改变,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导致了各阶层之间的利益认同、利益需求、利益获得方式及多少的差异日益加大,利益分化、利益主体多元性趋势日益明显。三是社会急剧转型带来利益矛盾凸显。随着社会利益分化的加剧,原有利益均衡态势被打破。在社会转型急剧时期,人们的经济收入、政治诉求、思想观念都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异质性,必然带来利益矛盾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2.社会利益格局变化带来干群之间明显的利益差别

在上述利益格局变化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干部群体成为获得利益的优势阶层,而普通群众则成为获益不足、获益较小的群体。“干部群体的经济地位日益凸显,凭借职业、收入的稳定性,以及拥有支配社会公共资源、稀缺资源的权力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干部群体成为在改革中获益最大的社会阶层,而作为党执政基石的工农基本阶层,尽管在改革初期他们分享了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却面临诸多困境,特别是在与强势利益群体的博弈中越来越成为获益最小的社会群体。”[1]P13—15干群之间如此明显的利益差别, 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利益受损群众的“仇干”心理。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群体性干群、警民冲突事件足以证明此。剖析这些群体性冲突,固然都有显性事件为导火索,但背后都积压着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干部群体的不满甚至仇恨,乃至“一触即发”“点火就着”。

实践表明,干群之间的利益分化已成为影响干群关系的最关键要素。群众对干部缺少信任甚至有意疏离,群众对干部缺少认同甚至有意贬抑,群众对干部缺少情感甚至有意淡漠,都直接源于干群利益问题凸显。而群众对干部的疏离、贬抑、淡漠,又直接导致了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度、认同度的降低。所以,才有群众以暴力问责政府、干群冲突、警民冲突等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闪现。不从根本上查找并解决影响干群关系的关节点,和谐的干群关系难以构建。

二、“干”“群”两个主体自身问题:干群矛盾尖锐化的主观因素

如果说上述利益问题的凸显,是导致干群关系不和谐的客观因素,那么,干部与群众两个主体自身的问题,则是干群关系不和谐乃至矛盾尖锐化、对抗性的主观因素,也是决定因素。

1.干部的问题:权力错位导致干群关系错位

在1980年8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邓小平深刻剖析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2]P327剖析这些现象,无不与“权力”二字相关。由于一些干部不能正视“权力”二字,导致了干群关系的紧张乃至尖锐。

干部腐败现象是近年来干群关系恶劣的直接“导火索”。造成腐败现象的原因多方面,但权力问题是根本。权力的本质在于支配,腐败是权力的异化。党的执政权是人民赋予的。执政权既然来自于人民,就必然受制于人民,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如果这种权力不是用来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自己、为少数人服务,就必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甚至愤慨。如果干部腐败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那就意味着干群关系的“顽症”无法根除,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正如十八大报告强调的,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官僚主义现象也是人民群众非常痛恨的问题。其根源还在于,一些干部不是将手中权力作为为人民尽职尽责服务的平台,而是视其为自己尊贵身份的象征。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曾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现在是大量地表现在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上。更确切地讲,是表现在领导者的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这个问题上。”[3]P303由此可见,官僚主义危害深重。1953年1月,毛泽东继续强调,“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很长的时间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4]P8—9。官僚主义的严重存在, 使各级领导机关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工作拖拉,互相推诿。这既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高效率要求,也妨碍党了解民情,体察民意,不利于党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政策,影响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官僚主义就像一道“鸿沟”,将干部置于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一端;将群众置于心存怨愤、漠视政府、反感干部的另一端。不彻底消除这道“鸿沟”,改善干群关系也是纸上谈兵。

2.群众的问题:民主缺失导致干群关系缺少“润滑剂”

中国是带着漫长封建社会的烙印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在封建社会,与皇帝绝对专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百姓的绝对服从。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根本就没有民主与平等的观念。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尽管封建专制制度不复存在,但长期的封建主义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的消极作用还在蔓延,使得人民的民主、平等意识依然薄弱,民主思想、观念不成熟。民主意识的薄弱,民主观念的缺失,既妨碍人民有效行使民主权利,还容易使人民对权力及当权者顶礼膜拜,这又为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现象提供了机会。

因此,在剖析干群关系问题上,干部一方固然是主体因素、决定因素,但群众一方也不可忽略。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十八大报告继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现实情况是,人民群众还缺少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能力。这固然与目前我国民主制度的不尽完善直接相关,但也需看到,它还同一些群众自身民主意识的缺失有关。遇到问题,人们还较少能想到以“民主”和“法制”的武器捍卫自身利益,而常常采用情绪化甚至对抗冲突的方式责问政府。一些群众把部分干部的贪污腐化现象,认为是执政党的整体腐败;把对部分干部的不满愤恨,扩展到对党和政府的整体不信任、淡漠疏离,甚至公然仇恨。这样的失衡心理,必然对解决干群关系问题带来先天制约。一些群众甚至不相信可以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永远无法化解的矛盾,因此拒绝与干部、与党和政府积极沟通。

上述群众中间的这些消极认识如果得不到正确导引,换言之,不从“干”与“群”双方面着手努力,改善干群关系也难以实现。当然,在此过程中,着力解决好干部问题是首要,是关键。

三、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对策

尽管目前来看,干群关系存在一定问题,但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非没有可能。毛泽东强调:“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5]P205—206这段话鲜明道出, 干群之间的矛盾(也即毛泽东所言“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列宁所说,“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 对抗将会消失, 矛盾仍将存在”[6]P281—282。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本着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够使矛盾化解,而不是使其上升为“对抗”。

1.提升道德责任感:以干部与群众的共同致力促进干群之间的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这里的“高素质”,首先应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要求,充分表明了干部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关于道德建设,报告也有鲜明表述:“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仁者爱人,正者方能立本。只有胸怀对事业、对人民的大爱,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情系人民,坚决克服官僚主义,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也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只有先建立一支认真履行道德义务、政治责任意识强的干部队伍,才能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并以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增强民众的道德责任感。

与此同时,民众道德责任感问题也应引起一定重视。在改革攻坚时期,人民群众中间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不少疾苦,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树立全局意识,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结,自觉拥护改革开放;如何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实现与政府的积极有效沟通,依法保障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如何树立理性意识,面对腐败现象和社会阴暗面,努力做到不悲观失望、不夸张扩大,这些都向民众提出考验。作为民众,增强自身的道德责任感同样不可忽略。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履行好自身责任与使命。在不良社会风气面前,民众应该有勇气也有义务自觉抵制,而不只是怨天尤人、随声附和。

2.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将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的“理性”联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以往强调“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似乎更立足于“鱼水关系”“舟水之情”,强调党与人民的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笔者认为,这种密切联系,不仅体现在水乳交融般的“感性”紧紧相连上,还可以体现为监督与被监督的“理性”不可分割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7]。

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执政后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时,就鲜明指出:“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8]P148—149由此表明,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党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新路”,也是根本出路。

实践表明,加强人民群众对党、对党员和干部的监督,是治理腐败的有力举措。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要解决腐败问题,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反腐败的重要举措。领导干部的一切活动都在人民群众监督之下进行,这种“联系”,似乎显得“冰冷”,但笔者认为,当一些“温情”的东西不足以抵抗负面现象时,将干群之间的联系建立于制度的框架中,或许更稳定、持久。

3.转变工作作风:实现以干部为主导的干群之间的和谐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而作风问题,又直接关系着党与群众的亲疏状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

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作风建设,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10]而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的体察,最具体、最直接的联系点,就是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因此,转变工作作风,对于干部来说,不仅仅属于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的问题,而且应将其提升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高度。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的要求,目的就在于,强化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坚持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意识和高度责任感。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的要求,通过治“庸”提升能力,通过治“懒”提升效率,通过治“散”提升朝气,通过治“奢”提升正气。而这些本源又在于,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在真心真情真诚服务群众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肖向平.简论改善干群关系的合理路径[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6]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6.

[8]黄炎培.延安归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9]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10]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21.

猜你喜欢

干群矛盾民主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下乡扶贫记
“民心工程”架起干群连心桥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我的“干群”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