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武术的自然文化背景①

2014-08-15李静徐永峰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1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武术

李静 徐永峰

(1.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广西桂林 541004)

黄河武术的自然文化背景①

李静1徐永峰2

(1.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广西桂林 541004)

黄河流域在远古时代曾经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一片热带雨林,正是由于这样适于生存的地理条件,所以蓝田人、北京人在这里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创业”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人类组织了结构复杂的社会,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人们重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尤其是当我们对武术流派的历史渊源进行追溯时,更使我们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河 武术 文化

1 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化”

所谓地理环境,包括宇宙的、地质的、气象的、水文的、人文的、生物的等等条件,是围绕着人群充满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古代中国气候状况大致是以温暖为主,四个温暖期基本上在1400年之前,这对黄河流域的农业、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力的,即使有四个寒冷期的不时侵袭,但无碍黄河流域温暖气候的总趋势。

据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河南省北部)一带种稻是阳历三月下种,比现在大概要早1个月左右。在唐代时,国都长安(陕西省西安附近)还有梅树和柑橘的种植。黄河中游的森林覆盖率在春秋战国时期为53%,秦汉时期为42%,唐宋时为32%,解放前期下降到38%左右,但黄河中游地区仍属绿洲地带。

从以上情况来看,黄河流域的气候植被非常适合于人类生存和繁衍。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认为:“离开了人类创造活动的一定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理、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群以及矿产、能源等自然条件,离开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切文化创造活动都失掉客观基础”。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时,人类社会组织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所以人类社会缺乏来自其他物种的竞争——生态放松现象。这一大自然恩惠,使得人类能够“从容”的发展其文化,尤其是随着历史的推进,人类文化的发展,技术进步,自然地理屏障不断地克服,从而这种“放松现象”越加明显。故旧石器时期黄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蓝使田人、北京人能在这里采集狩猎。至新石器时期,在黄河中游两岸广阔的土地上有发展起来了仰韶文化。在大汶口文化结束之后,山东龙山文化又开始了。

夏、周、商三代的青铜文化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心在黄河流域。第二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朝代秦、汉、唐、宋、明、清均定都黄河流域,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辉煌夺目的封建文化。中华文化从诞生之日起,绝非自我禁锢的的系统。它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为中介,方构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这种稳定系统关键来自于中华文化系统的土壤——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大河环境。

2 黄河流域文化造就了“黄河人群”

任何文化模式不但可以表现在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上,也同时表现在人群和社会风尚上的生活习惯、个性特征、行为方式上。由于黄河流域处于亚洲大陆腹地,东临茫茫大海,西北临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险峻的青藏高原,是一面临海,三面为自然屏障,然而内部回旋余地开阔,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加上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使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是男耕女织,各居一隅,人各自给,从而造就了“黄河人群”的心理性格是忠厚、质朴、内向。又由于黄河流域经常性的泛滥成灾,因此,这里的人群又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的耕种,因此,中华文化的系列特征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也使黄河人群崇尚忠厚、质朴,少走极端,推崇诚实可靠,注重自然节奏等典型的农业民族性格。为争夺这片适于生存的生态地理环境,黄河流域始终不断的刀光剑影,有农民反抗暴力的起义,有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有民族纠纷的干戈。战斗的实践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军事家以及武术家。

3 “黄河文化”是“黄河武术”重要的背景

由于中华武术的绝大部分流派都起源于黄河流域,故我们认为这些流派的武术为“黄河武术”。佐证之一有:少林拳起源于河南,太极拳起源于河南,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八极拳源于河北沧县,劈挂拳、翻子拳、戳脚均发源于河北,山东武术名家李半天擅长脚法,红拳则是山西汉中的“特产”。“黄河武术”可谓异彩纷呈。这一局面无疑与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和“黄河人群”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黄河武术”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少林武术就是其中的代表。嵩山为神州五岳之中,交通方便,文化昌旺,经济发达,佛教盛行。在少林寺出家修行习武者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始终没有脱离这个大环境。少林寺僧曾经帮助唐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而名声远扬,至明代少林寺僧普遍习武。其实,少林寺只是武术的集散地而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自成一派,其特点为刚健有力,符合黄河流域人群体魄魁梧、臂力过人的特点;朴实无华符合黄河流域传统的农业经济培养出的人群性格;利于技击符合黄河流域长期为战乱所困,官方及民间大力总结战争经验,并以套路形式操练士兵而逐渐形成的寓技击与套路之中的特点。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朝代都定都于黄河流域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促进了该流域的经济高度发展。以唐朝为例,李氏灭隋建立了繁荣强大的唐朝,自兴盛至衰亡,经历290年,这对“黄河武术”来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展时机,加上统治者的重视,如武则天创立的武举制度,开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武举所考试的内容,成为广大武举应试者的习武内容,武举所考核的标准,也成为他们所练武的要求,这不仅鼓励了练武的风气,也使习武的内容和标准有了规范,为日后的套路内容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宋,商品经济更为活跃,市民阶层也随之日益壮大。他们除物质生活的要求以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这时武术“套子”即套路开始了发展。当时除“使拳”外,还有“舞剑、舞刀、使棒”等多种套路的演练项目。军队除了规定练武的内容,还重视通过比赛方式来促进武术的发展。

黄河流域文化的高度发展,使“黄河武术”的理论异常丰富,如《纪效新书》《手臂录》《对打要谱》《太极拳经》《耕余剩技》等指导着武术,使其有了较为强大的生命力。诸如形意拳以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八卦掌以一掌表示一卦,共八掌,每掌又化为八掌,八掌又可变为六十四掌,以易经八卦学说来示其变化无穷的境界。正是由于这些古典的先进理论的指导才使各流派的拳种更加有活力。黄河流域的社会风气也促进着“黄河武术”的发展。例如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中,出现了许多剑客之士,使剑术向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魏晋时讲风度,重审美,习武时也不失风雅之气,实际所习练的已不是用于征战杀人的军事武术了。然而这却使其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形态进一步从军事武术中分化出来。

总之,由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影响,造就了“黄河文化”,派生出了“黄河武术”。“黄河武术”以“黄河文化”为背景,在此背景的衬托下,“黄河武术”才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1]陈青.黄河与武术的变迁[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1995(7).

[2]刘秀平.地方文化政策与地狱武术发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7).

[3]申国卿.地狱武术文化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

G807

A

2095-2813(2014)07(c)-0136-02

李静(1974,6—),女,山东菏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和武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