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2014-08-15陈灵娟

运动 2014年20期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陈灵娟

(武汉轻工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23)

1 健康心理的标准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致的。中国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以积极地反映形式去适应自身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的身心潜力。”日本松田岩易认为,心理健康是 指:“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的问题,精神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认可的行为进行克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 条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宠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 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他们在观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智力正常,有充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对自己做出恰当的评价,并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3 方面,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

2 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大学新生会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第一就是 “失落”“屈才”的自卑感。有的学生在高中时是班上的佼佼者,但在“万人齐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被挤了下来,未能升入重点高等院校,看到别的同学被重点高校录取,一种“失落”“屈才”的自卑感油然而升,因此表现出对人生的追求信心不 足,对学习缺乏自学性,不思进取,在苦闷中过日子。第二就是对大学的学习环境不适应。进入高校后,对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学习任务、有规律的生活节奏、更加自觉主动的学习方法等,一些学生感到生活单调而枯燥,现实环境与想象的有很大差距,因而产生出一种期望得不到满足的感觉,出现厌学的情绪。

2.2 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焦虑心态

在校的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看到现在大学生求职难,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禁会为自己今后的出路而忧心。由此,使得这些在校的大学生,处于一种紧迫和危机的状态,不安心学习,甚至失去了人生的信心和目标。

2.3 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会使他们出现逆向的心理

大学生是思维极其活跃的群体,其言行举止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但是,学校生活的单纯和接触社会的局限,使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察外部世界时,难免会陷入“屋中望月”的片面,甚至在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下,不能辩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对社会、学校所倡导的健康正确的事物常常抱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因而使得一些学生的思想陷入迷惘、混乱之中,盲目逆向,追求新异。

3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3.1 体育教学能改善大学生机体的健康状况

体育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 理、心理活动方式,促进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兴奋和活跃水平,把安静时长期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的活跃起 来。因而运动不仅能使各系统的器官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也能使它们在形态和机能上得到锻炼和良好的发展。健康的生理机能和良好的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其神经系统机能处于人体的发育最高峰,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但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他们这节课上完上下一节课,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他们身体的各系统就会处于长期营养不足的状况,因而就会造成大学生机体发育不良、健康状况下降。由此可见,通过体育课的锻炼对大学生的生长发育、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

3.2 体育教学能改善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是有组织、有内容,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大学生在完成同一种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每一次都不可能有重复的现象发生。因此,体育课的教学能增强神经系统对环境信息的反应能力和对身体的调节功能,并能开发右脑潜能、促进智力发展,使人的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牢固、联想灵活,因而容易消除认知障碍、减少心理平衡,从而能维持和改善心理健康。人在运动中和学习生活中的思维活动模式是迥然不同,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思维活动中人就会造成思维上的异常,重则会导致人格变异。就发展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言,体育课教学是心理保健所不可缺少的。

3.3 体育教学能调控大学生的情感情绪

人的心理健康包含着积极愉快、乐观向上的情感情绪,体育教学能直接给学生带来愉快和喜悦,因而它对大学生的心理保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日本小林晃 夫、松田岩男曾对不同体质和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体质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缺乏能力,不爱活动,怕困难,不善交际;运动能力好的学生情绪稳定,活动能力强,适应性好,社交积极。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一组原来体质差的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在提高体质后,其情绪有下列变化:由含蓄→直率,自卑→自信,羞涩→大方;保守→创新,淡漠→开朗,优柔寡断→果断敢为。大学生上完体育课都会体会到,打打球,练练太极拳,跳一跳舞,健健身后会感到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如体育课教学常以游戏、分组练习和比赛的形式开展,可以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提高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体育教学能促使大学生的情绪向积极乐观健康,充满活力的方向 发展。

3.4 体育教学有助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人际交往能力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教学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中进行,它是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与身边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往和联系。这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克服孤僻、羞怯、逞强等性格缺点,特别是在专项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个专项班里有的是本班的,有的是本专业的,还有的是别的院系的学生,他们在一起上课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和别的同学接触和交往,从而增强学生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促进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克服各种困难,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体育教学能培养大学生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

3.5 体育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防治

一提到心理卫生问题和心理障碍,人们往往总认为是精神病,如一个人因焦急而头疼、因生气而失眠、因过度忧郁而肠胃功能紊乱等,这些都属于心理卫生问题和心理障碍的范畴。很多大学生出现这些现象时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积极地去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5 亿多人存在各种精神和卫生问题,占世界人口的10%,其中有2 亿人患有忧郁症,忧郁症是当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科学研究表明,通过体育锻炼来治疗抑郁症比依赖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明显。由于学习、就业的压力和其他方面的挫折因素,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大学生们常见的心理疾病,通过体育教学可以缓解和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4 建 议

4.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课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 面,如校、系及班级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2 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生在校的心理状况,要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他们在不同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它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呢个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4.3 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对学校的每位体育教师进行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根据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他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4.4 针对大多数女生在异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比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他们掌握动作泛化阶段练习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他们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但在掌握动作的巩固阶段,可以利用新异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习的积极性。

[ 1 ] 高光.大学体育与健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3-68.

[ 2 ] 孟杨.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8 (2):26-27.

[ 3 ] 石方勇.高校贫困生心理对策浅谈[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4):172-173.

[ 4 ] 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思考[ J ].中国高教研究,2007(2):64-65.

猜你喜欢

体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