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群众路线,弘扬苏区精神,大力推进赣南振兴发展

2014-08-15吴碧林

党史文苑 2014年4期
关键词:赣南苏区作风

吴碧林

(中共会昌县委党校 江西赣州 342600)

一、群众路线发源于中央苏区,凝聚着党的集体智慧

红四军于1929年1月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后来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在中央苏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群众干革命,发展经济保障军队供给,帮助群众改善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宗旨,以及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正确开展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等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作了系统的论述。

毛泽东于1929年l2月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在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同时强调“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1]p223这个决议使红军肃清了旧式军队的影响,成为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军队。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适合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

1929年,周恩来针对游击战争存在的问题,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贺龙同志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游击战争最重要的是要有组织性,要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2]p168。可见,周恩来十分注意教育干部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进而影响群众、推动工作。

当时主持苏区工会工作的刘少奇,针对“退出黄色工会”现象进行批评,“只要是有群众的黄色工会,我们能够到里面去接近群众、争取群众,就应该加入”[3]p125。他还从最大限度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改善工人群众生活,推进苏区经济发展,调动工人群众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

综上所述,在苏区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在工作中就非常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服务。他们提出的许多关于党群干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当时和此后革命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当时并没有“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但这些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党和红军队伍,也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当然,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并非个别人所有,而是党的领导集体所共有,体现在党和红军干部的工作作风中。

二、苏区干部好作风生动诠释了苏区精神

在中央苏区,不仅孕育了群众路线的思想,还形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著名的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80年前从苏区兴国的长冈乡传唱开来,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

当时,在白色恐怖、反动势力的重重包围下,中央苏区革命力量相对弱小,能否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先垂范,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带领红军与当地百姓扩红、查田、搞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不断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

一是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深入农村进行了大量的实际调查,先后撰写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调查报告。在毛泽东的率先垂范和倡导影响下,中央苏区各级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兴起了一股调查研究热潮。兴国的干部更是深入田间地头,关心群众疾苦,宣传发动群众,探索工作方法,从而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二是干部清正廉洁。广大苏区干部同群众患难与共,许多感人事迹至今传颂。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不要公家发伙食费,自己从家中背米办公。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在一次游击战争中,刘启耀被敌人打散,与组织失去联络。当时,他身上背有一大包作为党的活动经费的金条。在寻找组织的路途中,尽管沿路乞讨度日,但他却从未动用一丝一毫党的经费。

三是模范带头,争创一流。兴国干部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模范”和“十个带头”。“四个模范”是:在思想作风、扩大红军、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上要争当模范。“十个带头”是:带头学习,带头守纪律,带头当红军,带头搞生产,带头做勤务,带头买公债,带头节约,带头优待红属,带头慰劳英雄,带头树立新风。毛泽东称赞“兴国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并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苏区干部的好作风赢得了民心,得到了苏区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需要注意的是,苏区精神是一个大概念,不仅仅是指中央苏区,而是涵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全国苏维埃区域,包括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左右江等13块革命根据地。关于“苏区精神”也一直没有统一的表述,直到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第一次将“苏区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践行了苏区精神,用优良的工作作风传承着苏区精神。

三、群众路线和苏区精神同根同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苏区精神和群众路线都是在苏区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根同源。价值取向上,都强调以人为本,即以群众为本,着力维护群众的利益。工作方法上,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要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不断锤炼优良的工作作风。基本内容上,相互交织,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来说:

一是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苏区时期,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派重兵“围剿”封锁,苏区军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依靠群众,在群众的支持下,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坚定的政治信仰,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

二是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关注群众利益,切实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毛泽东曾强调,“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正是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拥护,才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和各种困难。

三是都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针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即“本本主义”),毛泽东提出“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孕育而生,成为当时党员干部的工作准则。

四是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物质条件极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人都具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包括苏区精神和群众路线。

“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群众路线和苏区精神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指引着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 ”[4]

四、以“三送”工作为抓手,争创“第一等”工作,大力推进赣南振兴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赣南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全省和全国的发展相比,赣南仍是全国较集中的特殊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依旧十分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仍未根本性改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党员干部作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5]比如,一些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基层难觅行踪;有些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百姓冷暖,“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有些干部存在“庸、懒、散”“奢、私、贪”现象,干群关系时有紧张。实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回归,是赣南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也是900多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从2010年12月开始,作为苏区干部好作风发源地的赣南,在赣州全市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活动,选派9.3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与228万户群众结对帮扶,成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益探索。广大“三送”干部访民情、抓发展、惠民生,再创了新时期“第一等工作”,赢得了群众的赞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送”干部从机关走到农村、走到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一大批民生实事,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创新了社会管理。“三送”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了解情况、倾听意见,让群众的诉求有渠道表达、反映的问题有途径解决、遇到的困难有干部帮助,从而化解了矛盾,开创了社会管理的新局面,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是发展了农村经济。“三送”干部帮助群众选准致富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服务,帮助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脐橙、橘柚、油茶、烟叶、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老百姓都说,如今在农村,小汽车越来越多了,电视的屏幕越来越大,房子越来越漂亮了。”[6]

四是转变了干部作风。“三送”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丢掉了“傲气”,接到了“地气”,克服了坏习气,培养了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作风。“又见苏区好作风,结对帮带联群众;送宝送暖送新屋,粘心粘肉铭恩情。”一曲客家老表的新山歌,唱出了干群同心推进苏区振兴的强大正能量。

群众路线和苏区精神历久弥新、与时俱进,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新时期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赣南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赣南人民奋力开拓,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1]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石仲泉.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和苏区精神[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4).

[5]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J].江西社会科学,2011(2).

[6]罗旭炜,曾艳,朱建华.“三送”助推红色赣州绿色崛起[N].赣南日报,2011—03—18.

猜你喜欢

赣南苏区作风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