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意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2014-08-15王攀峰刘定一

武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形意拳传统医学

王攀峰 刘定一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近年来,在我国武术理论研究中,不少学者把注意点投向了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上来,如同任何一个新的理论课题一样,总会给研究者留下一些问题去进一步思考、认识。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1]。作者从历史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站在传统的辩证思维高度,对形意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研究,形成对形意拳理论的科学认识,这在目前似乎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形意拳拳名的传统文化色彩

形意拳,古拳谱又称“心意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2]。曾在历代习武者中叫过岳飞拳、岳武穆王拳、际可拳、教门拳、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六合拳、形意拳等名称。形意拳的名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因素,诸如崇贤、尊师、宗教以及哲学的色彩。

一是托名古代名将岳飞。形意拳在历史上曾称为岳飞拳、岳武穆王拳。究其原因,无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贵”而已。这既表现着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对岳飞的崇拜,也表明其要靠岳飞弘扬此拳声望、甚至弥补其名气不足的愿望。

二是纪念开门祖师。形意拳在永济一带历史上曾称为际可拳。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有车式形意拳、宋氏形意拳、孙氏形意拳、尚派形意拳、商式形意拳等。武术家的个人因素,已经表现在拳种名称上。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纪念自己流派的开门祖师。

三溯源僧道宗教。由于武术的民间性和民俗性。其对民间宗教有一种自然的交融。形意拳流派形成过程中,由于主要传人与宗教界的关系,会在其门派中融进一些宗教的理论、学说和修炼方法。历史上形意拳在河南一带与伊斯兰教联系密切,它又叫做教门拳。

四是显示古代哲学色彩。形意拳历史上又名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六合拳、意拳等。

2 形意拳的创意与象形思维契合的历史必然

象形,不仅包括仿效生物,还包括仿效非生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其形,取其精,格其物,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是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一中常用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一中有效方法。形意拳就是一种象形拳术,可见象形思维,格物致知为形意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欲探讨形意拳理论,研究形意拳和象形的关系不失为其重要的一部分。

形意拳的产生和发展最能体现人为万物之灵的优秀能力和属性。在形意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条象形思维的主线自然贯穿于其中。我们都知道形意拳是以五行拳、十二形拳为主要内容组成的拳术运动,但无论是五行,还是十二形都是和格物取意、象形模仿相依存的。五行拳以劈、钻、崩、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认为:劈拳动作其形似斧,性属金,有劈物之意;钻拳动作其形似闪电,性属水,有涌泉翻转之意;崩拳动作其形似箭,性属木,有射物直冲之意;炮拳动作其形似炮,性属火,有崩放炸裂之意;横拳动作其形似弹,性属土,有弹滚之意。十二拳是模拟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十二种动物的主要形象和技能特征的拳术。认为:龙是传说中的神物。有降龙下界之式,有伏龙登天之形,有龙体搜骨之法;虎为山中兽类之王,有伏虎离穴之势,有猛虎有扑食之勇;猴是最灵巧之动物,有缩力之法,有纵山之灵,舒臂之力,有闪转腾挪、神机变化之妙;马是兽中最义者也,有疾蹄之功,垂缰之义,跳涧之勇;蛇有天地所赋之性,身体玲珑、能屈能伸、有拨草之巧,能活动腰中之力;鸡是最有益的动物,能司晨报晓,又有单腿独立之能,抖翎之威,争斗之用;鹞是禽类中最雄勇、最灵敏的动物。有束翅之法,有入林之能,有钻天之勇,有翻身之巧,燕是禽类中最轻灵的动物,有抄水至精,有飞腾高翔旋转之巧,鸟台性最直,有竖尾上升,超达云际之势,下落两掌有捣物之形,鼍是水中最灵敏的动物,有浮水之能;鹰是飞禽中最狠、最烈的动物,有攫获之精,撇目能视细微之物;熊是最迟钝、最威严的动物,有竖项之力。

综上所述,象形格物,首先是观察,第二是仿效,第三是实作,第四是应用。这个过程的深度,细致度,是无止境的,也不是容易办到的。这种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由此及彼的象形格物深化过程,即是形意拳产生的过程。

3 传统医学与形意拳的双向渗透

中国传统医学与形意拳,同是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着。宏大、缜密、系统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形意拳理论以及形意拳的技术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会是单方面的。传统医学与形意拳共同的哲学基础,以及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又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渗透和融汇是双向的、互相的这一特点。形意拳,对传统医学的渗透与融汇,同样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医学的内容[3]。

3.1 阴阳五行学说,是形意拳拳理之根

祖国传统医学是用阴阳五行推演客观事物的正常和异常变化的机理来辩证治病的。形意拳也是利用这个机理来却病健身、锻炼技术和实践应用的。道理妥切,内涵深邃。阴阳,指的是上下、前后、左右、内外、进退、向背、俯仰、收放、起落、出入、束展、伸缩、动静、刚柔、虚实等对立统一的方面。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

“阴阳”的运用,便于达到灵活的目的。以虚实为例,每一拳出发为实,对方有了准备为虚,对方不动是实,对方一动是虚,使对方动不动都被动。在搏击战术上体现阴阳的灵活运用。它用阴阳而辩标本,观虚实以论柔刚,因利弊而攻守,据高低而行俯仰,凭先后而择守让,据表里而施软硬,论勇劫而行弛张,察显隐以定动静。据远近以行吞吐,因势利导,巧为化裁,这些都是辩证法运用与锻炼,以达到健身、养生、经济治疗的效果。

“五行”一词的出现,见于《尚书·洪范》,洪范九畴的第一畴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幸,稼穑作甘。”“阴阳”变换,“五行”生克,关乎的是自然的呈现和大自然的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也就是“五行”构成了互换互变的整体。拳由理导。形意拳是以“五行拳”作为母拳,劈、钻、崩、炮、横,劈性金、钻性水、崩性木、炮性火、横性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克变换,就是一个不断统一变化的运行整体。

广泛流传的形意拳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又多理解为“相生”,就是二者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劈拳可衍生出钻拳,钻拳可衍生出崩拳,如此等等;而“相克”则是“相胜”,二者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也就是劈拳能破崩拳,崩拳能破横拳,如此等等。若从练习者的角度看,或可说其“相生”既便于记忆,又能使练习有一个基本的顺序;若从五个基本拳法的做法和一般对相应的积极方法的用法讲解来说,或可说其“相克”。但是就五行说的理论而言,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相对固定的,五行拳实际上是五个单势拳,很难说这五个拳法之间就必定有固定不变的内在关系,练习者在练习时既可以按照劈崩钻炮横的顺序进行练习,也可以不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练习。而在双方以自由的形式用法相击,也就是“相破”时,情况更是千变万化,决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不按照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克”的关系而用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相破”。笔者认为,形意拳家所编写的五行生克拳术,无论是按五行相生还是按五行相克,都是为了“往来连贯练习”,即按照相生的顺序做完某拳再接做某拳,将五种拳法连续练习的两种不同的排列顺序,这样的练习是独习,而非对击,是一种基础练习的方式。“五行生克拳”则是两人以五行拳相互攻防的对练方法(或称之为对练套路)。另外,从拳法结构来看,五行拳也可以解释为有一种相互破解(即相克)的关系,但这种“相克”的关系决不是唯一的,还有别的方法也可破某拳,如果练习形意拳的五行拳就必须套用五行相克的说法来进行,一方以五行相克之说以某拳克另一方的某拳,如此进行,虽然可以符合五行生克的循环关系,但是这样不仅把灵活多变的武术技击技术变成了呆板的公式,并且在实际交手时也绝不可能按这样的公式来取胜。

3.2 精气学说,是形意拳功法修炼的要旨

传统医学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又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承于父母,与生俱来;“后天之精”则主要是出生之后摄入的饮食水谷,通过脾胃运化功能生成的精气,二者均归于肾、藏于脏。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精不断变化为“气”,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由于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人的“神”——即思维,意识及其它一切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精、气、神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三者中,尤以精为人体生命的根本[4]。

形意拳理论将传统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完整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内外兼修”是形意拳的宗旨。形意拳既强调“外三合”,亦重视“内三合”。孙禄堂《拳意述真》介绍郭云深在论形意拳时提到:“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第一,三层道理:(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第二,三步功夫:(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第三,三种练法:(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5]”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转化,重视内功修炼,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即人体是功夫的基础,功夫的强弱与功夫载体的强弱密切相关。载体的强壮又可分为外部强壮和内部强壮,外部强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内部强壮——内壮。内功修炼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内壮并从而达到整体强壮[6]。

4 六合理论是形意拳的行功指南

形意之道,虽源自阴阳、五行,但欲得其妙谛,则必须求之于“六合”[7]。《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和宇宙。“六合”是一种传统的哲学概念,其核心思想为天下规律。六合思想是阴阳思想的灵活运用,天下之六合:阴阳合、天地合、时空合等。在形意拳中亦有六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易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和。人体自是一个小宇宙,六合一齐,统一了天下,自是防守严密,劲力奇出。六合拳论是对拳式的整体概括。它把拳式划分成内外两部分,阐述人体内在的意、气、力变化规律的“内三合”,人体外在的筋骨运动规律的“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即外三合。外三合是形意拳见形于外的、四肢有关部位的上下相合,但不是上下相对,而是上下一力。上肢与下肢就“三节”而论,手与足同为稍节,肘与膝同为中节,肩与胯同为根节。腰为主宰,动则先动身,身动发动四肢。上肢则要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下肢则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虽然上下肢是两条线,但却为一个目标,都要在腰身的发动下,根节催中节,中节催稍节。因之四肢的根、中、稍节必须上下相合成为一力。因为“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故在静中定型,对此要求尤为重要。故须明其理,务其实,因之不论三体式的出手或站桩定势,都在为锻炼此技法而筑基,故而强调,必须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实际也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上下相随,周身一体,从而由劲整加上能意气归根,才会“内劲”因之而生。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是不见形的静中寓动,是意在起作用。但必须通过外三合的上下相随,才能发挥作用。从而求得内外合一,周身一气。所谓心与意合,就是使心理状态与拳式的攻防意识达到高度地统一,意与气合,就是在拳式攻防的转换过程中,使调心(攻防之意)与调息(呼吸之气与内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协调统一。气与力合,就是在拳式的转换之中,使调息(呼吸)与调身(拳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拳式的“蓄劲”和“发劲”与肺的吐纳形成规律化的协调统一。毛明春老师在《形意拳站桩与内外三合》一文中指出:“心意六合拳的拳名含义是:用脑子思维整合六合的拳术。形意拳的拳名含义是:形体和思维统一的拳术。”形意拳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术,形意拳形体动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则,所以在山西也有称其为“六合心意拳”[8]。

5 形意拳的中和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中思想史有深刻传统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把守中作为人体修养方法。“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这是“中”的含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了“中”的作用。“中”本质上是对辩证法的独特运用,中国传统上对阴阳矛盾的运用是“两极为体,中和为用”。形意拳练气最终要气归丹田,就反映了这点。《周易》也很强调“中”的作用,如“乾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固或之。”此句说,不中不好,以中为美。还有“三才”说,“三才”指天、地、人。人处中间就得守中。由此看来,古人尚中思想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由感性到理性进行思考与实践的结果。形意拳把这种认识成果,通过外化与内化两种形式纳入自己的体系中,自然有人体科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哲学诸方面的合理性。

6 孔孟仁学是形意拳门道德行为的准则

崇尚武德是形意拳门的优良传统。形意拳谱明确指出:“此艺三教三不教。何为三不教:贼盗者不教;愚鲁者不教;无义者不教。何为三教:孝悌忠信者可教;有刚有柔者可教;机谋灵通者可教”。形意拳门“三教三不教”的门规,是符合孔孟之道伦理精神的。这就是形意拳门坚持武德第一、武艺第二的原则,把人的道德品质视为习武的先决条件。《形意拳谱》中云:“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玄妙在其间,倘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武艺虽真窍不真,枉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根据择人而教、择德而教的思想,形意门传徒授艺,如没有合适之人,宁可不传也不轻传。所谓合适之人,就是人品端正,符合传统伦理思想的仁义之人。另外,形意拳在师徒关系上,一向推崇和信奉“尊师重道”的高尚品德,强调“一处投师,百处学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都是孔孟伦理观念对形意拳界的深刻影响。

7 结语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对形意拳的渗透,在对形意拳的技术形式发生作用外,又使其在理论上也具备了这一文化特征。在探索形意拳深层结构时,一个最大的难题是今后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用科学的精神去规范形意拳的实践,把过去形意拳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别开来,“去粗取精”这就是创新,“自知之明”这就是发展。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形意拳文化精华融入当代形意拳实践活动中,这种融入就是继承,是超越,也是发展。

[1]周伟良.传统武术理论与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契合[J].体育与科学,1990(4):9-10.

[2]董新亚,郝建峰.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10):19-20.

[3]程大力,王庆余.论传统医学与武术的双向渗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3):12-19.

[4]蒋国雄.试论中华武术与祖国医学的理论渊源[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89-390.

[5]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81.

[6]程大力,王庆余.论传统医学与武术的双向渗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3):12-19.

[7]李文彬,尚之蓉.尚派形意拳械抉微.第一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4.

[8]毛明春. 形意拳站桩与内外三合 [J]. 武当,2007(10):25-26.

猜你喜欢

形意拳传统医学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医学认识层面的新知新解及其要义
伊朗2009-2016年间传统医学使用及家庭费用支出情况概述
成功也会上瘾
关于明清时期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①
MINORITY REPORT
中等收入国家传统医药使用情况调查
形意拳推广机制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形意拳源流与发展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