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反思:武术功法现代化
2014-08-15洪浩
洪 浩
2013年5月29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经投票表决,将棒垒球、壁球和摔跤列为2020年夏季奥运会临时大项的备选项目,武术等其他5个候选项目出局。这一结果表明,武术在申奥的道路上再次失利。经过数次挫折,尽管武术界对这一结果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仍感遗憾。
同为亚洲体育项目的柔道、跆拳道,都在本国作为东道主之际成功跻身奥运会,武术虽然也在家门口举办了一次“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这也标志着武术的奥运征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国人的期盼相差甚远。
2008年之后,武术申奥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2010年3月,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在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的国际推广任务,我们要认真总结申奥过程中的经验,由国家武术研究院牵头,着手研究武术进奥的新模式,启动新一轮的武术奥运战略,力争早日实现武术进奥的目标。”并将“建立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适应的武术竞赛新模式”写入了《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0-2014)。2014年是五年规划收官之年,武术进奥新模式尚在探索之中,这预示着今后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对此项任务进行深入研究。
力争将武术列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是武术国际推广中的重要目标。在竞技武术继续向奥林匹克竞技运动靠拢的同时,应反思武术的奥运发展之旅,探寻新的前进路径。早在2002年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项目委员会从技术角度考虑,建议不将武术列入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这一建议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寻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吻合的武术竞技新模式。
尽管,东西方体育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但二者有相通之处。近些年开展的武术功力比赛项目是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比试人体的某一专门能力,与倡导公平竞争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竞技方式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如石锁上拳是单臂将石锁举起,以成功上举石锁的重量来决定胜负,与举重项目十分类似,都是比试上举的重量。再如守桩和夺桥是在梅花桩和独木桥上两人进行徒手格斗,类似体操中的平衡木,以比试平衡能力为主,都是落地输分。又如流星打靶类似射击和射箭,以击中率分胜负。稍作比较便可发现,功力竞赛项目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有较高的融通性。
事实上,武术功法是率先自成体系的武术运动形式。明代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所撰的《易筋经》,强调内壮与外壮统一,追求通过内外俱练,“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以血气之驱,易为金石之体”,达到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的效能。《易筋经》构建起了武术功法的理论框架、辑录了丰富的武术功法,它的问世标志着武术功法运动已率先在武坛中自成体系。
以“外家功夫”见长的少林寺,却将《易筋经》视为镇寺之宝。这不仅是对少林武术误读的一种校正,也进一步诠释了武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价值指向。
功法的锻炼价值得到一些武学名家的青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代武术宗师王芗斋和李小龙,摒弃了套路和固定招式练习,相继开创了以武术功法为主要内容的意拳和截拳道。
武术功法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某一特定能力,锻炼目的专一明确。有些武术功法是以某一部位的单一技术练习来提高专一部位的特定能力。还有些武术功法为以少量简单技术动作编组成串,既可单式练习,也可成套练习。这类功法主要以内功练习方法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强健筋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无论单式还是成套的武术功法练习,均是为了提高某一专门的体能或技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武术功法的技术动作简单,易学易练,便于推广。如王芗斋所创的意拳,以养生桩和技击桩为主,养生桩以强身为目的,技击桩以提高人体的快速反应、防御、进攻等技击的基本能力目的。与其他拳种的拳械技术相比,意拳桩法简单而又易学。又如在传统的大杆和滑杆的基础上整理成的功力竞赛项目长杆较力,推、顶、带、拉、拦、拿等技术方法,十分简单,甚至不用学习,一看就会。人们在工作之余,田间劳动之余,可以扁担、长棍等作为练习和比试的器械进行较量,十分便于开展和普及。
武术功力竞赛项目在竞技方式上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是两者“合”的基础。凸显东方体育的文化特色,是武术功力竞赛项目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的“不同”所在。两者因其“和”,可以聚于一堂;因其“不同”可以丰富奥运赛场。
武术功法是武术的三大运动形式之一。然而,由于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功法运动多年来被游离于武术概念之外。自2004年首届全国武术功力比赛举办以来,功法运动的当代价值被人们重新审视,功法运动不仅写入了武术新定义,而且在武术竞技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相信,随着武术功法运动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不远的将来,这一传统的武术运动形式必将在世界竞技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